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鸡之宝入川记

 songsgt 2018-02-07
宝鸡之宝入川记
本报记者 王星
发布日期:2017-11-03












  10月 26日,为庆祝三星堆博物馆建馆 20周年,展现中国西周青铜文化,由四川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宅兹中国——陕西西周青铜器精品展”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开展。展览从我市众多馆藏文物中遴选出各类青铜器 100件,包括伯各卣、带盖龙纹鼎、伯公父瑚等西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精品,旨在传达“郁郁乎文哉”的宗周礼乐文化精神内核,探索古蜀国留给现代人的蛛丝马迹。
  千年前,古蜀道绮丽惊险的山川,让“诗仙”李白为之赞叹,他道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绝唱。千年来,秦巴山水、秦蜀古道将陕西与四川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两地文化交融互通,两地人民友好往来。
  再续前缘 秦蜀两地文化“牵手”
  这是一个奇怪的汉字,左边为“弓”,右边是“鱼”。“ 弓鱼”字最早出现在宝鸡古 弓鱼国墓地出土的青铜盘、青铜鼎上。按照古人的造字原理推断,这个会意字所表示的是一个事件或是一些场景,那么“ 弓鱼”背后隐藏的秘密到底会是什么?
  巧合的是,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上,也雕刻着一副弓箭、一条鱼、一只鸟,鱼被弓箭贯穿而入,同样的图案还出现在金沙遗址的金带上。宝鸡,自古就是由中原入蜀的交通要塞,相似的“弓”“鱼”符号不禁让人产生疑惑,宝鸡地区三千年前青铜器上的铭文与成都平原史前金杖、金带上的图案,有着怎样的关联 ?
  自上世纪 70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在我市渭水南北两岸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的土塬上,陆续发现了一批西周时期的墓葬。残缺的骨骸、精美的吉金、珍贵的玉器……将一个早已消失的古 弓鱼国重新拉回了人们视野。
  历经八个春秋冬夏,宝鸡 弓鱼国墓地共发现墓葬 27座、车马坑 6座,出土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陶器等器物 3000余件。其实,历史上的 弓鱼国是个短暂却充满传说的国度,作为一个方国国君的 弓鱼伯,一度被周王朝礼遇,史载周武王还曾将族中女子井姬嫁于他为妻。但是,这支傍渭水而居的神秘部族,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只知晓这里的出土文物,散发着浓烈的古蜀国气息。
  众所周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人像高 180厘米,加上底座通高 260.8厘米,重约 180公斤,头戴高冠,双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身穿窄袖,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不论是从服饰、形象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不愧是三星堆青铜雕像群中的“大人物”。
  而在宝鸡古 弓鱼国墓
  地中,也出土了男女相铜
  人像——男相铜人高约
  11厘米,身着对襟、无领袍
  服;女相铜人高 11.6厘米,
  穿对襟袍服,头戴三叉形发
  饰。从体量上看,宝鸡的男女
  相铜人像与三星堆的青铜大
  立人像,差距明显,但他们都是
  两手握成环管状,好像手中拿着什么。
  难道这只是一种巧合?从今人的角度来看,宝鸡的男女相铜人像的打扮颇具民族风。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居住在甘南、川北、川西和陕南一带早期氐人皆辫发、穿袍服,很多习惯类似羌人。也有考古专家表示,这种穿着反映出 弓鱼国在服饰上与战国之际的蜀人着装,有相似之处。
  一件件青铜实物告诉我们,在遥远的三千年前,宝鸡地区就与古蜀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殊贺礼 百件重器神秘登场
  今年,恰逢三星堆博物馆建馆 20周年。老朋友过生日,作为好友的宝鸡人民自然不会吝啬。
  10月 20日,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岐山县博物馆、眉县博物馆、陇县博物馆等我市文博单位的 100件青铜器安全运抵四川广汉。两天过后,两地的文博工作者紧张有序地完成了这些“国宝”点交工作,正式拉开了陕西西周青铜器精品展的布展序幕。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保管部主任王竑,是这次宝鸡文物在三星堆博物馆展览的“管家”之一。在她看来,从文物的运输、储存,到展柜的湿度、温度,每一次展览的成功,都离不了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10月 24日,记者在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临展厅看到,布展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不少展柜、展位都已现雏形。“小心!小心!再小心!”三星堆博物馆研究部部长吴维曦一直在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他说这些都是“国宝”,不能出现丝毫损伤。
  三星堆博物馆文保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物布展工作面临最主要的难点集中在两个字:重、脆。“重”是由于部分器物非常大,很多都是同类型器物中最大的,而放置国宝的展厅,对文物的保护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恒温恒湿。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布展扶风庄白窖藏出土的疒兴钟时,工作人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针对文物体量大的特点,提出了文物上展柜的不同方案。
  对于如何保护“国宝”安全,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每个展柜都已设有报警器,只要有人触摸,报警器就会将信息传递给保安部门,并在展厅内安装了红外线、声控系统、 24小时闭路监控等各种高科技装置,为文物保驾护航。“卣是一种带提梁的青铜酒器,这件伯各卣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 弓鱼国墓地……”在布展现场,负责展厅讲解工作的讲解员们围住了王竑主任,忙向她讨教“青铜秘籍”。他们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宝鸡的青铜器,而且多是一级文物,自己必须要多加用功,才能将文物及背后的故事告诉给观众。
  吴维曦表示,本次展览萃集西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精品,是陕西人民送来的一道精彩的文化“盛宴”。
“吉金”闪耀 专家媒体聚焦“国宝”
  经过两地文博人员认真筹划和紧张布展, 10月 26日,“宅兹中国——陕西西周青铜器精品展”在三星堆博物馆的文保中心临展厅开展,对观众免费开放 4个月。此次展览由“吉金铸史——西周金文与史迹”“礼乐正声——西周吉金与礼乐”“文华往复——西周王朝与古蜀”三个单元组成,展出的青铜瑰宝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铭文重要,传达了“郁郁乎文哉”的宗周礼乐文化精神内核。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把精纯的青铜称作“吉金”,是因为用这些珍贵的青铜铸造出来的器物发出金色的光芒,看上去非常吉祥。之所以许多现代人认为青铜器为青绿色,这是因为古铜器埋藏很久,铜器的表面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呈现绿漆色,亮晶晶的,俗称“绿漆古”。
  吴维曦介绍,本次展览将借助这批陕西西周青铜器,讲述其背后的史迹与人的信仰、审美趣味和文化选择,揭示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营养和文化艺术精髓,通过将宝鸡 弓鱼国墓地等出土器物与四川彭县竹瓦街窖藏出土器物进行比较展示,希望在探索古蜀文化踪迹,周王朝与古蜀国之间多维度互动的同时,讲述文化意义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故事。
  开展当天,三星堆博物馆还举办了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博物馆馆长相聚广汉,与上海、深圳、四川等地媒体,及市民、游客一起聚焦来自陕西的“国宝”。来自成都的游客邢文说:“通过展览对陕西宝鸡的青铜器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器物的纹饰、造型上,与古人有了一个直接的交流,同时对祖国的文化也有了一种自豪感。”
  广汉市文物局副局长朱亚蓉说道,“举办这次西周青铜器精品展,就是为揭示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营养和文化艺术精髓,以及中华多元文明的绚烂多彩,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表示,此次展览促进了宝鸡与广汉两地博物馆的馆际合作,加强了文化交流。他还透露,明年三星堆出土文物将走进宝鸡,届时,市民可以近距离领略古蜀文明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