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导爸爸无心插柳,成就27岁微软教授奖得主

 东东东gd 2018-02-13

      目前,美国微软青年教授奖(Microsoft New Faculty Fellowship)是针对年轻计算机科学家设立的最高奖项,每年仅授予5名美国及加拿大的青年教授。2007年,年仅27岁的旅美中国计算机学者陈一昕荣获该奖,同时获得20万美元科研奖金。

  陈一昕只上过一年高中,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赴美留学后曾先后荣获美国能源部青年学者奖、国际人工智能规划竞赛第一名及全美计算机科学杰出人才奖。

  在不少人眼里,陈一昕绝对是天才。可其父陈却说:“陈一昕很聪明,但绝不是什么天才,能取得如此成绩,除了自身努力,还得益于他从小打下的基础。”

  聪明孩子也要养成好习惯

  1980年,陈一昕出生在扬州市一个教师之家,父亲陈和母亲李秀兰都在扬州大学任教,陈是信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陈一昕注定与一般孩子不同,因为爸爸妈妈天天和书本打交道,家里书香四溢,学习气氛浓郁,在父母影响下,陈一昕从小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才一岁多一点,陈一昕就开始识字,两岁的时候,在家教方面颇有心得的爸爸就开始让他学写日记,但并不规定他怎么写、写多长,只要求他用最简单的话记下每天的事,比如今天去谁家玩了,上街买什么东西了,去公园遇见了什么人或什么事,等等,有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

  陈一昕十分聪明,加上爱看书,显得比同龄孩子“知识渊博”,邻居一见他就夸:“这孩子聪明,将来一定有出息。”可陈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聪明固然重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更重要,再聪明的人,没有好习惯,也难以成才。因此,为儿子的早期教育进行规划时,陈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不要求孩子每天要学多少东西,完成多少任务,而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始终“不离开”学习,就像要求孩子写日记,他从不强求孩子写多少字,每天就算写一句话也好;让儿子听英语也是如此,陈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天天在家播放英语磁带,也不管儿子听不听,能否听懂,他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儿子从小养成这种“听”的习惯。

  陈一昕对数学的兴趣也是爸爸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培养起来的。让孩子直接学习加减乘除肯定是枯燥的,陈就从“解决问题”入手给陈一昕讲解数学的用途。比如,为了让儿子明白加减法的内涵,陈给儿子举例:爸爸个子高,但站在地上测量是一个数值,坐在板凳上测量数值就会减少,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应该用减法。数学中的排列组合问题,陈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拿自己一家人做道具来给儿子讲解的。那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陈提醒儿子,早餐时,爸爸坐在你左边,妈妈坐在你右边;午餐时,你依旧在中间,爸爸妈妈互换位置;晚餐时,爸爸在中间,你和妈妈坐在两边。依此类推,可以排列出多种坐法。正常情况下,排列组合是孩子们在上中学时才能接触到,可陈一昕却在学龄前就已经接触到。因为这样的题目可以实际演练,一家人一起“玩”,像游戏一样有趣,又通俗易懂,陈一昕不仅从中学会了原本枯燥的数学定律,还掌握了“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陈在总结自己的教子心得时说:“生活中始终不离开学习,这就是我有意无意要培养儿子的一种习惯。”

  陈一昕上学后,陈严格规定,上课时学习的内容必须在课堂上消化;回家后,无论有多少家庭作业,都必须在晚上10点前准时就寝。因为从小就养成了做事专注用心的好习惯,爸爸的这一要求陈一昕很容易就能做到,每天都坚持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在学校完成,每天晚饭后坚持看4个小时的课外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991年,11岁的陈一昕进入扬州大学附中初中部学习。好多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孩子升入初中后,学习任务加重了,而且毕业时要参加中考,竞争激烈,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班级的名次,必须多练习,多做题,有的人甚至提倡搞题海战术,弄得孩子苦不堪言。陈坚决反对题海战术,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孩子大量做题,就像给孩子鱼而不教他怎么捕鱼,孩子掌握不了规律性的东西,题型一变就会手足无措。因此,他要求儿子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分析,为什么有的东西叫定律、定理,有的东西只能叫例题、习题?定律、定义包括了一般性、普遍性的内容,而例题、习题只是个别的、个性的,大量个别的东西经过总结、整合、优化和推理,才能从中发现定律、定理,所以定律、定理很宝贵,必须掌握。但他同时告诉陈一昕,考试也要求反应速度和解答技巧,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所以做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而善于总结自己学习上的经验和规律也是弥足珍贵的。

  因为父亲的影响,陈一昕对数学、物理等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先后获得扬州市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一等奖。但有段时间他的语文成绩不太好,他甚至有些忽视语文学习,说“语文都是靠死记硬背,不是本领”,陈发现儿子的这一苗头后故意激将他:“一门科学有一门科学的诀窍,背诵其实也是一项本领,关键要看你怎么去背诵。既然你不服气,那就尝试一下,看看背诵到底是不是一项本领。”

  父亲的话对陈一昕触动很大,他立即调整学习方法,加强了语文知识的学习,结果在期中考试时语文考了95分,让语文老师都吃了一惊。

  上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得知中科大少年班正在招生,陈一昕想试试,因为考中科大少年班是他的梦想。陈和妻子经过仔细分析,认为陈一昕数学、英语、物理比较好,可以去试试。但同样从事教学工作的陈一昕的大伯却表示反对,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如此辛苦,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陈一昕非常坚持,自己提出一定要报考。

