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块璀璨的瑰宝,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学和史学价值,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住。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深为祖先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这一巨大贡献而骄傲和自豪。同样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走改革之路,使已呈式微之势的古典诗词创作再现辉煌。 一、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曾创造了灿烂的辉煌,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堪称国宝。 诗是语言的精华,诗是心灵的寄托,诗是文明的载体,诗是时空的融合。 如果从最原始的状态理解诗,诗与人类同在。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那就是生命的第一首诗。它使人与社会得以沟通,它使母亲痛苦的身心得以安慰。诗在各民族、种族、人群中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伐木工人的吆喝,就是一种镪锵有力的诗。那是战斗的号角。它规范着人们同步前进;那也是胜利的喜悦,它减轻着人们的劳累。 如果从文学样式理解诗,诗与人类文明同在。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诗也就同步发展。无论那一个民族,那一个国度,那一个时代,人们都喜欢诗,都离不开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从它诞生以来,就对诗情有独钟,诗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步。 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古典诗词以它独具的规则,固有的特色,不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古典诗词发源于社会实践,经过文人加工创作而成为民族的文化精粹。这其中。唐诗宋词双峰并矗,闻名遐迩,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它那五彩缤纷的色泽,千姿百态的形式,广博深厚的内涵,沁人心脾的馨香,脍炙人口的语言,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广大读者所喜爱。如果把文学比作文化宝库中的皇冠,那么唐诗宋词便是这皇冠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她以其深遵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仍然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具体言之。可从六个方面展现。 1、闻名遐迩的创作成就惊人。《全唐诗》收录了唐代2873位诗人的作品五万余首。《全宋词》收录了宋代1400多位词人的作品两万余首。创作成就巨大,可谓卷帙浩繁。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时唐宋王朝尽管政治经济文化已经空前繁荣,但是毕竞社会是封闭的,交通和传播工具都是不发达的。由此可以想见。会有多少诗人名不见真传,会有多少诗人的作品埋没天日。恐怕入选的诗词作者和作品最多能占住全部的七八成。如此推算,唐诗宋词的创作成就就更加惊人了。 2、名传千古的代表人物众多。唐诗宋词之所以称为双峰并矗,创造了灿烂的辉煌,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它们各自涌现了一大批名传千古的代表人物。就唐代诗人说。诗仙李白,是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的顶峰。诗圣杜甫,是古典诗歌现时主义创作的顶峰。白居易是古典乐府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陈子昂、王维、王之涣、孟浩然、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还有前唐四杰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就宋代词人说,苏东坡、辛弃疾是豪放词的大师。李后主、李清照分别被誉为婉约词的词皇和词后。温庭筠、皇甫松等为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宋代第一个专力作词的柳永,将短短的“小令”发展成长调的“慢词”,从而使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周邦彦是北宋词坛领袖,他深通音乐,精于词法。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也都是宋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3、社会生活各业反映全面。唐诗宋词题材的涵盖面极其广泛,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游览乃至镇守边塞、家庭生活、人事升沉、男女爱情、朋友交往、农田耕作、打猎游牧、时序迁流、节物变化等等,都无所不涵。可谓无时无事不可入诗入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皆成文章。鲜明、生动、形象、深刻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政治沿革、历史事件、社会生活、思想道德、山川风光以及各种成就。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和载体。 4、各界人士参与广泛。唐诗宋词的创作者“才子三千、从人愈万”可谓浩若繁星,光彩夺目。上至帝王将相、封疆大吏,下至江湖豪杰、山林隐士,乃至布衣书生、知名学者都以作诗填词为荣,为乐。一些富贵豪门,自己不善作诗填词,却往往招募一些迁客骚人,为其装点门面,提高文化品味。 5、文人及其作品受爱戴有加。唐诗宋词及其作者当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爱戴。其地位之祟高、影响之深远,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可以说独占鳌头。唐朝和宋朝的皇帝或者自己亲自作诗填词,或者亲自下诏鼓励作诗填词。文学家兼政治家或军事家的魏征、贺知章、范中淹、欧阳修、王安石、岳飞等等都出文入将入相。文学大师李白、苏东坡等不但受到群众广泛赞誉,而且一度受到朝廷的器重。 6、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唐诗宋词尽管经历了千百年世事变迁,直至今日还为广大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很多文人把它作为提高文化修养的必修课,许多家长把它作为儿童启蒙的必修课,足见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随着信息的广泛传播,唐诗宋词也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喜爱。