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推荐:苏轼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施张丽

 老刘tdrhg 2018-02-11

[转载]推荐:苏轼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wbr>张丽

苏轼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中部  

 

    学习时间:2016年3月14日至2016年4月30日

    学习地点:深圳市新安中学网络教室

    学习对象:高二(13)班全体学生

    学习网址:http://blog.sina.com.cn/u/5825302189

    指导老师:张丽

 

    一、专题教学的缘起

    2009年7月,我硕士毕业到新安中学任教。8月的岗前培训期间,即听说学校有位语文特级教师吴泓在网络教室给学生授课,甚是惊奇。开学后,终于有机会见到吴泓老师的“庐山真面目”,也有幸通过学校的计算机平台看到他的“家园”网站——一个以专题学习为主要内容,学生和教师共同寻找语言文字世界中的“诗意”的家园。通过日常的教学观摩,我了解到吴老师的教学教研日常。当时的感受是:吴老师太厉害了,竟然以中文系本科甚至研究生培养的学习方式给高中生上课。而我对于专题教学研究,当然是敬而远之,因为那是“特级”教师才有能力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我这位教学“初哥”,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常规来教学吧。

    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我成了一名“中规中矩”的语文老师,“早读”“上课”“备课”“改作业”,贯穿期间的当然是与学生“斗智斗勇”。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学语文、大部分学生都自认为语文是最容易学习的学科,大部分同学的语文成绩都不好,所以要达到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统考等考试成绩的要求,我采用了“引”“导”“压”“灌”“逼”等各种方式。最后的结果是,考试成绩充满着不确定性,学生很累,而作为老师的我——更累!

    2014年,我成了一位母亲,我再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跟学生“斗争”了。我得改变我的教学方式,以一种高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律,同时还要让我的学生热爱语文,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体会细腻的情感、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不断生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习得阳光心态和不断自省、完善的行为方式。此时,跃入眼帘的是“吴特”。特级教师吴泓老师很忙,可是忙而不乱,忙而不慌,忙而有乐,而这一切均源于其坚持了近二十年的专题阅读教学。我可以像他一样吗?虽然我不是“特级”,可是我也想像“特级”那样过忙碌而充实,过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学生涯。于是我把吴老师博客上的内容全部阅读了一遍,把跟从吴老师专题教学的老师的教学设计好好地学习了一遍。我跟吴老师说:“我有点怕,怕学生没有反应,怕专题做不下去,怕学生最后写不出作品。”吴老师很淡定地跟我说:“你怕什么?之前有那么多老师做过,你也可以做。慢慢做,不要急。”

    于是,在从教后的第七个年头,我终于鼓起了做专题教学的勇气。

    二、为什么要做苏轼专题

    做苏轼专题,缘于以下几点:

    (一)高二下学期,需要讲授的粤教版的《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和《唐宋散文选读》两本教材中出现了较多涉及到苏轼及与其相关人物的篇目,这既突出了教材的编著者希望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苏轼的初衷,也为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苏轼提供了契机。这两本教材中涉及苏轼及其父兄的篇目有:苏轼词两首《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方山子传》、苏轼《后赤壁赋》、苏洵《心术》、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而在这两本教材中,与苏轼有师生之谊的欧阳修的作品《与尹师鲁第一书》、与苏轼亦敌亦友的王安石的作品《兴贤》和《桂枝香》(登临送目)也选编其中。

    (二)高二之前,学生学习了较多苏轼的作品,为学生整体性研读苏轼的作品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征提供了铺垫。初高中阶段学过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为苏轼人生不同阶段的标志性作品,而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题西林壁》等篇目均是苏轼个人情感、价值取向在生活日常中的具象化。

    (三)此专题是高二下学期的学生第一次进行专题学习,或许也是我的这批学生在高中阶段唯一的一次专题学习,宜选择学生较容易驾驭的作家作品,让学生能够掌握专题学习的方法,获得专题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能够从专题学习中习得作家或者作品人物的精神力量,为未来的人生旅程点灯。结合吴泓老师做过的专题,我选择了苏轼。学习过众多苏轼作品的学习经历让学生不再产生畏难情绪,苏轼面对人生的逆境不断成长的乐观豁达情怀当之无愧成为当下高中生人生学习的范本。

    (四)此次做专题学习的班级是高二下学期的文科班。在知识上,男生对历史时事较感兴趣,女生偏好历史逸事;在文学作品上,男生对雄浑豪迈的文学作品较感兴趣,女生则更偏爱委婉含蓄的作品。经过师生共同商定,苏轼能够同时满足男女生的阅读需求,苏轼广博的兴趣能够让每位同学找到共鸣点。

    三、怎么读“苏轼”

