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行步站立,两脚间距与肩同宽。然后将手向左右平伸,高度与肩同高,手心向下,五指向外伸展到极限。意识里似乎要触摸极远处的某物。 2、从肩关节开始,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每一节都先放松肌肉,再极力伸展,再放松肌肉,再极力伸展,直到伸到无法再动一丝一毫为止。 3、在此基础上,手指缓缓翘起,指向天空,带动掌根向左右两侧外推,使整个手掌向上竖立起来,意识里还要让掌心向外凸。完成这个动作时,注意一定不要让任何一个关节回缩,每一个关节都要保持向外伸展的感觉。 这时,手臂和胸背部的皮下组织会感到一种如同压腿似的撕扯感,尤其腋下最为明显,这就是“筋”的体感。 此刻,如果让人用掌猛击你的手掌,你会发现双臂与上半身串联成了一个整体,是上盘整个结构承受了这下打击。而对方会感觉拍在了一根横木桩上。 但是,如果某个关节伸展不够彻底(多数是肘部或者肩部)就会受到剧烈震动,而非身体整体。如果练拳时出现这种关节“打软”的现象,就是内家术语所说的“断劲儿”。 这个方法可以非常直观地体认内家拳的“整”的概念,因为内家的“整”,就是建立在筋骨结构基础之上的。家师张烈先生就常用这个方法让初学者理解“放松”与“整”的关系。 这个功法在形意拳中,即是形意拳“伸筋法”的一种。 动作二:探掌式 1、平行步站立,双手向上平举,与肩同高。手指向正前方伸出,掌心向下,五指尖朝前,像要触碰极远处的墙。这时用第一式中找到的“伸筋感”,极力向远处伸展手臂,具体要求与第一式的要领一样。(所以说筋骨功是气血功的基础)。 2、手指前伸到位之后——注意,这是前提,想象手指尖黏在远处的墙上了,然后开始放松。 ①首先松肩、颈、背,这时会感觉脖子根的肌肉会放松一些,手指似乎又可以往前松一点点。 ②然后,大椎穴(不懂穴位的人可以先理解为脖子根)微微往后靠一靠,像要找个墙靠一下。这样,大椎穴和手指尖就形成了一组对拉关系,好像挂在空中的一个晾衣绳。 这时,大椎和手指之间的所有肌肉都可以放松下来,而肩、肘、腕、指等关节,就会有一种“拉开”的感觉,像一挂链子鞭,横挂在空中。 保持住两端极力伸展的感觉,不要丢。这时请朋友来轻拍你的指尖,不用太大劲,轻轻拍就可以,看是否能保证手指关节承受住拍击不打软。 刚开始承受不住也没关系,绝大部分人肯定都承受不住的。多练就行了。 这时只需注意仍保持住放松的感觉,然后意想将气贯到指尖。不必想气是什么,气从哪里来,也不要管走什么循行路线,也不用配合呼吸。直接就是想着有“气”贯到指尖上。一定不要用力,肌肉不要用力,筋骨也不要用力。就是想着有“气”贯到指尖就好。 慢慢的,指尖会有一种发胀的感觉,好像手指头粗厚了一层。这时再让朋友来拍你指尖,觉得能承受住,而且手指关节没有打软,就是“贯气”成功了。 如果没做到,可以多试几次,直到做到为止。最后形成一种习惯自然,一伸手就气贯到指尖。 如果始终不成功,那证明你手臂的经筋太弱或者有淤塞的地方,赶紧返回头去练第一式。 这一式,主要是为了引导练习者在筋骨感基础上,产生对气血的感觉。 普通人练习内家拳,第二难以理解的概念就是“气”。对“气”存在与否、如何定义,以及如何发生作用,一直是现代人对中医、传武的争论焦点,甚至是槽点。 这个我并不想在这里过多争论,只能说“气”在内家拳的修炼中确实有很大作用。在易筋经练习里,对“气”的修炼也占很大比重,没有气血滋养,筋骨的修炼就是无本之木,容易枯槁。所以,找准“气感”,是我们修炼易筋经功法必不可少一个关键。 有关气感,我们在介绍过“丹田呼吸法”,来体会初步的气感,就是体内的“热感”。这种引导练习者体会、感知到气的方法,属于“养气”。 这次我们要强调的是“运气”的感觉,就是把“气”运行到身体某处,或者是“贯注”到某处。在易筋经功法里,首先要求把“气”贯到梢节,如手指尖、脚趾尖。这样就能保证“气”流经了体内的主要经络(主要指十二正经),自然起到润养全身筋骨的效果。 此功法在八卦掌中,即是八卦掌的初级贯气法。 动作三:托天式 1、平行步站立,先做到第一式“横撑式”。然后两臂继续上举,到头顶上方。形成一个“托天”的动作。两手手心向天,十指指尖相对。 2、保持手臂关节的伸展,用第二式的要领,手指好像要够到极高的屋顶,然后掌心黏在屋顶上,两条胳膊像两条绳子,整个人好像挂在了天上。 3、松腰,臀部有下坐之意,尾闾像一个铅锤,向下沉坠。与双掌形成对拉之势。这一点与第二式的要领相同,但是拉伸的线路更长了,涉及的部位更多。后背、脊椎,特别是腰椎会有被牵引拔开之感。 这个动作,在八卦掌中即是八卦掌腰功第一步。不太理解的人可以理解成其实就是“伸个大懒腰”之加强版。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多练练,缓解疲劳效果很好。 那么,为什么要练习这个动作呢? 因为易筋经是锻炼整个人体的功法,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开全身的关节,伸展全身的经筋,并且促进气血周流全身。而人体的各个部位,因为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比较松活,如手腕、脚腕、颈项。有的地方就发僵、发死,最关键的就是腰椎。要均衡锻炼,就得把各部位协调一致了。那么,就得针对最不灵活的地方下手。 以前讲“活腰”的时候就说过,腰椎五节是身体上下通道的枢纽。 而上下不通,则是普通人身体第一大弊病(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身体上下联系薄弱)。此处也是健身和习武之人所第一要处理、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腰部(所以诸家拳谱、功法中都对腰部极为重视,论述颇多)。 足三阴三阳经,是从头到脚的纵向经筋,也就是气血上下运行的物质通道。而腰部就像一段各条河流交汇的“黄金水道”。 普通人因为久坐、少运动等原因。腰椎这段河道都不通畅,就像塞满石头和淤泥,只剩一点曲曲折折的孔径,勉勉强强能通点水过去。大概处于凑合能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 而欲练功求健康之人,则必须将这个通道予以加强。这个“加强”不是一般人概念里的练粗、练壮,而是“打开”。就像疏通河道一样。通过练习托天式,可以有效地放松腰部肌肉,打开腰椎五节,把阻塞通道的石头和泥巴(紧张的肌肉、粘连的筋腱)清走。上下通道打开,易筋经的锻炼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腰部放松不是一天、两天能达成的,需要坚持日复一日地长期坚持练习才行。 通过练习松腰,可以明白到内家功所说的“放松”,真是一种功夫。是一个需要长久练习长期积累才能逐步进步、逐步深入、逐步达成的目标。 但是,也不必畏坚畏难,只需抱定“天天练习总会有进步的,只要有进步,对身体总会有好处的”的信念就好了。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