  当时距离考试还有两个月时间。高一没上完,陈一昕就跳级到高三准备参加高考。当时,虽然老师十分支持陈一昕跳级,也全力以赴辅导他掌握应考知识和应试技巧,无奈时间太短,只有两个月,高二到高三的课程无论如何也学不完。关键时刻,好习惯和学习方法帮了陈一昕的大忙,他自己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把休息时间降到合理范围内的最少时间,劳逸结合,以最高的效率开始冲刺。仅仅两个月,他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考前准备。

  1995年,年仅15岁、只上了不到一年高中的陈一昕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好成绩。到中科大参加复试时,少年班的老师担心陈一昕的高分是长期应试训练的结果,所以复试时的题目专门考察考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陈一昕顺利通过了笔试与口试,被中科大少年班正式录取。

  潜移默化成就微软青年教授奖得主

  陈一昕是他那一届少年班里唯一一名高一学生,这让陈多少有些担心,因为少年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控自理能力都比普通本科生差,而且这么多优秀学生聚在一起,学习上的竞争肯定空前激烈,儿子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吗?会不会因为跟不上别人而产生挫折与畏难情绪?

  出于这样的担心,临行前陈特意嘱咐儿子:“你高一只上了半年,很多基础知识没人家牢,尤其是语文,你和他们比肯定有差距。但语文又必须学好,因为无论你有多么高深的学问,语文不好就无法形成论文,就表达不出来,所以你一定要加强语文方面的学习,将高中三年所欠缺的都补上来。刚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难,所以我对你的要求是尽量跟上,一旦落下了也别慌,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赶上,爸爸相信你。”

  带着爸爸的殷切希望,陈一昕走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少年班强化数学、物理、英语、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基础教育,强化对现代科技前沿的了解和人文素质教育,这恰恰让陈一昕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因为陈一昕从小就比同龄孩子“知识渊博”,在少年班里虽然年纪最小,但见识阅历并不逊于同学,加之自学能力突出,因此入学后不仅没被同学落下,反倒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看到儿子的表现,陈这才松了一口气。但他也明白,儿子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只是人生路上的重要一步,未来的路如何走,关系到他的成长与成才。

  其实,这时的陈一昕已经确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那就是赶超父亲,做一名出色的计算机科学的学者,这不能不说是受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本身就是一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学者,而且造诣颇深,曾先后两次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研究相关课题。

  1986年,陈一昕刚上小学一年级,陈第一次去美国,了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觉得十分适合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于是他写信给妻子,要求陈一昕也尽量按照美国教育体系对学生的要求来学习。特别是一些课堂外的人文知识,他十分重视,甚至委托妻子监督儿子在这方面的学习。

  陈第二次去美国时,陈一昕刚上初中,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不用父母操心,于是陈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儿子的自学能力以及开阔眼界方面,虽然当时还没有电子邮件,计算机在普通家庭尚未普及,但凭着敏锐的眼光,陈 已经意识到计算机在未来社会的主宰地位,于是经常通过写信或打电话向儿子推介,让陈一昕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一直保持到陈一昕上高中,上大学。

  进入大学后,随着对计算机接触的深入,陈一昕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赶超父亲,做一名出色的计算机研究学者。

  1999年,陈一昕提前一年从中科大毕业,获得学士学位,赴美国继续深造,师从著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美国IEEE计算机学会前主席华云生教授。

  在美国留学期间,陈一昕的综合素质显露无遗,2003年荣获由美国成就学院颁发的全美计算机科学杰出人才奖;2004年6月,还在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陈一昕便与其导师一起获得了第四届国际人工智能规划竞赛第一名。2006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任教的陈一昕,再次获得国际人工智能规划竞赛第一名,而且囊括了优化组和可行性组两项大奖的冠军,还荣获美国能源部青年学者奖及ICTAI、ICMLC等多个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

  2007年,陈一昕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从众多杰出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中脱颖而出,赢得了2007年微软青年教授奖,同时获得20万美元的科研奖金。

  接受采访时,陈一昕对自己的学习经验做了这样的总结:学习计划+勤奋刻苦+细心谨慎+总结规律+劳逸结合。他希望自己的总结能给学生和家长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最好要先制订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而不是随机散漫式的学习。如一周安排20个小时学习主要课程。计划还得抓重点、抓薄弱科目,不要平均使力气。计划制订后要持之以恒。

  勤奋刻苦。天赋对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影响并不大,影响最大的是一个人是否具备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它远远超过所谓的天赋。

  细心谨慎。细节决定成败。很多人很聪明,但学习成绩往往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太粗心。培养细心精神要从平时点滴行动做起。

  多思考,多总结。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叫定律、定理,有的东西只能叫例题、习题?事实上定律、定义包括了一般性、普遍性的内容,而例题、习题只是个别的、个性的,大量个别的东西经过总结、整合、优化和推理,才能从中发现定律、定理。所以定律、定理很宝贵,同样我们善于总结自己学习上的经验和规律也弥足珍贵。

  劳逸结合。不知道劳逸结合的人,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太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有兴奋高峰和低谷时段的,正常工作、学习一个小时左右,应休息10分钟,长时间一味地学习反而得不偿失。中国学生是比较能吃苦的,但是学习成绩提高与时间投入未必成正比。

  如今,陈一昕依旧在大洋彼岸苦心钻研,而陈则在国内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研究课题。他开玩笑说,现在儿子比自己强,有时候他还要向儿子请教。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不正是为人父母者所期望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