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里的中国】丨曾侯乙编钟

 雪儿博物馆 2018-02-1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曾侯乙编钟:

奏响穿越2400多年的华夏正统之音



编钟“始于商代,兴于春秋”,是我国音乐和文化尊崇和谐的典范。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关于音乐形态和音乐思想的记载。而真正可以称之为中国礼乐文化象征的,非编钟莫属。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



1978年,考古工作人员打开曾侯乙墓室的第一块儿盖板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浑水。就在这时,一只颜色红艳、造型优美的无头小木鸭扑通扑通的浮出水面。它就好像是墓中沉睡了千年的古人派来的“小信使”。



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县刚出土时,大家并不知道这最下面一排大钟,要用什么东西敲响它,直到这个彩漆木雕鸳鸯形盒的出现。



根据小木鸭腹部漆画上的撞钟图,考古人员用墓中出土的长棍,按照图示敲击,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终于发出了震惊世界的第一声!



这套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编钟,由65件青铜钟组成,每一件钟均具备一钟双音的特征,音域跨五个半八度,能敲奏七声音阶,仅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备。


当时,青铜属于稀缺的材料,而钟便需青铜冶炼才能制成,所以钟的生产从来都是“限量版”。



曾侯乙编钟以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它还被列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推选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堪称古代中国精神与物质双文明的巅峰代表。



《国家宝藏》曾侯乙编钟的守护人王刚对这件宝物敬仰有加,“过去都知道中国是五声音阶,西方人是七声音阶。他们曾一度觉得五声音阶显然是落后于七声音阶的,然而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后,当西方人亲耳聆听到我们敲响它的时候,震惊了,音域跨了五个半八度。我相信这在2400多年前绝对是一件超级乐器,是世界第一。”


要知道,在贝多芬时代,钢琴也就五个八度,在遥远的先秦时期,曾侯乙编钟就拥有如此宽阔的音域,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曾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谜一般的、鲜有记载的诸侯国。然而,大量出土的青铜和玉器,又显示了昔日曾国发达的文明。


当钟声敲响,和着穿越2400多年的华夏正统之音,空气中回荡的是高山、是幽谷、是丝竹、是流水,是千古的生命之歌,是说不完也道不尽的盛世华章。



我们不禁遥想:为什么国力强盛的楚国相继灭掉周边数个周王室小国,而留曾国独存呢?


曾国国土面积虽小,但若两国真打起仗来,以曾国的国力和兵力抵抗一年半载是不成问题的。但,曾侯乙并没有把珍贵的青铜用来铸刀剑,拓充兵力,而是铸成青铜礼器,乐器。或许是因为他相信,音乐可以感召人,先进的文化有化干戈为玉帛的魔力。


在战乱纷争、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小小的曾国居然能够在强楚之邻存续这么久,这与曾侯的外交能力和个人魅力,一定不无关系。



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从先秦时起,历经朝代的沿革与岁月的变迁,内容有变而主旨不改。今天的我们,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别,汲取礼乐文明中和谐有序的理念精神——“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出土至今,曾侯乙编钟只公开演奏过三次。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3个月,恰逢建军节,曾侯乙编钟第一次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那是一场持续了两个小时的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以《国际歌》乐曲落幕。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第二次奏响。从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世界名曲的《欢乐颂》,各国驻华大使都为之倾倒。1997香港回归,古编钟的和鸣与《天地人》的交响,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当年奏响《天地人》的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老师谭军,分享了他与编钟的不解缘分。


从他的老师那一代起,就开始从事编钟击槌的研究了,谭军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先后试了几百上千次,能想得到的材质都试遍了,甚至使上了“肉锤”,就是用手去拍击钟体,哪怕拍到红肿。



目前为止,谭军共计研制了30多件击槌,这些都是他的宝贝,橡胶击槌发音绵延浑厚,竹刷击槌可敲出音乐中的“先驱噪音”,传统的木质击槌发音圆润饱满……除了单击、双击,现在这些锤子还可以滚奏、摇奏、划奏、扫奏、复奏、弹奏、闷击、止音……


一槌一棒,是对古老编钟的继承与创新,让编钟的演奏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虽然它们其貌不扬,但是如果没有它们,大家可能就听不到丰富多彩的编钟声”,谭军说,他的人生理想,就是用击槌和编钟对话,寻找“华夏正音”。



谭军还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开设“编钟古乐演奏”的老师,从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参加,到现在每年都会有150多人。


他还一手创办了一个青年编钟乐团,成员全是年轻的90后、00后。在他们的手中,已经2000多岁的编钟,焕发出了不一样的青春朝气,可以古典庄重,亦能奏出现代的摇滚爵士风味。



这些编钟的守护者们,希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交响乐、指挥这些西方音乐形式,在古老的中国很早就有了。我们今人能做的,除了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更要用我们的传承和创新,让编钟的美妙乐音走进寻常百姓家,传递得更广、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