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弃刘备投曹操,是曹魏灭亡的帮凶

 昵称463039 2018-02-07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绝非庸才,但是在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之前,他们也曾遭人背弃,甚至被认为是难成大事之人。例如曹操就曾在出征之时,被陈宫出卖了个彻底。刘备则更惨,不但荆州名士刘巴,数度拒绝他的邀请,躲了他十三年,早在豫州时,就被他辟为别驾的一位名士,也曾因认为他难成大事,弃他而去,并归入了曹操帐下。此人素有大才,不但有识人之明,还擅长处理政务,制定法度,其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不过他投奔曹操之后,却为曹魏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此人名为陈群,字长文,出身于多出奇才的颖川。在刘备成为豫州刺史的时候,他被辟为别驾,成为了刘备的部下。此人看待事情非常透彻,公元194年,陶谦病逝,徐州以糜竺为代表的人,想推刘备为徐州牧。刘备当时并无栖身之地,所以他欣然接受了推荐。这个时候陈群提出了反对意见,劝刘备说,此时袁术的力量非常强大,如果你取徐州,他必来争夺,万一吕布趁机攻打你的后方,你就无法应对了。《三国志·陈群传》记载:“兴平元年,刘备时为豫州刺史,以陈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可是刘备并没有听取这个建议,很快便到达了徐州,并接手了陶谦留下的烂摊子。事情的结果,想必大家都清楚,那就是刘备拿下徐州之后,袁术果然来争夺,就在刘备迎战袁术的时候,吕布趁机发兵,拿下了徐州。而且当时刘备兵弱,无力与袁术抗衡,还是借吕布的调节,双方才罢战。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刘备才想起了陈群的忠言,不过他后悔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陈群早早的离开了他,到了徐州避祸,后来吕布被曹操擒杀,陈群又与父亲陈纪,一起归降了曹操。

曹操比刘备更爱才惜才,陈群归降之后,得到了重用,并为曹操的法度制定,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建议。后来曹操去世,曹丕以魏代汉,陈群被封为尚书仆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颖乡侯。当然了,在曹魏如此得重用的他,除了为制定法度提代了重要的建议,并一直致力于,改善朝堂的风气之外,还为完善曹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曹丕继任魏王之后,他建制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各州郡设立中正一职,负责考察人们的出身、才能和品行,并将他们分成九等,举荐给朝廷。通过这种方式,不但选拔到了真正的人才,还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于曹魏的发展而言,大有益处。

那么陈群为曹魏的覆灭埋下伏笔,又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不过是成也九品中正,败也九品中正罢了。陈群制定此制的原本想法是,选拔人才时,以品行和才能为重,家世只做参考,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大部分中正官,并没有做到公正,反而将家世作为了,最重要的品评标准,于是士族大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渐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曹丕在位的时候,其手段极高,还能够勉强控制住,逐渐强大的士族集团,可是在他之后,曹魏的皇帝,一代比一代能力差,第四任皇帝曹芳上位的时候,还仅是一个孩子。这个时候士族大家的代表人物司马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朝堂的真正领袖,最终得以把持朝政,并为自己的子孙,以晋代魏打下了基础。

分析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承认,陈群的确有大才,毕竟汉末时期,因天下大乱,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原本的人才举荐制度已经不再实用,他所提出的九品官人之法,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只不过他的想法太过天真了,一向贵雅而执名杖义,不会为媚人而违背道德的他,完全没有料到,事情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更没料到此举为曹魏灭亡埋下了伏笔。所幸他在公元237年便病逝了,那时候司马懿还忙着抵御诸葛亮的北伐,还没有完全把持朝政,他最终并没有看到,自己一手酿成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