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向东:鼓励学生多提问,会耽误教学吗?

 ht87 2018-02-06


本文由《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马向东


本文作者认为,哪怕教师水平再高,一讲到底,也难免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巧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提问式”教学,带着问题或任务去钻研是最好的学习与探究方式。教育就是播种,探究者的思维品质是高质量学习的基础。


——数老师说

 


马向东: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教学研究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30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倡导以“做”“学”“问”的方式使学生创生智慧,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亲和、幽默、自然、宽容的教学风格。“教师的生命因学生而精彩!”在他的课上,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想学、会学、乐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而不行则废,学而不问则止。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小学会“做”“学”“问”,将使学生受益一生。


教师应允许学生质疑。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鼓励学生多提问,会耽误教学吗?教师讲的内容学生都知道,那他们还会有疑问吗?如果教师讲的内容学生都不会,那学生能提什么问题?课堂提问是否需要与教学技术手段同步升级?


从教已30年,我见证了从粉笔板书到微课教学的变迁。我始终坚持“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科学质疑”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给他们提供将知识综合应用的机会,最终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教育就是播种。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为导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为学生智慧发展植入优质基因?巧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提问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


在思维的导入点上设置问题

教学生能“起步”


数学知识体系庞大,学生面对纷杂的“多重路口”,常常不知所措,找不到突破口。“数学就在你身边,你了解它有多少?”最初,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时刻与数学共处。


在教学中,我首先做的就是让学生“知”数学。下面,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田忌赛马”为例,讲讲如何在数字化教学中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1情境导入


课堂教学成效如何,教师提问很关键。提问自然是一门学问,而更为重要也更为基础的工作是教学情境设计,将情境设计与提问设计有机结合是更高的艺术。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巧妙地情境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流量”吸引过来,高效学习将是水到渠成的。哪怕教师水平再高,一讲到底,也难免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巧妙运用数字技术来讲故事、做游戏、提问题,效果会更好。




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田忌屡战屡败。田忌的好朋友孙膑过来对他说:“你可以同大王再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赢。”……这就是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


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观看这段动画视频,个个聚精会神。以前,我们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照着课本读一遍。教师朗读,一遍就过,如果有学生开小差没跟上,很难补救。今天有了各种便利的信息工具,对于如此有趣的故事,我们自然要做成微课视频,让“田忌”“齐威王”“孙膑”及“马”一个个角色再现于“赛场”(如时间允许,可以找学生现场表演一次并做互动分享),吸引学生观看微课,进入情境。


“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第一回合,田忌为什么会输?”教师接着又问:“田忌的马并不如齐王的马,他用了什么办法转败为胜?”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比赛过程,并在屏幕上用表格汇总分析(见表1)。


表1  “田忌赛马”策略分析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模拟实验、尝试等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活动,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展相得益彰。我们将数学对象形象化、数学关系显性化,可帮助学生发现数学本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探究新知


我们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要给学生以良好的“学习体验”。“做中学”——带着问题或任务去钻研是最好的探究方式。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以动画、实验、游戏、比赛等形式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做好“集体剧目”和“单人的节目”的“编导工作”。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的小学生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有情境”“有体验”以后,即便教师不提问,他们也会主动要求分享。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度。


我用平板电脑加上微课进行数字化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教师针对具体学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详尽和生动地诠释理论,引发学生思考。


“田忌赛马”——同样的马匹,调换一下出场顺序,结局就不一样。为了拉近距离,我们把“田忌赛马”换成玩扑克牌比点数大小的游戏。规则为三场比赛赢两场者胜,每张牌只能用一场。教师用课件演示,第一次“齐威王”先出牌,点数比“田忌”的大,第二次、第三次还是如此,“田忌”三场都输了。


教师提问:“田忌为什么不能赢齐威王?”学生们开始讨论。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再换三张牌,怎样用小牌胜大牌?”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接着提示: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就能找到田忌获胜的办法。等各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汇报。


学生们通过分析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田忌可采用的策略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可以获胜,即以下对上、以上对中、以中对下。教师让学生们继续讨论:“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学生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也非常好。 


在问题导入阶段,教师要当好小学生思维启蒙的“保姆”,既要小心地“扶”,又要大胆地“放”,让学生有兴趣“往前走”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我们应研究如何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精通“十八般武艺”和“七十二种变化”并进行精准提问、有效提问、科学提问,这是信息化条件下常态化教学的“必修课”。


在思维的生长点上设置问题

教学生会“走路”


今天的课堂不应是仅有学生听课和答问单向交流的课堂。教师采集需求信息,分析需求数据信息,精准地提供有效的信息,这是智慧课堂教学的“规定动作”。教师采集并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后,教学和提问会更有针对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路线”,将探究引向深入,让学生进入持续性学习的状态。


本人的做法是根据“先学后教,因学定教,为学而教,不教而教”的原则,“翻转”流程,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前置。


下面,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为例,谈谈如何教会学生自主“走路”。




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以前我们是用粉笔和直尺画图,比较慢,不准确,而且是静态的。如果用PPT来演示,虽然准确,也能有些变动,但缺乏情境感和互动性。我们用平板电脑和微课教学则能自如地实时动态演示和交互,并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


教师可以让将课堂中无法普遍开展的教学活动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概念。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课件同步演示:三角形变形成直角、钝角、锐角等腰三角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都是180°。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任何三角形,无论大小、形状怎样,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将等腰三角形过A点向对边引出一条垂线,并分成△ABD和△ACD)


教师问:△ABD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一个学生回答:90°。另一个学生回答:180°。教师问:“为什么?”有学生回答:“△ABD的内角和是180°,虽然面积小了,但它的内角和没变。”教师又问:“那△ACD呢?”学生回答:180°。