    苏轼专题教学总共分为四个阶段:品读苏轼——深研苏轼——提问苏轼——我的苏轼,前后持续一个半月时间。

    (一)品读苏轼

    第一阶段主要利用网络资源大量阅读苏轼的作品和与苏轼相关的传记、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苏轼有全景式的了解。在此阶段,我分了四个课段,历时三周半。

    第一课段:专题导学(1课时)。教师为专题学习开题,指导学生在苏轼专题学习中的学习方向:熟悉苏轼作品、熟悉苏轼的史实、熟知苏轼精神成长的过程,建构自我心中的苏轼,向苏轼学习。

    第二课段:泛读概述(1课时)。教师通过链接苏轼世系、年谱、行踪简编、“放逐地图”,向学生概述苏轼生平。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专题阅读学习,我还给学生链接了吴泓老师的博客,补充专题学习的相关学习技能:中学生阅读要学会做读书笔记;专题学习,我的学生都做些什么作业;介绍一些基本的文本解读方法;高中学生要学会质疑提问(之一)。

    第三课段:阅读原作(12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全文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湖南文艺出版社)、《苏轼诗文词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两本书,同时划出精读篇目《和子由渑池怀旧》等17篇,选读篇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选一)》等15篇。在阅读原作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博客平台链接他人的文本解读示范供学生参考。

(参见张老师专题学习博客平台: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b370ead0102wei9.html

    第四课段:上网研读(12课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于苏轼的评价性文章,根据内容本身分为三个大类:整体性研读(文章内容主要是整体上对苏轼的各方面分析,如《和谐美满的家庭造就了苏轼的旷世奇才》)、评价性文本研读(文章内容更多从定性的角度对苏轼进行评价,如《苏轼人生——知识分子的脊梁》)、拓展性阅读(文章内容涉及到苏轼很多兴趣爱好和为人处世方式,作为前两部分文章的补充,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苏轼,仅供学生选读,如《苏轼:茶香四溢的人生》)

(参见张老师专题学习博客平台: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b370ead0102wei9.html

    (二)深研苏轼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全面熟悉苏轼的作品和生平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学习。我同样分了四个课段,历时一周半,分别是:

    第一课段:总结第一阶段专题学习的成果,梳理第一阶段专题学习的知识。

    第二课段:再次精读原作。

    第三课段:教师“深解”原作 。

    第四课段:上网研读,再读评价性文本(从苏轼的不同人生阶段的角度出发、从原作文本涉及的内容出发)。

    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第二阶段的四个课段均没有明确的课时要求和限制。经过第一阶段比较规范的阅读后,第二阶段应该是学生开始建构自我心中苏轼的阶段了。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苏轼的了解,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诗文、人生阶段、人生事件进行深入的研读,并自行上网寻找相关的资源进一步深入了解。

    在教师“深解”原作的课段里,我跟同学们一起研读了苏轼词两首:《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在前后《赤壁赋》研读中,我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剖析了苏轼黄州时期的精神升华过程:从“活在当下”到“臣服”,从“逃避”现实到与生活“少争吵,多商量”,为自己多留些余地的平和。在这次“深解”原作的过程中,不仅仅学生学会了运用多种文化理论去解读文本的方法,同时也让我自己更深刻地去理解苏轼的精神蜕变和成长。专题学习是一个让师生共同提升的学习过程。

    (三)提问苏轼

    历时五周的一、二阶段的专题学习,让学生对苏轼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也对苏轼的某些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接下来的第三阶段,即是让全体同学提出关于苏轼的若干问题,请各组成员参看本组内成员的问题,通过讨论共商所提问题的解决路径,得出可参考的答案(耗时2课时)。此阶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学会如何提问,学会提什么问题。通过提问阶段,也让学生内化、建构苏轼专题的知识,学会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尝试解决开放性问题的勇气和思维方式。

    事实证明,提问苏轼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果。全班17个小组共51名同学以书面的形式提出了与苏轼相关的170个左右的问题,我对170个左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类,指出同学们的进步和存在问题。

(参见张老师专题学习博客平台: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b370ead0102wh0q.html

    经过五周的专题阅读和学习,同学们的提问技能有了质的飞跃,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所提问题大部分是高阶问题,即不再是停留在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的低阶性问题,而是以“为什么”“是什么”“怎样”“为何”“如何”“区别”“异同”等提问语进行提问。提问语的变化,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同学们已经从之前的寻求具体的“是非”答案,转变为探寻得出答案的可参考的路径、方式,这既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起步,亦是批判性思维的萌动,更是创造性思维的跃跃欲试。

    第二,所提问题的视野阔大。同学们的问题涉及到了苏轼的原生家庭、配偶、朋友、政见、性格、信仰、文学作品、地域文化等以及其个人命运的关系等,问题覆盖面大。

    第三,所提问题呈现出“核心问题”同一,探索角度“多元”的态势。探索角度与个人旧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紧密相连,探索角度“多元”体现了同学们已经开始在自我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建构新的知识和概念,经过自我建构的知识体系和概念是最牢固的。

