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英国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沉默的牧羊人 2018-02-11


语言文字中青年学者出国研修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英国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曹 儒


作者按:谢菲尔德三个月生活是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真心感谢留学基金委、国家语委为我们青年学者创造了这个机会。回归学生生活的三个月,对于年过四十疲于工作和家务之中的我来说弥足珍贵。形成了惯性的忙碌生活突然停下来,才发现日复一日的往前走,仿佛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三个月的学习生活,纯净平和,听课之余,闲暇之余,静下心来思考、反思,应该是三个月最大的收获。这段日子,有工作上的想法,科研方面的感悟,也有对生活的体会。本文是在2017年1月16日北语会议发言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就英国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方面的思考进行了简单地梳理。



一、汉语国际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再思考

英国理启蒙大学张新生教授对《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欧框》)做了具体详实的介绍。《欧框》提出了培养综合语言素质的外语教学理念:“外语教育的目标正在深刻地转变,不再以掌握互不相关的一两门或三门语言为目标,不再以培养‘理想中的讲本国语’的人为终极目标,而要培养包括各种语言能力的综合语言素质。”它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发体现在它跨语言的语言能力量表上。该表有完整系统的分类、等级、目标和参数,涉及语言学习、教学、测评的各种因素、各种情况及各种问题,为各种语言教授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务实的目标和切实的参考。

《欧框》有明确的“Can Do”的教学理念,这虽然谈不上是实质的创新,但对现有的外语教学理论进行了总结、整理和有选择的吸收。其次,《欧框》提倡培养综合语言素质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思考。综合语言素质既包括能够运用多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也指在语言、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个体的内在素质得到提升和发展。内在素质及内在目标,即语言教育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认知结构及思维能力带来的提升和发展。目前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在描述教学目标时,考虑较多的是语言学习的外部目标,即语言应用层面的目标,对语言能力水平的描述虽采用了“Can Do”方式,但对语言教育内部目标的描述不够详细、具体。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教师授课的依据,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应该及时做出修订。对此我现仅有粗浅且可能是片面的认识,以后可以在这个领域做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二、对海内外汉语传播的思考

1. 对要求语言纯正与标准的再思考

谢菲尔德大学的Dr. David Hyatt介绍了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英语”本身内涵的重新思考与概念化,并分析了这些语言的新认识对语言教育与语言政策带来的潜在影响。他提到英语传播的传统范式强调语言的纯洁性、标准性,但“世界性”英语的观点将英语在各地的变体看作一种独立的语言或变体,不再看作语言缺陷。后现代视角,强调语言问题的研究应该与本地化、情景化的实践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张新生教授在提到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时候,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个法国人和英国人谈恋爱,他们交流的语言是中文,此时的跨文化交际如何体现?如今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强调发音要字正腔圆,用词要准确,语法要规范,符合中国文化习惯,也有大量学者做偏误分析、语言与文化关系类的相关研究。跳出现有思维看汉语传播,如何不过分强调学生的偏误,不过分在意学生使用汉语时是否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把不够纯正与标准的汉语作为一种变体,强调汉语的交际功能,也许会有利于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这些都可以作为研究角度去思考去论证。

2. 海外华文教育的思考

在英期间,我和山东大学的刘洪东老师组织了部分学员与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师代表以及谢大东亚系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座谈。感触最深的是一位教师提到的华人学生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问题。我们希望对华人子弟语言教育中要融合文化教育,但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得到学生的认同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部分学员与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师代表以及谢大东亚系的师生进行交流与座谈


谢菲尔德大学的Sabine授课时讨论了她对“传承语(Heritage Language)及其使用环境的理解。她认为传承语传承的不单是语言,还涉及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她本人设计了传承语的研究框架,该框架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形式呈现,横轴两端为实用与情感,纵轴两端为必要与次要,这样,多语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的传承语学习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在四个象限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对我们的启发是在针对华人的教材编写、教学活动研究等方面,可以借鉴Sabine的研究框架。



本人还参加了北京华文学院李春风副教授组织的参观雪埠中文学校的活动,了解到英国华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如资金短缺、缺少师资等。教学对象也是十分复杂,有的学生在家使用汉语交流,但不会书写;有的是会说汉语方言;有的是完全没有汉语语言环境的外国人。教师面对的学生情况多样,但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没有应对措施。华校的教师大多是志愿者,没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这些都值得国内学者做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参观雪埠中文学校,与两任校长座谈

 

3. 海内外学者合作问题的思考

本人与几位同学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的活动,接触了一些海外本土汉语教师,了解到虽然一直提倡海外汉语传播要重视“本土化”教师,但现有情况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兼职教师的力量。

 

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致辞

 

英国摄政大学的李明芳老师也介绍了孔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进行大量重复的教材开发,教材存在难度跳跃,国内编写的教材并不适用于英国本地的汉语教学等问题。她认为孔子学院的教学只是整个海外汉语教学的一小部分,应该考虑到海外整体的汉语教学情况,与开设汉语教学的学校进行合作和支持,如设立奖学金和提供与国内大学交流的机会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国内的学者也应该积极与海外的学者合作研究,寻找合适的海外汉语传播路径与方法,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汉语国际传播。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的思考

本人在英期间学习了很多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类的课程,如谢菲尔德大学教育系研究生部主任Payne博士给我们上了“语言规划:多语现象和超多样性”课程。他从语言教育、社会等比较宏观的角度,讨论了现存的语言问题、显性的语言政策,将语言政策的理念应用于多语问题和语言政策,如何在超多样性的学校和社区中做语言政策研究。Gibson Ferguson教授做了题为“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研究”的讲座。他梳理了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至今的语言规划和政策的研究情况,并总结现代语言规划研究的主要特征。Ferguson还介绍了“现代语言政策和规划的相关问题”,详尽列举并分析了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复兴、移民语言政策、国家或官方语言的确定、学校教学语言的选定等问题。

由此想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问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作为志愿者赴海外任教,不可避免地处在国外社会宏观语言环境当中,会与国外社会有全方位的互动,其中与语言教学关系最密切直接、互动最频繁的就是海外社会复杂的多元语言环境。任教前如果能充分了解海外的语言政策、多语环境、当地的语言教学现状,教学方式等,可以尽快适应当地的教学。

学过相关课程后,可提前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书籍,利用在赴任国任教的优势做相关调查,拿到一手资料,做有实效的海外汉语传播研究。现有的汉硕课程体系没有专门的语言政策类的课程,为了使汉硕更好地适应海外教学,可以开设海外语言政策、语言现状类的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