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苔,不一定是阳明实热,还有可能是寒湿内困

 lin-lian 2018-02-13

导读:湿之为病,有湿温、寒湿之别,有外湿、内湿之别,两者表现和治疗都有差别。



寒湿与湿温在《温病条辨》里,同列于一章,因其不论兼寒、兼热,同犯者为一“湿”字耳。



1



湿为阴邪,易伤人阳气。


一般说,湿温、寒湿感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与伤寒同,但脉濡却是湿邪之特征,伤寒之脉当为浮紧或浮缓。


湿之中人,除有外因,亦有内因。


盖脾为阴土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如素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可使水湿滞留,变生他病。而阴土与水湿,同气相求,内外合邪,故辨证之重点当在脾胃。


其兼寒兼热之区别,表现在舌苔上的变化。初则舌苔白滑不渴,甚则舌苔黑而滑腻,切不可视为实热甚而投攻下。


注意湿温之胸闷不饥,一定拒按。盖湿滞中焦、气机受阻,邪实也,亦不可轻用攻下法。


其午后身热,乃因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故午后为重。



2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湿随温邪从口鼻而入,乃表邪也,故治疗首选三仁汤。


方中杏仁苦温,有宣肺降气之能;白蔻仁辛温,祛湿以行气;薏苡仁性平,渗湿利水;


竹叶辛淡甘寒,清凉而散;通草甘淡寒,利湿通淋;滑石甘寒,利尿渗湿


半夏辛温,化痰燥湿;厚朴苦辛温,下气,但用量轻而少。此方治疗湿温,病在上焦初起者可也。



3



三仁汤治湿之标,未治湿之根本。湿之根本在于中焦脾胃。


其健而运时,湿不得留滯,健运失职则化湿留饮。兼有外邪时,可为湿温、寒湿,不兼寒邪者,亦可为寒湿。


古人云:脾为生痰之所,肺为贮痰之器。痰由湿化,故又云:湿遇寒则成饮,遇热则凝痰。脾属土,土克水,脾能渗湿,脾虚反为湿困,故有寒湿困脾之说。


此种类型为脾胃本有阳虚,复加寒湿困扰,简言之,即内因寒湿也。


如病确系寒湿之疾,可运用六君子汤健脾渗湿化痰,是为治湿之根本。寒甚者,可运用理中汤之类,以驱散寒邪,顾护阳气。


但其症状应有脉迟缓无力,面色淡黄,胸闷喜按,纳减,食而无味,舌苔白腻,甚则苔腻而灰,更甚则舌黑如墨染,扪之则滑如鲇鱼之背。


此时苔黑,必不烦躁,唯胸闷喜按,别无不适之症,千万不可视为阳明实热之黑苔。


如阳明热甚之黑苔,必干燥而生芒刺,烦躁不安,胸闷必拒按,大便燥结,脉沉实有力等症。如只见黑苔而不审阴阳,妄用大黄则谬矣。



4



一般说,寒湿内困之为病多脉迟缓,大便溏,乃一派虚寒之象。


余治疗之寒湿患者,皆年近半百之人,气血亏虚,阳气日衰,不能运化水湿,而出现苔黑等症状,经余治疗效果均好,只是治愈后,停药一段时间,不免反复。


因年衰之人,中气日渐不足,由于药力所助而寒邪渐散,湿气渐化,当祛寒健脾渗湿之药物一停,中阳之气尚未壮盛,势单力薄,致病邪卷土重来。必须坚持治疗,待中州健运日盛,湿必无停留之处,自然痊愈。



5



特介绍几则寒湿内困病例如下。


病例一


魏冶溪,男,57岁,淮南市卫校教师。1961年9月10日,约余治疗。


其面色暗黄,面部微肿。诊之,脉迟缓无力。患者经常便溏,胸腹微胀而不拒按,不欲饮食,小便正常,精神不振。视其舌苔,漆黑而滑腻。


据脉证,属内因寒湿无疑。治宜健脾祛湿温中之法。


魏老师问:“我有胸闷等疾,既诊之为寒湿,何不用三仁汤加减治之?”余曰: “内因寒湿应治湿之本,三仁汤不治本也。因三仁汤行气祛湿,为治上焦在表之湿温。你脾胃衰败,湿不得运化,反宾为主,故而寒湿困脾,当以理中汤加味为法。”


又问:“伤寒、温病我皆仔细研究,但不知湿温之邪,从何而来? ”答曰:“《温病条辨》中明确写道,自长夏而来,其来也渐。盖长夏之时,上有暑日炎炎,下有湿土蒸腾,人在其中,如体质稍差,或里湿素,初感尚不知觉,邪多日久渐而发病。”魏曰“善。”


处以理中汤加辛苦温理气化湿之品。处方如下:


党参10克,白术10克,附子片6克,煨姜10克,炙甘草6克,杏仁9克,白蔻仁5克,陈皮10克,薏苡仁10克,二剂水煎服。


9月12日二诊:服药二剂,舌苔微灰,脉缓弱无力,胸闷减轻,饮食渐增,寒湿渐化。当以健脾渗湿为法,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半夏8克,杏仁10克,薏苡仁10克,白蔻仁6克,六剂,水煎服。


