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与哲学

 诺南 2018-02-14


        在远古时代,研究物性的科学与研究理性的哲学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那时任何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位更杰出的哲学家,相反,任何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也总是表现为一位更杰出的科学家。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知识的分化,到了后来,只有少数的康德式的哲学家同时也被称为杰出的科学家,也只有少数的牛顿式的科学家同时也被称为杰出的哲学家。这种情况发展到现在,哲学与科学已经形同陌路,甚至可以说,今天的哲学家与科学家几乎成了敌人。
  例如,曾经天才地(与沃森)发现了DNA结构并因此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 Crick),在《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就曾不乏愤怒地说:“过去两千年来哲学家有着如此糟糕的记录,因而他们最好显得谦虚一些,而不要像他们常常表现的那样高高在上。……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哲学家学习有关脑的足够的知识,以便提出关于脑工作的观点,并在与科学证据相抵触时,能放弃自己所钟爱的理论。否则,他们只会受到嘲弄。”[注1] 甚至,一向机智、宽容的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也在最关键的时刻说:“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了他们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注2]

        哲学家一方则针锋相对、反唇相讥:“哲学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解释,想尽办法把被寻根究底的科学家们像拆钟表一样地拆开的宇宙再重新拼合在一起,而且比以前更好。科学教会我们如何救人、如何杀人;它一点点地减低了死亡率,却又在战争中将我们大批地杀死。只有智慧——按照全部经验协调过的愿望——才能告诉我们何时需要救何时需要杀。……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前景和价值,是不能使我们免于劫难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注3]

  其实,我们的面前是一个整体,这一点连原始人都明白。但是,原始人不明白为什么高度文明的现代人不为一只猎物打架,而因为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方法不同而争吵。哲学与科学的从合到分,是哲学的进步也是科学的进步,因为它们终归是同一个人类认识体系的进步;进一步讲,我们在本书所讨论的再由分到合,同样也是一个新的进步。

      那么,哲学与科学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走向新的“合二为一”呢?答案很简单,哲学只有独自发展到离开科学已经不能进步、甚至不再是哲学的时侯,反之亦然。或者换句话说,哲学与科学都像霍金所说,都堕落到了不能再堕落的时候。我们正赶上这个时候。
  那么,怎么统一哲学与科学呢?仅仅从哲学与科学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整体,就得出二者是统一的结论,就如同上面所说的原始人的原始认识,这等于什么也没说。如果站在科学立场上去统一哲学,或者站在哲学立场上去统一科学,那么,除去引起科学家与哲学家更加尖锐的对立外,绝不会有另外的效果。任务已经很明白,我们必须找到科学与哲学对话、
交流的通道。
  这个通道是存在的,那便是哲学与科学共有的本性即双方的共性。这如同小两口正在吵架,突然小孩子说,第一,你们两个都是家庭成员;第二,咱们三个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家;第三,比争吵更好的办法多着呢!一个小孩子的三句话让爹妈突然破涕为笑。
        科学与哲学之共性的实质是互补性,正像小两口因彼此的互补性方才产生了他们的共性一样。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对互补性进行更深一层的剖析,这时我们发现,所谓互补性,也就是双方那种内在的统一性。
  是的,哲学与科学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便是作为双方的共同本质的决定—反决定本性。
  如果我们像剥葱一样对世界进行一步深一步的抽象,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世界那种似乎是终极的存在形态:我们面对的世界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关系者”,这是科学的对象,一部分是“关系”,这是哲学的对象;作为事物的关系者的本性是决定—反决定性,作为事物的关系的本性也是决定—反决定性。事物如果不是关系者,那它就不再是现实的事物,关系离开关系者也不再是现实的联系。而这也就是说,科学与哲学不应当是敌对的关系,恰恰相反,二者应当是以互补为表现形式的内在统一关系。科学与哲学是人类剖析世界之刀的两面,刀的两面怎么可能发生矛盾呢?知识迸发出智慧,智慧喷洒出知识,这才是知识之学与智慧之学关系的真相。
------------------------------------------

[注1] 弗朗西斯·克里克:《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汪云久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注2] 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注3] [美] 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页。

------------------------------------------

(节选自章韶华著作《决定—反决定学说》,ISBN 978-7-215-06180-4,第607-609页。著作出版时间:2007年6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