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黄帝内经》 丨李中正讲述

 为什么73 2018-02-12


生活中有《内经》


作为学生

跟李中正老师学习时

早上一起散步

他总会特别留意广场上

国旗飘动的方向

观察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

然后时不时来一句

“这几天小孩风热咳嗽会多一些”

“最近发热的小孩会多“

最近又有不少人要有肠胃症状了


 跟诊时

他有时会告诫病人

哪几天不要吃肉

哪些日子少出门

不然容易中招


有时会问某位家长

孩子去年冬天是否得过一次重病

或跟某位家长说

这孩子秋天

可能会得一次严重的咳嗽

或嘱咐某位病人

某个节气前要特别注意

否则病情会加重


他几乎都能说的大差不差,

以至于一些病人认为他会“算命”,

他却觉得没什么

这都是《内经》上很简单的一些原则

 

一些小朋友每隔半个月就发热一次

吃了好多药总是不免反复

当老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后

并没有开药

只是建议在农历月初和月末减食应对

家长如法去做

果然打破了这个魔咒


用《黄帝内经》指导学术和临床


学习《伤寒论》时

我们总是被一些条文弄的焦头烂额

他常援引《内经》来帮助我们解除困惑

他认为医经与经方

无意分道而行

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

古代先贤兼收并蓄


《伤寒论》的出现不是偶然是必然

是两汉以前

圣贤智慧的体现和结晶

没有医经的指导

经方家需要走更漫长的路

与其说张仲景创造了历史

不如说历史成就了张仲景


临床上
教我们的诊断方式灵活多样
寸口、趺阳相互参照
尺肤、腹诊、手诊结合应用


同一种病
有时大毒攻下毫不手软
节气移变
却亦小心翼翼

......


我们要从《内经》学什么?


中医的知识可谓汗牛充栋

而中医学从整体

看待人体

了解身心

不昧因果

认识疾病的思维方式

可谓重中之重


比如“喝梨水治咳嗽”这个常识

同一个人

有些时候管用,有些时候反而加重

有些人管用,有些人就不管用

缺乏理论的指引

有时可能会南辕北辙


《内经》云:“形寒寒饮则伤肺”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两句就是原则,

“喝梨水”就是知识,

“形寒”的时候,任何凉湿的东西更会伤肺

身体水湿已甚时,自然不可妄加

《内经》的理论总是能指导实践,

发挥最大效用


学医者

如果过早的贪求于实用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而忽视了医道的构建

即有急功近利之嫌


老师常问我们

怎样才算中医入门?

他的答案是

只有体悟身心一如,才算中医入门

入门不难

难在察己


《黄帝内经》并没有告诉我们太多治病的方药

重要的是告诉给我们如何

爱人、知人

爱身、知己


古往今来的中医大家

经历越多

临床时间越长

越是对《内经》推崇备至

守“道”用“术”

经以致用



《黄帝内经》

是充满先人智慧的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的人

不同的经历

不同的人生阶段

对《内经》的理解体会亦有不同

然察之于心

验之于生活

落实到临床

是每位《内经》解读者所共同追求的


李中正老师

从硕士到博士后都专注于《黄帝内经》

自学医开始就一直在学用《内经》

二十多年一直不间断的学习体悟

自觉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