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二王”是是非非大家谈|走寻

 影谭翰墨 2018-02-09

书圣王羲之

当代书坛,有为数不少的书法家致力于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学习和继承、当下书法展览中追溯“二王”一路书风的作品也占有很大比重,那么在追溯“二王”书风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了哪些偏差;有论者甚至提出,当代书坛流行的“二王”书风不过是“伪二王”,对此我们应该给出怎样的回应。

晋·王珣《伯远帖》

首先,于中国书法史而言,魏晋是其“轴心时期”,而“二王”书法又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因而“二王”书法自然也就成为后世学书者无法绕过的师法对象。“二王”书法对后世的学书者的启发意义在于:随任心性、自然无碍的书写状态和审美风格(这源于魏晋玄学中的庄禅美学思想,庄禅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核心)、几近完美的高难度的书写技巧和表现能力(在创作中,技法的高度和难度保证着一门艺术、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品质与生命力),以及这两者的有机融合。

其次,对比“二王”书法,当代有不少追溯“二王”书风的创作者,在创作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能尽如人意的缺憾,如:或者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素养没有深刻理解“二王”的内涵、只做表面化的追摹,或者由于缺乏对艺术的深入感悟和自身创作观念的不完善、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对“二王”的误读,或者由于创作心态的浮踝和创作的功利化追求、绕开“二王”而取法“二王”风格的时人书法等,这些创作者以及他们的创作都有意无意间偏离了“二王”的本然,在某种程度上或可以归结为“伪二王”。

晋 王献之《中秋帖》

姜寿田

“二王”书风在当下的流行,是对“二王”的简单模拟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书坛价值取向的转变,以“二王”为代表的经典帖学取代民间书法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主潮。就当代帖学的现状而言,由于当代书法向书史的全面开放,也为帖学的复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超越性契机。

这突出表现在学院对“二王”笔法的写实性细读,从而使当代书家对帖学的笔法表现有可能趋于技术上的洞悉与把握;再就是对前“二王”帖学时代敦煌残纸、写经的研悟,也使得当代帖学突破“兰亭”笔法的笼罩,而能从更广泛的笔法史层面深入“二王”笔法。不过由于笔法传统断裂的历史原因,造成当代书家普遍缺乏上追魏晋的能力。

晋·王献之《草书九帖》局部

“二王”书风新的流行与模式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简单模拟,而缺乏从技术到形而上精神的超越性理解,大部分作品缺乏从技术到思想的深刻性,流于刻板平庸。从书法思想史层面而言,“二王”帖学诞生在士精神趋于高度自觉并臻至以玄学为指归的书法史制高点上,它显示了人的存在及诗与思的存在,开启了中国书法新的美学历程。

晋·王羲之《集字旧拓周孝侯碑》

由此,缺乏对“二王”帖学哲思的洞悉与把握是难以深入“二王”堂奥的。对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而言,由技人道是一个必备的要求,而不是浮泛的空言。

不过我对有些论者动辄指斥当代帖学书风为伪帖学,或站在碑学立场偏执地反帖学始终不以为然。当代帖学历史发展很短,中间还走过很多弯路,要想让当代帖学一跃达到高峰是不现实的要求。对当代帖学弊端可以而且应该批评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但却不应以“伪”进行诋斥。对“二王”经典的再认识与把握本身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一代人的努力,因而,不能因为努力过程中的不得法或不完善,便诋毁对经典的尊崇乃至帖学本身,这也是应该引起书坛警省与反思的。

曾翔:

当代书坛流行的伪“二王”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二王”是中国书法史的巅峰,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是必经之途,但是我们应该再往深处想一下,为什么要学“二王”?我喜欢在“黑白两道”上做文章,学习“二王”,我认为应在“用线”和“造型”两个方面多下功夫。

