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三十六条)

 玄冰生孙洁 2022-04-19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上焦篇

伏暑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卷一 三十六条】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则即病;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其有气虚甚者,虽金风亦不能击之使出,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尤为重也。子、午、丑、未之年为独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也;丑、未湿土司天,暑得湿则留也。

本条论述了伏暑的概念。长夏时分,是在夏秋之交,大暑至秋分之间,此时亦为暑邪主令之时,但与一般所说的“后夏至日为病暑”略有不同。此时感受暑邪,即时发病者,为暑病,如暑温、暑湿等。如果当时不发病,邪伏于体内,待夏暑之气已去,秋冬之时(秋分之后)方才发者,称为伏暑。秋分至霜降两个节气发病者较轻,霜降之后,即是立冬,此后所发,病情尤重。

暑邪之所以会伏而后发,是因为正气不足,既不能逐邪于外,亦不能与邪气相争,邪气因之留而不去,而为伏邪。因此,伏邪发病的基础就是正气不足。

待得夏尽秋来,“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正气愈是充足,愈能与邪气相搏,以逐邪外出,发病愈早。反之,正气愈是亏虚,愈不能起而抗邪,发病愈晚。

伏邪发病的另一个重要诱因是外邪引动。秋冬时节,感受风寒之气,引动内伏暑邪,内外之邪相合为病,发为伏暑。这是实际上是所有伏邪发病的共同特点。因此,伏暑初起,每多伴有表证如恶寒、头痛等。

伏暑在子、午、丑、未等年多发者,子、午年君火司天,暑本君火;丑、未湿土司天,暑多挟湿,故而这些年份暑湿尤易伤人,当然也就更容易发生伏暑病了。但这一推断来自运气理论推导,临床上还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温病条辨》条文: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三十五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三十四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三十三条)

  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但是它言辞古奥,学习者往往觉得比较难懂,读了之后又很难直接用于临床实践。我的新书《一起读内经》立足于临床,用比较浅显的文字解读了《内经》重点条文。有解读、有分析、有方药、有医案,还有名师作序,作者原声音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更好地学内经,用内经。现在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进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赞微店购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