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研究才能“重新定义”一个成熟的健康概念?

 昵称535749 2018-02-12
发表于 2018-02-12 06:23

本文曾发表于《今日科苑》

2016年4月20日,北京召开了一场名为“重新定义乳糖不耐受:突破性发现牛奶中的A1蛋白质可能引发乳糖不耐受症状”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孙建琴教授的一项临床研究。该研究认为:许多人喝牛奶的出现肠道反应,可能是因为肠道对普通牛奶中含有的A1蛋白质所产生的炎症反应而引起的,而所谓的A2牛奶,就可以避免这种通常所说的“乳糖不耐受”的出现。酸奶经过发酵,乳糖的影响也大为降低。而奶酪、分离牛奶蛋白等经过加工降低了乳糖含量的奶制品,对牛奶不耐受的人群也很友好。

milk,photography

又是“突破性发现”,又是“重新定义”,给人的感觉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

乳糖不耐受,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健康概念。要有什么样的科学证据,才称得上“重新定义”它呢?

一个成熟的健康概念是什么样的

每一个健康概念,从提出到被广为接受,都要经历很长的过程。首先,它需要有合理的理论假设。然后,要有明确直接的实验证据去证实这些假设。有理论依据,有实验证据,才能成为一个“正确”的概念。

一个正确的健康概念,还需要能够应用于人体,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或者解决某个健康问题。

这样,才能称为一个“成熟的健康概念”。

乳糖不耐受的理论基础是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乳糖。而有一部分人,体内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所以无法消化乳糖。喝了牛奶之后,乳糖会原封不动地达到大肠。大肠里有大量的细菌,可以分解乳糖,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实验证据支持。一方面,牛奶中的确有大量果糖(一般在5%左右,比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还要高)。另一方面,乳糖不耐受的人体内的乳糖酶含量比普通人低,甚至没有。此外,肠道菌群可以分解乳糖,产生气体。

也就是说,乳糖不耐受的概念在理论上合理,有实验证据的支持。基于这个概念,如果通过外加乳糖酶或者其他手段分解了乳糖(哪怕只是分解一部分),或者通过分离去掉乳糖,那么得到的奶制品就不会产生乳糖不耐受。

这种“预测”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比如,用乳糖酶把大部分乳糖分解了的“舒化奶”,乳糖不耐受的人喝了也不会出现症状。

所以说,乳糖不耐受,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健康概念”。

怎样才能“重新定义”一个健康概念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任何的健康概念,都只是基于此前的证据所形成的认知。当我们发现了新的事实,当前的科学认知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就需要对它进行修正。

这种修正,称之为“重新定义”也好,“改写”也罢,“突破”或“挑战”也行,都是科学发展的一部分,不仅无可厚非,还应该受到赞扬和鼓励。

但是,这种“重新定义”必须要满足以下几点:

合理的理论假设。新概念的理论假设必须也是基于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等科学基本理论的。
新概念的假设中,用到的事实依据能够被试验证据证实。
新概念能够圆满解释旧概念解释的事实,以及基于旧概念所进行的成功应用。
基于新概念所采用的解决方法,能够成功地解决同样的问题,而且这个“成功”需要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证据。

如果满足了以上四条,才能称之为“改写”了目前的概念。否则,仅仅是满足以上的个别条件,就宣称“重新定义”,几乎就是“民间科学家”的做派。

所谓“重新定义乳糖不耐受”满足了多少要求?

让我们来看看“重新定义乳糖不耐受”的这个例子中,到底有哪些理论和实验证据。

第一、理论假设

牛奶蛋白中大约80%是酪蛋白,分为几种亚型,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β-酪蛋白。β-酪蛋白由209个氨基酸组成,又有A1、A2和B型三种不同的分子结构。其中A1和A2的差别在于第67个氨基酸上,A1的那个位置是一个组氨酸,而A2是一个脯氨酸。在蛋白酶消化酪蛋白的时候,对肽键有一定的选择性,A1的那个位置可能被切开形成一个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被称为beta-casomorphin-7,简称BCM-7。而A2的那个位置不容易被切,因而不形成BCM-7。

在最初的时候,牛奶中只含有A2酪蛋白,不含有A1酪蛋白。在人类不断地驯养奶牛的过程中,出现了可以产生A1酪蛋白的奶牛。后来,这些奶牛品种扩散到世界各地,于是同时含有A1和A2酪蛋白的牛奶逐渐占据了主导。2000年,新西兰成立了一家A2牛奶公司,通过DNA检测识别出那些不产生A1酪蛋白的奶牛,把它们生产的牛奶命名为“A2牛奶”。