“△ABC内角和是多少?”教师提问并进行课件演示(两个三角形再次合并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回答:180°。教师追问,“不是360°吗?”有学生回应:“不是,合并后△ABC的三个内角不包含那两个直角。”教师指示课件闪动的△ABC的三个内角,告诉学生,“应该是这三个角”。 


为了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我的教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并发挥自身潜能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例中两个结论,即“随便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和验证习得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要让学生长智慧。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习研究并解决真问题的数学。


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要当好“教练”,让学生逐步进入正轨并驾驭自己的思维。我遵循“做数学”的基本教学思想,借助流行的软件工具或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系统,用以实现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教学等已经投入应用,我们可利用并优化相关程序,让机器人配合提问或娱乐,或让学生向机器人提问,这都是值得尝试的。


作为小学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我一直坚持“做数学”的理念,将小学数学的每个知识点具象化、显性化,以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建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


在思维的发散点上设置问题

教学生敢“爬坡儿”


因“问”而“思”,因“思”而“问”,“问”是一个起点,也应是一个终点。“问”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更体现在深层次的思考上。探究者的思维品质是高质量学习的基础。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为例,谈谈如何教学生“爬坡儿”。




几年前,普遍应用PPT教学的时候,我是这样上课的。教师开场提问,“知道今天咱们学什么吗?”学生答:找次品!(教师用图片展示1瓶口香糖)“有这样一瓶口香糖,应该装40粒,可它少装了20粒。这是不是次品?”学生答:是。


“这瓶次品和80瓶合格口香糖混在了一起,这些口香糖一共有81瓶。”“有没有这种可能,我拿过来1瓶就是次品?”学生答:有。“如果要确保从81瓶里找到这瓶次品,你需要找多少次?”学生答:80次。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做的?”学生答:数、掂……教师问:“如果现在给你一个天平,用它称量,次数会不会少?”学生答:可能会。“你需要多少次?”学生答:80次、40次、20次……教师问:“怎么不能确定呢?是不是因为81瓶太多了?大家希望从多少瓶里找这瓶次品?”学生答:2瓶。教师追问:1瓶好不好?学生答:那就不用找了。“所以你们都同意从2瓶找起?”教师:“你们太聪明了,你们的想法和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老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屏幕上显示华罗庚名言)


“我们来读一读。” “咱们的推理是在以退为进啊。我们就是从81瓶推到2瓶开始研究,一边研究一边寻找规律,从而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发现这个规律。”这样“简易的”数字化教学和启发式提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也很有帮助。


今天,我们的信息技术升级了,微课和Pad等成了课堂上的常客。同样是上“找次品”这节课,我们以过程可控的虚拟教具替代实物教具,让学生在程序引导下进行操作。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实物教具课堂节奏把握难的问题。


我改变传统静态理论传授模式,借助计算机技术,揭示学科本质,通过赋值、拖拽、变形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场景还原或模拟,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猜想、演示、验证,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提高数学结论归纳的科学性。


教师提问:8瓶,用几次找到次品?有学生说用3次,也有的说用2次。教师先点名让回答用3次的学生起来说明。该学生画出3次称的示意图。这个学生的办法:第1次,4个4个称,如果其中4个较轻,说明较轻的4个中有1个是次品;第2次,将较轻的4个分成2个2个称,如果其中2个较轻,说明较轻的2个中有1个是次品;第3次,将较轻的2个分成1个1个称,如果其中1个较轻,那么,这个较轻的就是次品。所以,至少称3次才能找出次品。


“现在咱们来总结一下吧。他哪儿做得比较好?”教师同步进行课件演示。“他利用了天平外那部分。”“天平上的瓶子没有用第一种方法称时那么多。”……教师追问:“少的那两瓶放到哪儿了?说明他利用了哪儿?把3个地方都用上了,是不是效率就更高了?大家认为分几份好?”教师板书: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天平能称量2份,再利用天平外的空间,一共是3份。教师继续问:“将8瓶分3份是不是不止这一种分法?”学生们给出了(1,1,6)和(2,2,4)两种方案。


教师让学生利用另一种方法,即画出2次称的示意图来分析。具体做法:第1次,3个3个称,剩余2个,如果其中3个较轻,那么较轻的3个中有1个是次品;第2次,将较轻的3个分成1个1个称,剩余1个,如果其中1个较轻,可以判断较轻的这个是次品,如果1个和1个一样重,那么剩余那个就是次品。反之,如果3个3个称,都一样重,则较轻的在剩余的2个中,再称就可以找出次品了。所以,称2次就能找出次品。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比如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的隐含的规律以前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们以“找次品”这一活动为载体,借助数字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启发式提问,通过归纳、推理让学生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我的体会是,PPT教学变成微课教学以后,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了,提问变得少了,变得更有效了。


PPT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一般都是结合图片进行互动。微课教学中,教师提问一般是及时插播或回放视频,有时还应用平板电脑实时进行场景互动。数字课堂教学情境有多丰富,教师的提问就可以有多灵活。


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阶段,教师应该当好“导师”,做学生的人生导师,鼓励他们向数学家学习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也要做学生的学习导师,让他们学会化繁为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数学、哲学思想方法,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教是为了不教,问是为了不问,教师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学,教师问不如学生问,学生问教师不如问同学、问网络、问世界、问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已经重新定义了师生角色。在提问式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课本对话是自主性的“学”;教师与学生对话是有针对性的“议”;学生与学生对话是富有特色的“练”;高效对话是科学化的“练”;自我对话是个性化的“悟”。


总之,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求知欲,灵活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教学,智慧地去提问与互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体验,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品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和诠释数学。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