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感冒”的治病与救人

 老周ljlj9w7mnv 2018-02-14

我就不明白,一次失败的抗生素治疗病例,怎么就演变成了商业保险和少人问津疫苗的推销软文。



文 | 于霄 华东政法大学 


读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以及后面很快跟上的评论文章,我就不明白,一次失败的抗生素治疗病例,怎么就演变成了商业保险和少人问津疫苗的推销软文。

“流感”一文的流水帐,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流水帐,也是在没有人推荐的情况下,在朋友圈里间续读完的。当时我和爱人正在“新春逛街”,原本是“not in the mood”(没有读这种沉重文章的心情),但还是读完了,包括后面的评论。

文章反应了一种现实:在“病”面前,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你在事业上的豪情万丈,在爱情里的甜甜蜜蜜,对孩子的疼爱呵护,到了疾病面前,都一文不值,即使是像“感冒”这样的小病。

关于感冒,专家已经出来进行了解读,关于各种抗生素,各种ICU设备,我相信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医生也是尽心力的。但,这远不是故事的全部。

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有一门学问,叫做中医,就是用草根树皮治病、被一些现代人视为巫术的医家。中医不懂抗生素,也不懂人工肺,但治感冒,他们有几千年的经验。

《伤寒论》将人所生之病,由浅入深,归入六经(六种),是中医的纲目之著。如果是小白,认为《伤寒论》是关于治“感冒”的书,事实上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伤寒论》开篇“太阳病”可以说,主要就是治普通感冒的。



太阳病,就是扁鹊口中的“君之疾在腠里”,特点是恶风、恶寒、项背僵硬。太阳病一两日,吃些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用法得当一般应是“一剂愈”(“一剂”大约是我们通常所说一副药剂量的一半)。

那么,这些所谓“汤”不会是恶如猛虎的毒药吧,不会是少儿不宜的猛药吧。桂枝汤用药:桂枝为桂树的枝尖,味辛,主发汗;白芍,味酸苦,主收敛,早期医书记“有小毒”,后面医书再也没有人提了,没听说谁吃5克白芍出什么事;后面,甘草、生姜、大枣,如有疑问,可询家中掌勺之人。葛根汤里的葛根就是超市里葛根粉之葛根,麻黄汤之麻黄涉毒,毒品的毒,说了也买不到。

美国医院看病,所谓不用开药,回家喝水就可以好,大体就是太阳病之感冒。太阳病,五六日,可自愈——但是,也可“不治将易深”。

如果所有的感冒都是太阳病,“一剂愈”,怕这文章写了也无意义。我倒也乐于此,世间太平,可惜不是。整一本《伤寒论》载方113,加上《金匮》262 ,去重,实收269方,很多与这伤风着凉有关。比如,伤风在阳明,我们常说的肠感冒,葛芩莲汤症;风寒入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柴胡汤症;少阴病者伤风,病虽在表,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四肢厥冷,又遇风寒,四逆汤主之。

这不是在炫技,也不是在开处方,作为律师,也应当在此处,非常谨慎而有责任心的加上提示:文章重开智,有病需从医。

说这些,主要是想说:感冒要早治,一般感冒,用药得当,一剂愈;感冒,在不同体质人身上,后果不同,用药也不同。少阳感冒,恶心呕吐;少阴感冒,绵延不愈;厥阴感冒,会死人。如《流感》一文中的岳父,第一日觉得不适,来上一两碗葛根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具体我就难以分辨),可能就没有这篇流传甚广的网文,也没有这一出“年前”悲剧。

但为什么岳父拿到的是“头孢”,而不是“桂枝”、“葛根”流?文章开头的质疑源来已久,让逝者背负广告之名,则让我出离愤怒了。行文间,刷朋友圈,看到了中医的反击,说岳父之死,死于抗生素,自己出了个桂枝汤加减的方子,一剂治好了感冒(所以,治感冒还要靠写文章的大师)。

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卖钱

得了病,死了,是因为没有钱;得了病没有钱,是因为没保险;西医抗生素不好用,是不够贵;西医不行,中医行,因为没找到对(贵)的中医。这一轮“感冒”网潮里,没人不是奔着钱去的。

为什么岳父拿到的是“头孢”,因为“头孢”看病“5块”,买药“1000”,而“桂枝”一斤16,一副药用10克,小病半副就好,没有后遗症,不产生抗药性。事实上,感冒一般不是大病,治病容易,但治别的什么,就难了。

人生在世,没有不生病的,伤风感冒,“老太太的姜汤,也少有失手”;可到了医院,事情就复杂很多。“头孢”好用还好,1000走出医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生活继续。但不好用,那事情就麻烦了。一入医房深似海,从此家中无半文。钱能办的事都还是小事,有些事,钱还解决不了。

有时走在医院里,我内心会撕扯般的疼痛:看到焦急的父母抱着满脸红疹的孩子,麻黄白术汤症,本身就是湿邪在表,不要挂水;看到老太坐在轮椅上,全身浮肿,气血双虚,肾脾两亏,不能动手术;看到有人手里拿着抗抑郁类药,那个危害很大,可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替代……

我不能埋怨医院和医生,他们很辛苦,也很委屈。学校里学的就是“头孢”和“人工肺”,我们不能要求更多。人的病在身上,社会的病,也不仅仅在医院。律师、教师、会计师、商人、学者、作家等等,哪一个不是“do their job, get their money”(尽其事,享其成)。没有人问,可不可以把事做的更好(蚍蜉撼树,不可为),如果做好事,钱更少,那就更少有人愿意去做了。

社会分工,曾几何时,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和推进器,它让各个领域的技术与知识更加深入和精致。而与此同时,也让个人与人类社会总体知识的距离越来越远。

桂枝汤,这伤寒第一方,在2017流感肆虐的冬天,不知有几人知晓;附子,百药之长,可起死回生,同时也剧毒无比,不知今日还有几人会用。甚至西医中都少有人知道少阴感冒与普通感冒的区别,甚至中医(中西结合医师)们都逐渐忘却相传几千年的四诊之法与救世经方。

也不是人不愿意学,养生曾几何时也火得不成样子。绿豆派、喝水派、火神派,哪一个不是光芒万丈。包括现在的正规科普节目,还有网络媒体,他们说的可能是实话,但不是事实的全部。因为媒体也有分工,也要赚钱。

说全部实话和赚钱冲突吗?

冲突。“桂枝汤治感冒”,简单有效,易传播。“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鬼知道《伤寒论》在说什么。加之,要买药、识药、煎煮,费时费力,一但遇到一次半次,不对症,无效,前功尽弃,就去找头孢了。

所以,媒体只会告诉你,“桂枝汤治感冒”,另外,有了病要去看医生。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信息简单了,而获得有用的信息,太难了。

一个老人走了,一篇贴子火了,媒体年前忙了,可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明年是新的一年,感冒了怎么办?是打疫苗么?去研究一下I型糖尿病是怎么来的,再决定吧。买保险么?保险又不治病,只要进入了“倾家荡产都要治”的阶段,就真的会倾家荡产,和保险没什么关系。

所以,如果你一天要工作8个小时,那么就请多用30分钟学习一下能够避免这种悲剧的技术。比交一个医生朋友有用,真的。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