若两者相比,我觉得“造型”更能体现出一位书家的艺术思想。所谓“造型”,就是一根线有方圆有阴阳、有尖有钝,这根线的造型是需要锤炼的。这种锤炼不完全是手的训练,首先要训练的是眼力,眼睛要能看到,同时心灵要能感受到,这又需要有文化的支撑,需要去悟、去感知。

我曾经提出一个学习方法,就是要“寻根”,要向源头学习。很多人学习“二王”是直取,或是止于“二王”,这样不利于他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二王”。我们不妨曲取或是上溯。因为“二王”只是中国书法传统中的一部分,在“二王”以前还有很长的书法流变史需要追溯,如甲骨金文、秦砖汉瓦、刻石摩崖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借鉴。汉人参透天地,艺术审美境界更加宽阔,在“二王”以下讨生活不如在“二王”以上讨生活,或许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二王”。当代书坛流行的“伪二王”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邱世鸿:

要克服“伪二王”现象,根本在于改革评审制度

书法本是文人自我修为的工具,意在乐道寓志,现在反而成为商品。当代有不少的书法家,写着“二王”的字形,却无“二王”的修养,大家在展览中所见到的那些伪“二王”作品,也不奇怪。原因有二:

一是当下根本不存在王羲之、王献之那个时代的文化环境;

二是形式与内容的脱节,书写内容多陈词滥调,只是在形式上模仿,犹如东施效颦。

要想克服“伪二王”现象,根本在于改革评审制度:不固定评委、每省都要有评委参与和监督。国展的弊端就是让书法爱好者们成为斗牛士,互相竞技而不能提高心性修为。书法是技法加心法的合一,到了创作的最高层次,更需要内省自得、反身而诚。“当代观念”也许是把双刃剑,或者让你快速成长,或者让你快速灭亡,这取决于你圆融的智慧,若没有弄通中国儒、道、禅哲学,就不要盲目的跟进,书坛也如股市,风险大于风光。踏实的修炼和朴实的做人,才能真正“字如其人”,也就只“真”不“伪”了!

网友观点

刘世斌:当代书坛学“二王”者众多,但多数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二王”书法最本质的内核,那就是推陈出新。当代书坛流行“伪二王”,其根本原因是展览机制的影响,而改变这一现象,唯一的办法便是真正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

李维:当代书坛回归“二王”,只能是一种无病呻吟的审美呓语和一厢情愿的文化自慰,毫无价值可言,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只能起到掣肘和误导的作用。今天“二王”书风的兴起,无疑是当下书法创作者文化贫血的一种表现,是艺术创造力的匮乏,也是文化上的倒退。

李金合:当代人学习“二王”,只是将“二王”的书写技法进行分解、拼接,更有甚者,看似学“二王”而其实是在学赵孟叛、白蕉,实际已入伪“帖学”之路。

邹宗淼:由于市场化、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以及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的人文语境的双重侵袭与困扰,“二王”书法的当代承继逐渐趋于形式化、肤浅化、同质化,加之表面形态的简单复制与集体性的相互模仿,导致“二王”书风在当下千人一面的不良现状。

江军:学习“二王”本是好事,可-怕的是直取今人且自以为能者!

王福权:笔法是书法的核心内容,“伪二王”也就是“二王”笔法的皮毛化、程式化,笔法的肤浅不仅会形成“伪二王”,还会形成“伪书法”、“伪艺术”。

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们不反对学习“二王”,但将一个人、一些人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通过展览这一途径推而广之,使之变成被迫接受的标准,那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深圳李志宏:当前“二王”书风的流行,事实上只是创作者借“二王”作为寄托,表示自己的所学有渊源而已。称当代的“二王”书风为“伪二王”书风,并不为过!

要想克服“伪二王”现象,根本在于改革评审制度:不固定评委、每省都要有评委参与和监督。

出品人 · 施晗 | 主编 · 柴天鳞

责编 · 李沅圃 聂海燕 | 美编 · 苗雨

长按二维码 关注 ·「走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