而这次发布会所谓的“重新定义乳糖不耐受”是A2牛奶公司试图找到A2牛奶“健康优势”的又一种尝试。此前,他们试图宣称普牛奶的风险,未被科学界认可,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管理局(ANZFA)以及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否认了他们的设想。这一次的理论假设是:喝牛奶之后产生的“不耐受”不是因为乳糖导致的,而是因为BCM-7所引发的肠道炎症反应所导致。

这一假设,符合现代科学理论,所以算是满足第一条。

第二、事实依据

这个“重新定义乳糖不耐受”的假说需要以下事实来支撑:

1、普通牛奶会产生BCM-7多肽,而A2牛奶不会;

2、BCM-7会导致肠道炎症;

3、肠道炎症会导致通常的乳糖不耐受症状;

4、乳糖不耐受的症状跟乳糖无关。

而关于A2牛奶的研究中,只有1有比较坚实的证据,2和3只有最近的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些“初步证据”,还需要更多其他的研究来验证,才能成为“科学共识”,而4则没有直接证据。

而4,却是“重新定义”最关键的。如果不能提供直接证据证实“乳糖不是导致不耐受症状的原因”,即使是1、2、3都有了确切证据,也只能说“A1牛奶会导致一部分人出现不耐受症状”,而因为乳糖出现不耐受的,还是会出现。

第三、新概念能否解释“旧概念”的成功应用

发表的这项研究,不管是理论假设还是实验证据,对此都完全无能为力。它完全无法说明,为什么含有A1蛋白的牛奶,做成舒化奶、酸奶、奶酪或者蛋白粉以后,导致不耐受的能力就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了。

第四、基于新概念的解决方法是否应用成功

这项研究本身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也挺规范。但是,把它作为“成功解决喝奶不耐受”的证据,还远远不够。

虽然新闻发布会对这项研究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这项研究的发现有着突破性的意义”“挑战了人们对饮用牛奶后而产生不适症状的既有认知”,而“中国营养学会也对此研究结果进行了评估和认可”。但其实这个假说已经提出很久,此前A2牛奶公司已经赞助过两项类似的研究,一项只有21个志愿者,结果是“无统计学差异”;另一项有36个志愿者,结果跟最近的这一项类似。最近的这项研究有45位志愿者,规模比前两次大了一些。

在临床研究中,45名志愿者的样本数并不大。而试验设计是在饭后喝250毫升牛奶——一般程度的乳糖不耐受,饭后喝这个量的牛奶也不见得会发生严重的不耐受症状。而这项研究,是在检测了各种指标之后,找出了一些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数据来强调。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样本量不够大,只要检测足够多的指标,就完全有可能知道具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因此,在评析营养健康领域的研究时,“孤证不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类似A2牛奶的这种研究,必须要更多的研究机构、更大的样本数量,得到一致的结论,才能算作“科学研究证实”。

科学研究可以为产业服务,但不能为了产业而扭曲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认识自然,认识自然的目标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人类的生产是提供更好的产品,目标也是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也就是说,科研跟产业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二者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是完全合理、也完全应该鼓励的事情。

但是,科研和产业的从业者,毕竟还有自己的“小我”利益——科研者需要经费,需要创造知识的成就感;而产业界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卖出更多的产品,赚到更多的钱。

我们说科学研究是客观的,确实的,不应该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但是,科学研究毕竟是人做的,人的倾向难免会贯穿到研究中去,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上留下主观的印记。

在食品健康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影响结论客观性的例子并不少见。《美国公共健康杂志》发表过一篇综述,对88项软饮料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作者把所有的研究分为工业界赞助的和非工业界赞助的两组,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虽然所有的研究都显示软饮料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工业界赞助的研究显示的不良影响明显要弱于非工业界赞助的研究!而且实际上,很多工业界赞助的研究,如果结果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会选择不发表。

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公司研究发现了什么神奇的成分,从而宣称自己的产品具有什么神奇的功能。不能说这样的研究都是弄虚作假,但是由于利益相关性,研究的独立性受到了影响。在监管规范的市场,这样的结果并不能用来进行宣传,更不允许标示在产品包装上。企业要做的事情,是向主管部门申请这项功能的认证。而主管部门会组织独立专家对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查,并且汇总其它研究机构发表的类似研究,再做出决定。

这跟弄虚作假还不是一回事,合格的研究者会尽力避免这种倾向性,而规范的科学论文也能够避免这种倾向的误导。但对于公众而言,不能把这种主观影响寄希望于研究者的自我修养,而是要依靠整个科学界的互相印证、互相纠错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