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户外活动明显减少,接受阳光照射的机会少,很多年轻人出现手脚冰凉、怕冷等症状,同时也容易肢体乏力、气短、容易疲劳、食量小且消化吸收差、喜静少动、性欲减退等症状,出现“体寒”表现。 从中医角度讲,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是因为体内阳气虚弱,不能温煦机体并鼓舞推动脏器正常生理活动造成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本身功能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这时候您需要给自己的身体加“一把火”,温补阳气,恢复机体的原动力,让身体重新充满活力! 我们强烈推荐采用温灸气海穴的方法! 温灸是指艾条温灸法,又称艾灸疗法,是一种纯天然、绿色疗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医学先贤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艾草这样一种神奇的药草。艾草本身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安胎的作用,其性走窜、善通行经络,而艾叶捣碎做成艾绒以后,燃烧的火力温和、持久、深透,这样药借火势、火随药力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温阳、散寒、祛湿、活血、通经等作用,尤其是温补阳气方面,效果绝佳,是中医温补阳气最佳的方法。 而气海穴是中医针灸学中温补阳气的重要穴位之一,前人素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赞誉。《旧唐书》云:“公度善摄生,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年至80余岁仍身强体健、步履轻便,他的养生之术有两条,一个是心气平和,另一个就是“使气海常温”,也就是经常温灸气海穴。 综上,如果您出现了“体寒”的一些表现,应尽快温灸气海穴。 那么温灸气海穴具体应如何进行呢? 气海穴的定位 气海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下1.5寸。取穴时,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的宽度为3寸,然后从肚脐中点(神阙穴)向下量取3寸,为关元穴,神阙穴与关元穴连线的中点即是气海穴。 气海穴的温灸方法 气海穴的温灸方法主要包括艾炷直接灸、艾炷隔姜灸、艾炷隔附子灸和艾条温和灸。 艾炷直接灸 古代多采用这种灸法,即是将艾绒做成米粒大或黄豆大的艾炷,将其直接放在穴位上进行治疗,燃尽后移除,每灸完一个艾炷为“一壮”,一般每次灸5~10壮。灸完后局部皮肤会有灸疮化脓。待灸疮痊愈后可再灸。1~2次为1个疗程 艾炷隔姜灸 首先选取较大、表面平整的生姜一块,切成大小3cm见方、2~3mm厚的姜片,中间用粗针穿刺数孔。先将姜片放置在穴位上,然后将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放置在姜片上,点燃,当患者出现灼痛感时,略略抬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艾炷隔附子灸 选取2~3mm厚附子片,水浸透后,中间用粗针穿刺数孔。或将附子研细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2~3mm,中间用粗针穿刺数孔。其余操作同隔姜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艾条温和灸 取艾条一根,将一端点燃后,悬于气海穴上方,距皮肤约3cm,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每次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上述温灸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用,一般来说我们推荐艾条温和灸和艾炷隔姜灸。 (建议遵循中医师指导) 对于有“体寒”症状的人群,除了温灸气海穴,我们也建议适当增加户外锻炼,享受日光浴,少吃生冷食物、少喝冷饮,可适当增加生姜羊肉汤、红糖姜茶等温性食物或饮品等。 人卫好书推荐 北京中医药大学杨甲三教授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其在针灸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业内享有盛誉,尤其是在针灸取穴法领域独树一帜,特色鲜明,首创“三边三间取穴法”。杨氏取穴法具有取穴精准、方法简便、易于操作、临床效果好等优点。推广杨氏取穴法,必将极大提高临床取穴的准确性,提高疗效。因此,我们在《杨甲三精准取穴全图解》的基础上,为方便随身查阅,编绘了《杨甲三针灸取穴随身查》。 本书有如下6个特点: 第一,采用真人全彩图。发扬三边三间取穴法之精髓,全新配图,解剖清晰、切合临床应用,穴位定位精准。 第二,精装设计精美。采用64开小版本,大小如同一本《新华字典》,厚度较《新华字典》稍薄,方便随身口袋携带;精装软封皮,结实耐用,阅读舒适。 第三,拼音穴位索引。快速查找想要选取的穴位,方便快捷! 第四,单穴临床妙用。设立专门章节介绍单穴临床妙用,让穴位活起来,祛病强身之妙法,无论您是初涉临床的学生、还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亦或者您是中医针灸爱好者,都不容错过! 第五,常用针灸歌诀。专篇介绍针灸常用的歌诀。如果把穴位比喻成一个个珍珠,那么针灸歌诀相当于把零散的穴位通过巧妙的歌诀串联成一串串珍珠项链,让您快速记住、记牢针灸穴位的重点内容。 第六,践行必有妙悟。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实用治病保健方法,唯有不断践行,才能在应用过程中领悟针灸的奇妙,让您从此爱上针灸。空白单页,记录您应用的点滴体悟。“唯践行,方能悟其妙”,与诸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