现在不但亚洲的,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和东南亚各国兴起了唐诗宋词热,就连欧洲、澳洲、拉丁美洲各国喜欢和研究唐诗宋词的人也越来越多,并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二、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古典诗词创作已呈现日薄西山之势。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是“阳春白雪”,它兴盛于唐宋。流渐于明清,好则好矣,然而和者甚寡。在现代已呈“式微”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条: 1、古典诗词的慢节奏与飞速发展的社会步伐不相适应。经过考查我们发现,古典诗词创作的衰势与社会发展恰成反比:社会前进的步伐越快、古典诗词创作的袁势也越快。到拜金主义近于盛行的今天,已经几乎无人问津。社会上有句俗话“宁可上街卖红薯,不作咬文嚼字苦”,就足以说明一部分现代人的社会心态。如此发展下去,正如八股文早被淘汰一样、更难驾驭的古典诗词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2、规则过多过严,束缚着人们的创作。无论是绝句、律诗,还是格律词都有严格的创作规则。首先是字,绝句、律诗每句必须是五字或七字;其次是句,绝句每首必须是四句,律诗每首必须是八句。再次是声,绝句和律诗,每句的第1、3、5、7字的平仄大体可以不论,而第2、4、6字的平仄必须严格,该平则平,该仄则仄,不得混用,以构成诗的节奏美。最后是韵,绝句和律诗,奇句句尾可以不押韵(首句入韵除外),但是偶句的句尾必须押韵,以构成诗的回环美。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必须对仗。词则更严了,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调有定韵”。 3、缺少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撑旗人。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同时也是一个诗词大家。他创作的古典诗词气势恢宏,技压古人,可称千古绝唱。但是也正是他虽然自己孜孜不倦地从事古典诗词创作,同时却明确提出,不主张现代人写作古典诗词,尤其是不提倡年青人学写古典诗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古典诗词创作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就不足为奇了。在现代诗坛上虽然也有一大批优秀作家。但是他们多是文学家而非政治家,不具备在政治上为古典诗词推波助澜的能力。同时就文学的角度讲,他们也难以作为力挽狂澜的撑旗人。另外,古典诗词缺少必要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与浩若繁星的普通报刊乃至文学报刊相比,古典诗词报刊少得可怜,可谓风毛鳞角。 三、抓住机遇大刀阔斧地改革,定能使古典诗词创作再现辉煌。 l、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锐不可挡。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化,表现生活的文学样式也一定要变化、要发展、要创新。如此,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在,改革浪潮已席卷了当今中国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在改革,都可以改革。那么,为什么表现生活的文学样式就不能改革,总墨守成规呢?毛泽东就曾经高瞻远嘱地讲过:“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 2、抓住声,即平仄这个牛鼻子大胆改革。就可以使古典诗词创作进入百姓之家。在古典诗词的四大规则中,声即平仄的规则,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但涉及到字的平仄而且涉及到韵的平仄。现代人之所以对古典诗词望而生畏,达到了举步唯艰的地步,也正是对声这个难关难以攻破。而我们如果不考虑字的平仄,也就是说不考虑声,就可以解决这个难点。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从“山重水覆疑无路”的徘徊中,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此观点我在小书《陋梦斋词片》(1997年10月1日出版发行)的后记中提出了四条明确的根据:这一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古时的声韵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二是平上去入四声,有时可以互相代替。三是随着人们乐感的增强,对字的平仄已不再苛求了。四是不摒弃此难点,古典诗词创作确实难入寻常百姓之笔。此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同仁的赞同,已被中华新韵学会首肯。 3、古代名人能改革,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革。古典诗词创作规则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按照统一的规则来进行创作。诗仙李白即以他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清新的语言,来摆脱格律的束缚;豪放词大师苏东坡更“不喜裁剪以就声律”。宋词创作的最高成就者辛弃疾也突破了前人以诗入词的规范,直接以字入词,进而创作题材较前人更广泛,内容较前人更丰富,气魄较前人更雄伟。毛主席的诗词堪称古今大家。但是他的一些诗词也没有严格遵守创作规则,难道我们能把他的作品排斥在古典诗词之外吗? 4、新韵古词定能闯出一条新路,当振臂呐喊。改革遇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机不可失。随着社会的复兴,文化复兴已经列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99年春节期间,北京音乐厅举办了《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盛况空前,这无疑是对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极大推动力。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我们要抓住这历史性的机遇。走改革之路,“遵循基本模式,摒弃僵化规则,吸收丰富营养,展示青春活力”,简言之,走新韵古词之路。即在保留“诗魂词魄”的前提下,赋新韵于古诗词,也就是松缓平仄、同韵(母)不同声(母),让唐诗宋词焕发出与时俱进的青春活力,让古老的国粹放射出时代之光!赋与其讴歌当代、畅想为来、面向大众、表现真情、关注民生的独特光辉。即使按词谱创作,也应以《新华字典》的法定发音为准。 5、古典诗词创作已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复兴在即。现在就国家说,有《词刊》、《诗刊》等一批刊物为古典诗词创作呼风唤雨。同时,各级出版社、各省报刊、城市报刊也都大量地出版或发表古典诗词作品,为古典诗词创作摇旗呐喊。更值得欣慰的是,一大批志士仁人,包括风华正貌的一大批年轻人,纷纷以民间形式办报,网点遍布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可谓星罗棋布。古典诗词的兴起正在走以“农村包围城市”之路。相信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和不断探索,经过改革后的古典诗词创作一定能够再现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