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三分钟学西内 第四天

 康泰wjr图书馆 2018-02-12



心律失常

分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

(1) 窦性窦性心动速、实性心律不齐。

(2)异位性
①过早搏动  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②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室性; 阵发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
③扑动与颤动  心房扑动与颤动、心室扑动与颤动。

(3)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等。
2.缓慢性心律失常
(1)窦性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窦性停搏。
(2)异位性  逸搏与逸搏心律。
(3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房内阻滞、室内阻滞。

发生机制
1.冲动形成的异常 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其内在病变,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
2.冲动传导 异常折返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最常见的发生机制。
常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1,抗心律失常药
依据其电生理效应分为四类:
Ⅰ类: 阻断快速钠通道: 奎尼丁、美西律、苯妥英钠、利多卡因、普罗帕酮。
Ⅱ类: 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Ⅲ类; 阻断钾通道与延长复极胺碘酮和索他洛尔。
Ⅳ类: 阻断慢钙通道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2.其它
临床上不属抗心律失常范畴,但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1)异丙肾上腺素  强烈兴奋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提高心室率。
(2)腺苷快速静脉注射作用于腺苷受体,产生较强的拟迷走神经效应,抑制房室结传导功能,快速有效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3)洋地黄抑制房室传导结,用于合并有心力衰竭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

快速性心律失常


向上滑动阅览

过早搏动
病因
1.生理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焦虑,饮浓茶、咖啡,饮酒等。
2.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
3.药物过量或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4.电解质素乱血钾紊乱、血钙紊乱等。
5.其他出现缺氧、酸中毒时,麻醉、手术过程中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


向上滑动阅览

病因
1.正常人或运动员,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2.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药物作用 如洋地黄中毒、应β受体阻断剂等。
4.电解质、酸碱素乱如高血钾、酸中毒等。
5.传导系统或心肌退行病变。
6.其它可见于高血压病、风湿热等。


临床表现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常有疲倦、乏力、眩晕、晕厥等,可反复诱发心绞痛、心力
衰竭等,严重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听诊第一心音强度不等,第二心音可呈正常或反常分裂;间或听到心房音或响亮的第一心音,为心房、心室几乎同时收缩所致,称为“大炮音”。


心电图检查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延长>0.20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一般P-R间期超过按年龄和心率矫正的P-R间期上限为延长;或前后两次测定结果比较,心率相同时的-PR 间期延长≥0.04s。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文氏阻滞或莫氏I型。  心电图特点为: 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脱漏QRS波: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P波不能下传心室,发生心室脱漏,包含P波在内的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最常见的房室传导比例为3:2、4:3或5:4。
(2)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11型)_PR间期恒定不变(可正常或延长),部
分P波后无QRS波群。如每隔1、2个或3个P波后有一次QRS波群脱漏,因而分别称之为2:1、3:2、4:3房室传导阻滞。如每3个及以上P波下传1个QRS波群,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征为;P-P与R-R间隔各有其固定的规律,呈完全性房室分离,心房率>心室率,心室起搏点如在房室束分叉以上,心室率约40-60次/分,QRS波群正常;心室起搏点在房室束分叉以下,心室率常在40次/分以下,QRS波群增宽。


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心肌缺血、心肌炎症,纠正电解质及代谢素乱。
2.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
(1)一度与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不太慢者,无需特殊治疗。
(2)二度II型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过慢,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应予下列
药物治疗,提高心室率; 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直视手术损伤所致的房室阻滞。常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高钾血症或酸中毒所致者可予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药物疗效不佳,症状明显,心率缓慢者,应及早给予临时性或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



答案:C


编辑:金小二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