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化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GXF360 2019-12-21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好的问题能开启学生新知,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想象,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才能打造“升级版”课堂。课堂提问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纽带,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问题能让师生的思维得以交织,从而成就精彩的课堂。

一、在学生的思维障碍节点处提问,形成多向的思维对流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在学生的思维障碍节点处提问。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借助问题能展开深入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在于问。”在学生的思维障碍节点处提问能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课始,笔者用生日的话题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次生日?”绝大多数学生都说几岁就过了几次生日。但有一位学生这样说:“老师,我爸爸说,如果我过阳历生日的话,我到今年为止只过了3次生日;如果我过农历生日的话,我就过了10 次生日。”另类的声音引发了学生的质疑:“10岁只过了3 次生日?怎么可能?”对此,笔者提问:“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这位同学,如果过阳历生日,就只过了3次生日,想知道为什么吗?”笔者在学生的思维障碍节点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这一天一定是不平凡的一天。”有的说:“这一天应该是几年才遇见一次。”有的说:“这一天所在月份应该也非常特殊。”还有的说:“这一天应当好好庆祝一番,因为几年才过一次生日,不容易啊!”对于这一天的关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年、月、日”的学习之中,他们情绪高涨,求知欲油然而生。

多向的思维对话、思维对流,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热情贯穿课堂始终。在这种思维对流的课堂上,不仅教师展开提问,而且学生也展开提问,师生、生生彼此提问、回答,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对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使得数学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二、在学生的思维空白节点处提问,构建连续的思维导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空白,这种空白是由于内容的多义性,或由于学生面对疑难问题的不知所措,或由于学生的思维暂时混乱而造成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忽略学生的思维空白,或在学生的思维空白处一语带过,其结果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的思维空白节点处提问,构建连续的思维导链,引发学生的思考,就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有一个问题:如何求圆柱的体积呢?学生一开始面对圆柱时一筹莫展,显然,学生的思维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情况下,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笔者在学生的思维空白处设置了三个层次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2)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转化?(3)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通过有关联的三个问题,搭建了一个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导链。其中,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运用“原型启发”,是激发学生的猜想;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猜想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第三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在转化前后建立图形间的某种联系。通过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让学生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学”始于“问”,有效的数学学习之所以能够真正发生,一定是基于问题的引导。在学生的思维空白处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本质。

三、在学生的思维生成节点处提问,摒弃固有的思维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着眼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看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教师的预期,与答案是否一致。这种静态化、一元化的数学教学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数学思维应当是开放、发散的。在学生的思维生成节点处提问,能让学生摒弃固化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受到三角形内角和的负迁移,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探究图形的内角和,就用量角器量,或者将角剪下来拼接。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我们首先从四边形开始。在探究四边形内角和时,学生还能通过“量角法”“拼角法”进行探究,但已经感觉“量角法”比较麻烦。在探究五边形内角和时,学生发现“拼角法”根本行不通了。同时,学生感受到,随着图形中角的数量增多,“量角法”也越来越麻烦了。如何让学生自觉摒弃固化的思维?笔者在学生的思维生成节点处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最简单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四边形可以转化成最简单的图形吗?五边形、六边形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拨开迷雾,形成新的解题思路,催生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于是,学生纷纷尝试将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有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尝试分割,有学生从多边形的多个顶点尝试分割。经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研讨,学生发现了任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转化成若干个三角形,进而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

DSA检查:本组研究将对疑有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在MRI检查后的5~7天内。采用德 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NEUROSTARPLUS/TOP双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经患者皮右侧股动脉穿刺置管,采用椎动脉血管造影术和双侧颈动脉造影术,使曝光到达颈静脉窦的位置。经工作站处理后形成清晰的影像,本研究造影剂采用碘海醇(含碘量为300mg/ml)。观察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测颅内静脉窦血栓的阳性检出率以及静脉窦血栓的位置和数量。

当教师将课堂提问着眼于标准答案时,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而聚合性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约束性。但在学生的思维生成节点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四、在学生的思维延伸节点处提问,修筑学生的思维台阶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提问时,教师既要避免“问题漫游”,又要避免“问题偷袭”,还要避免“问题缺失”。作为教师,要修筑学生思维的台阶,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而在学生的思维延伸节点处提问,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深度探究,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扬帆远航。

调节分液漏斗的振荡时间,考察萃取反应时间对铷钾分离效果的影响。t-BAMBP体积分数为30%,料液碱度为0.4 mol/L,萃取相比为VO/VA=31。萃取时间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例如,在教学“运算律”时,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列式,从而建立运算律模型,再让学生举例验证,进而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延伸、拓展。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后,教师就应当启发学生:“在减法中有交换律吗?”如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乘法中有交换律吗?除法呢?交换三个加数、四个加数、多个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吗?这些问题助学生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又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归纳出“(a+b)×c=a×c+b×c”之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将括号里的加号改成减号,结论还成立吗?”由此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括号里的加数是3 个数、4 个数乃至更多个数,结论也成立吗?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向更远、更深处漫溯。

这是常态化的管理手段,素祥法师说:“评比中各方面表现好的,给一定奖金;不好的要改进;改进不了的,评不上先进不说,还可能被取消资格。”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通过提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新,从而不断地激活、延续、转变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普通的数学课堂打造成学生思维活动的“升级版”课堂!

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仅凭技术措施达到目的是十分困难的,需要有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措施的共同实施配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