    第四,所提问题注重从整体性和联系性出发,呈现出更多的文化意味。同学们不再只关注苏轼本人,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俯视苏轼周围的人、事、物。全面、联系的思维方式是正确思考的基石,同学们已经开始走在正确思考的大道上了。

    (四)我的苏轼

    第四阶段,是同学们对专题学习的总结、归纳、反馈、建构、呈现的阶段,也即确定研究方向,写作专题小论文阶段。

    写作研究方向的确定,我采取纸质提纲方式(耗时一周时间):同学们自由选择方向,写下提纲,三人小组的另外两位组员给出书面建议,教师再给出书面建议。批阅完全班同学的提纲第一稿后,我对提纲的优缺点做了总结,以期能为同学们的提纲二稿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见张老师专题学习博客平台: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b370ead0102whx1.html

    全班同学在提纲第一稿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完善,上交提纲第二稿。两次提纲写作,让同学们对自己即将要写的内容有更清晰的逻辑思路、有更准确的论点陈述、有更丰富的支撑论据,同时也让同学们进一步意识到提纲对文章写作举足轻重的意义。

    经过一个月的写作、修改、二稿、再修改,大部分同学的作文都能形成“我的苏轼”的模样,都能把一个半月的苏轼专题学习所思所想呈现在所写中。苏轼专题学习,全班共有18篇文章呈现在专题学习博客上,其中3篇文章写得出乎意料地好,得到强力推荐。这18篇文章从禅宗、个性、原生家庭、婚姻、精神蜕变、诗酒茶、政见等各角度对苏轼进行剖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苏轼。

(参见张老师专题学习博客平台: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5825302189_5_1.html

    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的文章没达到我的基本要求,诚如吴泓老师所说:“专题学习是一个螺旋式向上的、不断往复的过程,不能要求所有的同学都达到老师的要求。”我想,这也正是专题学习的魅力,尊重每位同学的差异性,在专题学习中所得不一,但只要有恒心继续学习下去,那一定能够在回环往复的学习中习得技能和有所体悟,而作为老师,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尊重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和成长速度。

    四、苏轼专题教学的收获和反思

    苏轼专题教学历时一个半月,学生写作小论文前后花了一个月,两个半月的时间,对于我和我的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第一次专题学习,我和同学们都需要克服常规语文课堂的思维方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自律意识,教师要学会闭上喋喋不休的嘴巴,学生需要学习专注一篇又一篇的长文章。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等待,教师需要等待学生的厚积薄发,学生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去阅读大量的文字材料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改变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原来别有一番风景,而这番风景是停滞不前永远都不会相遇的。学生在分享苏轼专题学习的感受时,写到:

    “做了苏轼专题学习后,我认识的不仅仅是书本上才华横溢的大文豪苏轼,更是一个至情至性的苏轼。”(马晓莹)

    “第一次真正地将‘独立自主’付诸实践。‘独立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鞭策行动。”(麦文欣)

    “通过这次对苏轼的研究性学习,我感受到了整体性阅读的价值。在专题学习进行之前,我一直是碎片化阅读的忠实执行者。一部智能手机在手,各种奇闻轶事,新闻热点如洪水般涌来,长此碎片化的阅读让我产生了惰性思维,对任何信息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人云亦云。而专题学习则让我学会从整体思考,在众多的现象中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把握主旨,在纷繁的历史材料中辩证看待。”(陈思颖)

    “以史为镜,可知交替矣,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苏轼亦是如此。我们就生活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苏轼专题,使我思,使我悟,获益匪浅。”(张琪琪)

    由此可见,在苏轼专题学习中,同学们不仅在积累知识,更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语文的方式。

    对学生的每一篇小论文,我怀着最大的敬意进行批改,因为那不仅仅是一篇篇学生心中建构的“苏轼”,更是一次勇气,一次尝试,一次成长。在小论文中,我看到极具生命力的苏轼,读到了许多出乎意料的观点,惊喜地发现原来我的学生也可以思考得如此深刻,这是在常规的日常教学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当然,在面批每位同学的小论文时,我也不由感慨:思维对写作逻辑和表述的影响是致命的,思维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立竿见影的;而现行的常规高中语文教学,思维的训练却是如此的贫乏。

    如何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考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新常态下应积极思考和践行的课题。苏轼专题教学是我的第一次尝试,焦虑与惊喜错杂,努力与前行并举,在不断地尝试中,我看到了语文教学旅途中别具一格的风景;在不断解决教学困惑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实践,才能擦出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深入理解文本中,教师才能更立体地为学生呈现多元的思考角度。“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全国高考全面改革的洪流,面对社会对个体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要求的日益提升,吴泓老师的专题教学法无疑极具先见之明。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工作室新书再版预告:

 

[转载]推荐:苏轼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wbr>张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