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正邪观

 hty16909 2018-02-15

一般都把中医讲的正气理解为人体的抵抗力,也就是西医说的免疫力。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等同。但因缺乏精当而通俗的说法,故医生和病家都采纳和接受这种解释。

中医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就是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形神相谐、经脉通畅。而所谓正气,就是维护机体健康状态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防病及自身的调节与修复。正气对邪气而言,其主要作用是防御外邪的侵入和对入侵之邪的清除。因此,正气充沛的人御邪或祛邪的能力就强,反之则弱。但常人对正气的误识在于:正气充沛了就可抵御一切邪气而不生病;即使病了,也容易康复,所以正气越多越好。因此早在古代就已形成了养生重补、病后喜补的风尚。古医所谓“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罪”的说法就是对此积弊的无奈针砭。

中医的正邪观奠基于《黄帝内经》。先看看它的一些著名论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对正气重要性的高度肯定。但常人不知的是,正气的抗邪能力是有前提限制的。一是正气主要是防可经鼻及皮肤等处侵入的外邪。二是当邪气过强或带有传染性时,即使正气不虚也多会致病。三是饮食而入的邪气,如膏粱醇酒或有毒之物则是正气所防不住的。四是正气自身的祛邪洁净功能也有前提限制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上。如食入害物久而量多,则难以消除。二是邪气致病的结果上。如仅致功能失调,则假以时日可以调整。但如已致实质性病变,则大多难以复正了。所以正气不是万能的。不仅如此,正气如果过度了,还会生病。对此,《内经》及后代医家早就有了不为大家熟悉的经文:如“气有余便是火”、“壮火食气”。就是说,气多了就会产生火,而过旺的火又会损伤元气。由此可见,正气并不是越多越强越好,而也是必须有度的。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更何况《内经》中还有对大小诸毒的治法训则。这才是《内经》等对正气认识的完整而正确的辨证观。再如著名的治病八法:汗、吐、和、下、温、清、补、消。其中祛邪的就占了五法。也同样说明了祛邪法的常用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有民众所不了解的是:在古代文献中常有诸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类的用“必”非必的写法。之所以用“必”,只是为了强调而并无绝对之意。另外,在传统中也常有某一命题而有两说的现象。如有了“扶正即所以祛邪”之说外,还有“祛邪即所以扶正”之谓。其目的也都只是为了强调一点而非否定其他,故后人不能印定眼目而死读死做。

我们先看看临床上的事实:谁见过感冒、类风关、高血压、糖尿病、子宫肌瘤、脂肪肝、乙肝等许多急慢性疾病主要是用补法作为常规疗法的?再看生活中的事实:女性多食含有激素样物质的补品,就会增加乳腺、子宫、卵巢等组织的发病概率。小孩因吃得太好而致营养过剩病明显早发和多发。大人吃得太好而脂肪肝、糖尿病等猛增。又比如癌症,我们都能无可争辩地看到这一事实:生癌症的大多数病人在平时都较少生病。而平时病恹恹,一直吃药不断的人却较少生癌。同样的,即使生了癌症后也是青壮年发展恶化快,而老年人则慢。这说明什么道理呢?青壮年的新陈代谢水平高,即中医所谓气盛火旺,就好比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害虫的生长。而虚弱或年迈之人则相反。可见火旺是癌症发生的土壤,而毒则是癌症的主要原因,其虚只是因实邪或化疗所致。这是已被我数十年治癌实践所证明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