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与展望:近十五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精神研究述评

 昵称52580869 2018-02-09

  一、引言 

  职业精神是个体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职业特征的一种客观意识存在,它展示着个体现实中的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情感、职业风范和职业境界,反映着从业者在职业品质和境界上的特殊性,影响着个体的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成效乃至群体整体的职业荣誉、职业地位与职业评价。从本质上看,职业精神隶属精神范畴,具有意识的基本特性;从类别上看,它是一种职业素养,具有相应职业的特殊规定性。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职业为了维系其本身生产方式的延续,保持其在整个社会中的存在和发展,均会形成指导和约束自身职业行为的价值系统,这就构成了不同职业或行业的职业精神。教师职业精神是伴随着职业分工的细化和教师的专业化而衍生出的一种反映教师自身职业特征的一种特殊职业精神,是教师从事、坚守与奉献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撑,制约着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教育目标的完成和教师职业的发展。

  教师职业精神因其高度的主观性、个体性、抽象性及难以测量等特点,导致其概念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日渐生成的动态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常用“师道”概括教师职业状态、反映教师职业角色。18至20世纪国外学者则习惯用“职业伦理”、“职业道德”予以描述。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教育的加快发展,学界突破传统的职业道德概念禁锢,提出用“教师职业精神”来反映现代教师的“天职”,其标志是1984年英国教育家艾弗·古德森提出的教师“有原则职业精神”这一概念。他强调教育最为根本的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职业,物质条件和单纯技能不能成为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标准。自此,围绕教师职业精神,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效的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本文以近15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精神现有研究文献为基础,通过梳理回顾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分析其主要观点,并就现有研究的特点、不足、今后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进行理性思考,以求为现代教师职业发展与价值实现提供理论借鉴与学术导引。

  二、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与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关于教师职业精神的研究成果几乎空白。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涉及教师问题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其中涉及教师内在品质的“教师职业精神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1990年喻梦林发表的“培育教师的职业精神”,是国内较早以教师职业精神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有关教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更多是基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需。21世纪以来,受其他诸如新闻、企业、图书馆、公务员等行业或岗位研究兴起的影响,教育学界陆续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师职业精神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成果搜索的吻合度,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为平台,首次以“职业精神”为主要条件进行搜索,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学者共发表了1200多篇“职业精神”相关文章,重点涵盖教育学、医学、新闻(传播)学、图书馆学、企业管理、法律学等相关领域。在此基础上,再以“教师”、“辅导员”、“德育工作者”等为主题进行二次搜索,有60多篇相关文章,其中硕博士论文4篇,这些文献研究集中在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特点、意义、要素或结构、现状分析、精神培育以及具体学科的教师职业精神等方面,通过梳理总结,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如下表1。   

      三、现有研究文献述评

   通过以上关于我国教师职业精神研究动态、主要成果以及主要观点的梳理,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研究主流集中在教师职业精神的意义价值、内涵概念以及要素结构类型等层面。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研究已从教师管理、学校管理等外显性研究转向到教师思想、信念、精神等内隐性研究上。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围绕教师职业精神意义或价值、概念内涵以及要素结构成为了研究的主流。在意义价值方面,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进行了研究,如喻梦林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迟成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陈桂生从现代教育客观需要求进行了宏观性分析;有学者则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德育工作实效等角度进行了中观解析;还有学者则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微观视角进行了意义探讨。在内涵概念方面,重点从内容与范围两个维度进行了探究,如有黄正平、郭婷的“职业风范说”、彭海的“认识思维与外在实践系统说”。在要素构成方面,主要从心理层面将职业精神概括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在类型方面,喻梦林将教师职业精神形象概括为“红烛精神、园丁精神、海绵精神、蜜蜂精神、聚光精神”、陈桂生将其上升为“基于知识、学生和社会责任”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有学者将其经验式总结为涵盖献身、敬业、团队、创新等在内的“十种精神说”。总体而言,现有我国教师职业精神关注度还不够,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体层面进行多维建构。 

  2. 研究对象呈现精细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相关性研究倾向明显

随着学界对职业精神研究重要性认知的提升和现实教师职业困境的凸显,基于教师为主体的职业精神研究越来越多元,研究对象呈现精细化多元化态势。其研究对象已从简单的泛教师职业精神转向到具体的高校辅导员、高校思政课教师、高校青年教师、成人教师、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乃至具体学科教师等上,研究对象更加丰富多元。同时,研究更多从与职业精神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形象、职业角色、职业心理等视角进行研究,相关性倾向较为明显。 

   3.研究思路及方法上以宏观叙事为主,借鉴、比较、实证较为薄弱。如前所述,我国教师职业精神研究起步较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文献研究、教育叙事、经验总结为主,借鉴、比较、实证较弱。在借鉴、比较、实证方面,王丹平在分析借鉴美国大学教师职业精神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教师精神建设的启示与思路,王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对接性研究,马元广、李寿欣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教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研究,王艳萍等从企业家精神视角反思了现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再造问题,钟健雄于2011年对广东省12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精神现状进了实证性调查,并根据数据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整体看来,围绕教师职业精神实证性研究较少。

