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之用,由2000多年前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式谋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现今的商业社会备受推崇,以“奇正”命名的企业就有不少,比如“奇正藏药”这样的上市公司。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马可波罗瓷砖的董事长黄建平大力倡导”以正合,以奇胜“的理念:”如果把正比作树干,那么奇就是枝叶,……对于我们来讲,‘正’就是产品,‘奇’是创新营销模式。” 黄总的意思很好,但也是将“正”理解为了常规做法,“奇”理解为了创新手段。 实际上,这是由于多音字导致的最大误会。 “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兵法里被误会最深的一句话。最大的误读,就是以奇胜的奇,不念qí,念jī,是个数学词汇,奇数、偶数的奇,古人又称为“余奇”,多余的部分。 兵法原意是指,在以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永远要埋伏一支多出来的兵力,就是奇(jī)兵。奇兵能出其不意,在战斗中突然打乱敌人的部署,是致胜的关键。所以这句话的“奇”不是奇(qí)谋诡计,而是“分战法”的基本法则。 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简单的说,就是预备队。曹操注解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正奇,就是一个先后概念。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张在手上,关键时候打出去。 “ 以正合,以奇胜”,并不是孙子的发明,从孙子往前一千年,仗就一直这么打。最早有一部黄帝兵法,叫《握奇文》,又称为《握机文》,《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君臣二人讨论到这本书,李靖认为本是《握奇文》,因为念jī,传来传去,传成《握机文》了,用“机”字也对,预备队,也是机动部队。 对于这句话,李筌有个注解,说:“当敌为正,傍出为奇。”意思是,正面作战的是正兵,斜刺里杀出来打侧翼的是奇兵。 正兵奇兵往往是这么安排,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两军对垒,正面战场的没动,侧翼先冲击敌人,等敌人乱了阵脚,正面大部队再压上去。这种情况,侧翼的小部队是正兵,正面的大部队是奇兵。 还是曹操注解的概念准确。简单的说,正兵奇兵就是一个先出后出的概念。如果“当敌为正,傍出为奇。”那就锁死了,没法相互转化了。 正合奇胜,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千变万化,但是——终而复始,象日月一样,死而复生,象四季一样,是循环的,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招!奇招并不多,是固定的元素,固定的套路,但用起来,就千变万化了!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 奇正之间怎么相互转化呢?其实很简单,已经投入战斗的,是正兵;预备队,是奇兵。预备队投上去,就变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队撤下来,又变成奇兵。 所以奇兵,就是还没上战场的预备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