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古称江阳,酿酒历史久远,自古便有“江阳古道多佳酿”的美称。 泸州地区出土陶制饮酒角杯,系秦汉时期器物,可见秦汉已有酿酒。 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出兵江阳忠山时,使人采百草制曲,以城南营沟头龙泉水酿酒,其制曲酿酒之技流传至今。 宋代酒业较为兴盛,熙宁年间酒课为“一万贯以下”,据《宋史》载泸州等地酿有小酒和大酒。 诗人墨客留有赞酒诗文,黄庭坚曰:“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唐庚曰:“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张船山曰:“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 元代泰定元年(1324)已酿大曲酒。 明代万历十三年(1586)泸州大曲酒工艺初步成型。《泸县志》载:“酒,以高梁酿制者,曰白烧。以高梁、小麦合酿者,曰大曲。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前后,“舒聚源糟坊”开业。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4个酒窖,其大曲酒脍炙人口。 同治八年(1869)“舒聚源糟坊”改号为“温永盛糟房”,有大曲酒窖10个,其中6个建于1650年左右,4个建于1750年左右。 清末白烧酒糟户达600余家。 “民国以来减至三百余家矣。 大曲糟户十余家,窖老者,尤清洌,以温永盛、天成生为有名。 “1949年泸州有酒坊36家。1951年至1952年间,组成春和荣、温永盛、定记、曲联四个联营酒社,联合12家作坊继续生产。 泸州老窖特曲于1952年被国家确定为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誉为'国宝窖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