    虽然我国围绕教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对比其他职业或行业,教师职业精神研究相对薄弱。自2000年以来,职业精神相关领域或行业研究集中于企业、医学、新闻学、图书馆学、政治法律学等几大领域。因企业职业精神独具市场特性和时代性,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以来,基于职业精神的企业员工培训、主题研讨、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兴起,有近200篇论文,著作有商振的《职业精神》(1996)、郝凤如的《职业精神》(2003)等,其研究重点阐述了职业与信仰、职业与服务、职业与诚信、职业与财富,以及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促进了企业行业的发展。“新闻学”领域有100多篇文献,其中代表性成果有沈正斌“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2003)、郑葆卫的“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2004)、张晓峰“新闻职业精神论纲”(2008)等,主要从哲学高度进行了深度探索。“图书馆学”领域研究有肖希明的“论图书馆职业精神”(2003)、吴建中和范并思的“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2005)等140多篇文献,重点论述了图书馆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的逻辑关系。政治、经济、法律学领域有唐惠的“律师职业精神”(2009)、符文祥的“我国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制度性缺失与培育”(2009)等近300篇文献,侧重从制度层面进行了研究。相比之下,基于教师职业精神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论文等研究成果不足100篇,硕博士毕业论文不超过5篇,相关论文更多地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精神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研究,研究成果的影响性与教育本身蕴含的使命有较大的距离。 

   2.现有成果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机制性研究成果较少

  从已有的研究视角及成果来看,由于整体上缺少对职业精神理论依据的深入探究,众多研究者对教师职业精神概念的界定尚不清晰,整体较为模糊或宽泛。在研究过程中经常性混淆概念,容易把教师职业精神简单地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或者简化为职业形象、职业心理、职业成长、职业认同,研究视角与内容雷同度与冗余度大。教师职业精神理论深度不足问题也是导致现有研究成果学术性不强、成果说服力大大折扣的重要成因。另外,尽管围绕教师职业精神的意义价值系统以及关联性研究成果较多,但涉及职业精神心理或哲学层面的内在心理影响机制、外在培育生成机制成果薄弱,不能有效地提示职业精神的本源性、生成性及培育性问题。

      3.研究视域不够宽,研究方法整体较为简单

  自1990年以来,有关教师职业精神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素质的提升。但总体上来看,研究视域不够宽,研究方法整体较为简单。大部分研究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意义解析、概念界定澄清阶段或经验总结阶段,基于质的研究或实证性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对象覆盖面低、较为单一,除高校辅导员研究成果较多外,其他诸如中小学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职业精神研究成果极少,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不同类型教育的整体发展;研究方法上基于主观性、经验性的定性研究较多,基于客观性、科学性的定量研究较少,采用复杂研究范式的跟踪性研究法、田野式研究等方法则更少。在少量现有实证性研究成果中,其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整体过于简单,鲜有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模型分析等严谨社会科学方法的采用。

  四、研究展望

  近15年来我国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就教师职业精神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重要进展,为话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理论与实践基础。新形势下为推动教师职业精神的深入研究,要在充分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加于拓宽,以期取得取突破、新成果。

     (一)时代发展和现实困境呼吁要重视教师职业精神研究。        

  1.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需要加大教师职业精神研究

   国家富强、民主振兴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振兴则依靠教师。教师队伍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促进学校德育健康有序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德性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公平的理想目标实现、育人成效的提升,学校教师的素养是关键。教师作为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教育文化的象征体,提升与丰富新型的现代教师职业精神,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精神境界,有利于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和完美形象的塑造,而且将极大地促进现代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

  2.职业精神危机需要教师职业精神的重建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碎片化以及学生生源复杂化的冲击,使得教育处于一个开放式的多元化复杂语境,身处其中的教师也容易被“物化”、“异化”,常陷入“我是谁”、“我为何这样”、“我该怎么办”困境,导致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情感甚至教师教育理想的失落、教育意志的弱化、教育情感的迷茫、教育责任的退位等,进而产生现代教师的身份认同或信仰危机。科学梳理教师群体的职业精神现状并寻找培育路径确为时代所求、社会发展所期、学校发展所盼以及学生成长所望。

       (二)未来教师职业精神研究应突破的几个方面

  1.拓宽与深化研究领域,提高研究的广度

  针对现有研究更多集中于高校辅导员群体,忽视或忽略中小学教师及职业院校教师的客观实际,今后在研究过程中要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原则、部分与整体相结合原则,既注重不同教育类型研究也要重视同一层次下不同岗位的研究,提高教师职业精神研究的覆盖面。研究领域要注重时代性,积极关怀当下不同类型教师队伍整体状态,如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等教师职业状态,总结归纳具有普适性或共性的成果,促进国家教师职业精神的整体性协同性发展。要对同一教育类型中不同身份群体的教师(如德育课或称政治、思政课教师、班主任教师、管理干部队伍等)进行个性化个别化研究,突出岗位、角色或职责功能的特殊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防止出现以偏概全、随意泛化的弊端。

  2. 系统化建构研究内容,提高研究的深度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除几篇硕士论文对教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篇幅较长、较系统的分析探讨外,研究成果整体呈现零散、系统性不够特征。因此,今后的教师职业精神研究内容和过程要坚持系统性建构,重点将教师职业精神研究归纳为本质源起、功能价值、现状分析、影响因素、路径培育等方面,实行逐层精细推进,力求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螺线上升的研究态势。其中,职业精神本质源起和功能价值探索是理论研究的基础,职业精神现状及实践影响因素探索是研究的关键,职业精神的路径培育或支持系统建构是研究的最大价值。同时,为提升研究深度,在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探究中,更要综合考虑与分析教师个人背景特征,从教师的性别、年龄、学校层级、教龄、婚姻状态、受教育背景、成长背景、家庭背景以及其气质、人格、自我效能感、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等多维度进行实证性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如此,才能更加准确地、科学地推进教师的职业精神研究。

   3.采用多元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效度

  不同的研究方法将产生不同的教师职业精神研究视角与理论取向。一方面,要强化多学科研究思维,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管理学等角度去寻找理论支撑,进行有效借鉴、导入与融合,以形成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考虑到职业精神呈现的内隐性、形成的主观性、评价的抽象性等特性,为防止在理论探索和路径建构时出现过于主观、抽象、剥离现实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强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在进行文献研究与借鉴基础上,要多采用诸如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