分享

2017年语文全国高考卷解析点滴思考----胡阳新推荐

 昵称15221501 2018-02-05

2017年语文全国高考卷解析点滴思考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易继兵

 

有人拿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调侃高考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确,每年都要高考,每年都有不同,每年都在延续着有特色的题型,每年都有新的变化。深入研究试题,以期来年收获。

一、我研究了2017年的三套全国卷,发现这三套试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文化味道浓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本次试卷命题者充分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学生培养文化探究和创新意识,培育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高考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2017年语文高考试题精心萃取思想精华,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悟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语文高考试卷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

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也表达出对他们“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语文高考试卷注重“以文载道”,如文言文试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

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2017年高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命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学生培养文化探究和创新意识,培育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高考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

)、语文高考试卷中的文字与图表搭配,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重点考查。

“今年语文科目的一大变化,是把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题,实现了全覆盖。”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尤立增说。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其实,早在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修订时,这个变化就引起很大反响。有些学校和老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这几年文学类教学有淡化倾向。现在三类题都要考,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特别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全国卷中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央视纪录频道”,全国卷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的“垃圾分类”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卷中有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小说《天嚣》,全国卷中有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命题均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二、明确高考语文不变确定与时俱进的育人思路

)、

高考新政给老师们最大的变化,就是赋予了学生在教育上的自主权,学生一旦拥有了选择教育的权利,就会让教师更容易看到他们真实的学习需要,其中就包括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期待。加强对他们学习过程的帮助,对他们学习需要的满足,对他们学习方向的引领,这就是学生选择教师的标准,也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了。这个标准不但挑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更是对教师专业价值观的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以及对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影响和引领能力的提高,就是当务之急了。只有能够用科学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教师,才会成为学生的首选。既然将选择学科的主动权赋予了学生,那么无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教师,无疑很难再受到学生的青睐。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教师将不再沿袭原有的“老师站在讲台中央”、“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重视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关注学生前瞻性、批判性思维模式的训练和参与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不变

在我看来,面对新高考,不需要花样翻新的策略,最可靠的是教师做到两点:一是长期的积累和训练,二是常识和良心。事实上,无论新高考还是旧高考,要取得好成绩,一是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二是看教师的责任感和价值观。不仅仅需要教师考虑用什么方法与技巧,还需要教师更高的专业素养,更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更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变的是关系先于教学,关系大于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所好学校最要注重的是学校中的“关系”,特别是“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家长择校,最重要的也是看着“两个关系”。为什么呢?一方面,“同伴关系”是孩子衡量一所学校的最重要的特征。一个孩子到学校里来,既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学习的环境;另一个方面,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主导方是教师,但判定方是学生。教师在学生的心中的影响,首先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人格魅力

三、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形势,成为高考的弄潮儿。

     传统的学生围着教师转的这种"驯兽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如今的课堂。我们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师生合作的备课方式,让学生先自学,对课本知识中的疑难进行整理,上交给老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做到有的放矢。师生互相协商合作制定教学活动方式方法,通过这种备课的方式,可以极大地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备课整理的过程中,学会了积极地自我思考。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终身能力的发展。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标要求我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师生关系从以往的教师高高在上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教的课堂真正变成学的课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中心也相应的发生改变,不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师作为一个引领者,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在这种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渔。我们要牢记,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意识,习惯和方法。当然,教师应该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不只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们必须还有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文化底蕴,同时有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才能在实践中去运用。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则是今后发展的需要。做一名懂得学习,勤于思考,向上进取的学习型教师或者说是研究型教师。  

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立足于新课标,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改革方式,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潜能,整合教育资源、盘活教育资源,才能不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才能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才能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