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一个超男的心路历程

 李国良图书馆49 2018-02-09

    很多人是通过《陋室铭》而认识刘禹锡的,只要读书没偷懒的人,大多都能对这篇散文倒背如流,因为它实在太脍炙人口了。在众多描写秋天的诗词中,有一首诗最与众不同,一改“悲秋”基调,堪称咏秋的经典之作,这首诗就是刘禹锡的《秋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公元805年之前,刘禹锡可谓顺风顺水,生在江南水乡,长在书香门第,19岁游学长安,21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23岁授太子校书,仕途之路在“大历十才子”之中是最顺利的。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加了“二王”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打算好好干一番革命事业。不幸的是,改革大业很快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无奈地当上了太上皇,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应该说,刘禹锡是不适合搞政治的,诗人与生俱来的的感性与政治所需的理性格格不入,这一点在之前的李白、之后的李煜等人身上不止一次被证实过。刘禹锡的情况还要糟糕些,诗人被贬到安徽和州后,又被当地县令屡屡刁难,甚至居无定所,据说半年搬了三次家,生活状况越来越差,那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就是这时候有感而发的。刘禹锡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还记得有一首《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扑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是刘禹锡遭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那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时写下的。诗歌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这一贬又是12年。

    刘禹锡在朗州,即今天的湖南常德,一呆就是十多年,还好心态保持得不错,期间创作了大量《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颂,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后来都成了当地流行歌曲。还有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用镜子盘碟来形容山水,真亏他想得出来!通俗明白得连现在的小学生都能懂、都会背。难怪当时许多文学大家对刘禹锡推崇备至,称他为“诗豪”。

    一十二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京都,归途中偶遇白居易,“诗魔”与“诗豪”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两人互赠诗歌,刘禹锡写的是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宦海沉浮,侯门似海。23年贬官经历让刘禹锡感慨颇深,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个性一如既往。豪气干云,豪气冲天,这就是刘禹锡,绝对配得上“诗豪”这个称谓。刘禹锡再次回到京城后,依然到玄都观赏桃花,他又死性不改地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旗帜鲜明,坚如磐石,“前度刘郎今又来”,真让人不服都不行!他的政敌只怕是气翻了白眼。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首桃花诗精妙绝伦,令人拍手叫绝,“前度刘郎”这个成语应运而生。

    这首诗很快传遍长安城,大家在佩服刘禹锡才华的同时,也对他这种固执颇有微辞。令人欣慰的是,官场失意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文艺圈的威望。穆宗长庆年间,刘禹锡、元稹与韦楚客等人在白居易的寓所谈诗,白居易提议大家各写怀古诗一首。一杯酒还没喝完,刘禹锡就已搁笔,诗曰: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不愧是名篇,不但让元稹、韦楚客、白居易这些大文豪当场折服,而且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白居易读完此诗,长叹道:“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意思再明白不过,刘禹锡已经把精华写尽了,大家再写,也是白费力气。于是,他们各自取刘诗吟咏终日,极欢而散。

    不过,刘禹锡被称为“诗豪”,最主要原因还是他在怀古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咏史诗,刘禹锡颇有心得,气韵沉雄,极有力度,历史感慨不是一般的深奥,《石头城》与《乌衣巷》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①:“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这两首诗写得有多好?史书早有定论。据说,白居易对这两首诗评价极高,“'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乌衣巷》则是刘禹锡最得意的代表作,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同朝为官,处事讲究圆滑。刘禹锡从不屈服,嫉恶如仇,这也注定他做不好一个政治家。但是,他豁达乐观,不争眼前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却是一个父母官必备的。担任苏州刺史期间,刘禹锡体恤民意,免赋减役,苏州人民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褒奖有加,赐给他紫金鱼袋。不经意间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只怕是刘禹锡最初没有想到的。做官如此,夫复何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