9月19日三诊:苔转薄白,脉缓无力,饮食渐增。治宜补气健脾利湿,以六君子汤加杏仁10克、谷芽12克,六剂,水煎服。


继服一周,身体近于正常,无胸闷,舌淡苔薄,纳谷佳。


但年高体衰,脾胃健运不足,停药二月,旧病复发,给以上药治之,旋即痊愈。但体衰之症,很难根除,愈而复发,治而又愈,反复多次。最后,病者下定决心,治愈后即服六君子汤加减,常期不停,终至恢复健康,寒湿之疾乃得根除。


病例二


陈书文,男,45岁,淮南市田家庵区区长。于1961年10月3日来就诊。


诊之,脉迟无力;胸闷甚而不拒按,胸腹微胀,体胖,便溏溲清,舌苔黑而滑腻,扪之滑如鲇鱼之背且凉,喉如物阻,闷甚不舒,不思饮食,食则消化不良。胖人多湿,诚然!


医曾数次运用三黄等寒下之药。余问患者,服该药效果如何?


答曰: “每次服药之后,即发生腹痛,大便稀溏,我认为泻后可能会好,故不以为事。”


余曰:“你舌苔黑而滑腻,乃寒湿也,不是阳明热甚之黑苔。阳明热甚之黑苔,当黑而燥裂,甚则起芒刺,如有此类情况,方可用清热攻下之剂。一寒一热如冰炭之不同炉,而今治寒以寒药,能不腹痛便溏?


患者大悟,乃以温中散寒渗湿理气为法,予理中汤加味。处方列下:


党参10克,白术10克,熟附片8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苏叶10克,佩兰10克,郁金10克,薏苡仁10克,六剂,水煎服。


10月12日二诊,服上药六剂,舌苔转灰,扪之滑而不凉,胸闷减,便成形,咽喉亦觉畅通,纳谷增,病有转机,当以健脾渗湿之法,六君子汤加味。处方为: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薏苡仁10克,佩兰10克,七剂,水煎服。


10月20日三诊,苍渐转白腻而薄,胸闷大减,纳谷增加,腹不胀,再以上法加减治之。处方为:六君子汤去炙甘草,加杏仁10克、谷芽15克。


此患者复发多次,后定以六君子汤加味,嘱其长期服用,始绝后患。


病例三


王永起,男,26岁,怀远县码头城区苏家岗人。1954年夏,患者腹痛数日,数医无效,特请余往诊。


患者宿于炕房中,双手紧捂少腹,呼号不止,视其症状,腹痛无疑。问其病况,呻吟而不答。数问之,亦不能止其呼号。


其父代诉:起病即头痛,发热恶寒,腹微痛,经数医治疗后,腹痛反剧,而呻吟呼号不能稍止。余即索其方,盖皆是银翘散辛凉解表之剂,真可谓一师所授。


乃诊之,脉沉迟无力,小腹疼痛,双手捂而不松,切之冰凉,面色苍白,舌苔黑腻如墨,扪之舌滑而凉,此实为大寒挟湿之症,急当散寒救逆,四逆汤加味。


处方:附子片10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云苓15克,薏苡仁10克,车前子(布包)10克,广木香6克,白术10克,一剂,水煎服。


方始拟出,其叔王进云疑而问曰:“我侄舌苔皆黑,又值如此炎夏,能用此等大辛大热之品? ”余曰:“汝侄诸症均为大寒无疑,有是症,不论何种原因,必当用其药,不必以天气为虑,请回忆致病之由。”


其叔应曰: “今年洪水较大,家中高粱均被淹没,然其穗多数可见。我因体衰,家中诸儿数他年长,故日夜下水捞取高梁。几天后,其小腹疼痛而不剧,旋即病发为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余曰:“于此更可明了,当其未外感之先,已为寒凉河水所浸,而致小腹疼痛。后又因数医不探病求源,仅视其头痛恶寒之症,便投以银翘散等辛凉之剂,是症本寒而复加之凉,故而腹痛更剧。岂能认为苔黑之人,均因火之为患!如因火者,当干燥起芒刺;而汝侄苔虽黑,但滑腻如鲇鱼之背,故寒胜无疑。非此药不可以救。”


二诊:次日,其父来,曰:“药下病除,今日小腹已不疼痛,觉饥而要食。”余应邀而往诊。


其脉已不沉迟。黑苔渐退,中现花剥之苔,腹已不痛,寒邪消退矣。因天气炎热,故腹痛既止,即不必辛热过度,不用原方,以异功散调理而安。



6



湿之为病,变化多端,察其因由,不出内外二端。


其从外来者,当急逐之于外,如三仁汤,或化湿、利水、逐水等法皆效;


起于内者,当治其根本,培土以遏水,温阳以散寒,中阳健运,寒湿无停留之地,如理中、六君,或苦温燥湿等法,均可随症选用。


舌苔黑而滑腻是以上三例共有之特点。


黑色,寒水之色也;滑腻者,湿盛也,此为本色,系寒湿无疑。不似阳明热盛之苔黑,同时出现一系列热极里实症状,可供鉴别。

临症之时,只要细心,绝不会视寒为热。


例二,某医以治阳明实热之法,以治苔黑滑腻之人,是只视其黑未辨其质。


例三,数医以银翘散统治一切外感,该温者投之以凉,故治之苔更黑而凉,腹反痛,便更溏。诚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当引为临床之戒!



注:本文选摘自《唐福舟医验汇粹》,任森、郭金品整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7年1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