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履(安道)说“温能除大热”,内伤不足可,劳者则不可

 北京润雨 2022-01-14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经》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嗟夫!此内伤之说之原乎。夫人身之阴阳,有以表里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气血言者;有以身前身后言者;有以脏腑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气言者;余如动静语默起居之类甚多,不必悉举。此所谓阴虚之阴,其所指与数者皆不同。盖劳动之过,则阳和之气,皆亢极而化为火矣,况水谷之气又少入,是故阳愈甚而阴愈衰矣。此阴虚之阴,盖指身中之阴气与水谷之味耳,或以下焦阴阳为言,或以肾水真阴为言,皆非也。夫有所劳役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少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无升而浊无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谓绝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无病时,则谓之不行不通耳。上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焦下脘两者之间,故胃气热则上炎,熏胸中而为内热也。东垣所言,正与经旨相合,固宜引此段经文于内外伤辨以为之主,乃反不引此,却谓火乘土位,此不能无疑者也。又《经》曰∶劳者温之。温者养也,东垣以为温凉之温,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又改损者益之,为损者温之。又以温能除大热为《内经》所云,而遍考《内经》,并无此语,亦不能无疑者也。然温药之补元气泻火邪者,亦惟气温而味甘者斯可矣。盖温能益气,甘能助脾而缓火,故元气复而火邪息也。夫宜用温药以为内伤不足之治则可,以为劳者温之之治则不可。苟以补之、除之、抑之、举之、散之等语,比类而观焉,则其义自着矣。(王安道,王履  )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约生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卒年不详,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尚在,昆山(今属江苏)人,祖籍魏博(今河北境内),元末明初医学家、画家诗人。学医于朱丹溪,是其门人,尽得朱氏之学。

医学主张

此外,就临床诊治思路而言,王履认为医生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根据当时的病情表现,诊断疾病,并依此来推断其病因,即所谓审症求因。而并非开始感受邪气时,即能预定其以后患什么病。因为感受邪气之后,有当时发病者,有过时发病者,还有因为正气抗邪而使邪气消散而不发病者。种种不同,不一定均患一样的病证。因此王氏重视“因病知原”,以病证推断病因,是十分正确的。

古人认为冬伤于寒,其感邪而即病者,即为伤寒;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者,即称为温病与暑病。由于认为病因是一样的,因此在王氏之前,人们多从伤寒论治,而以治伤寒之方通治伤寒与温暑之病。刘完素创六气化火之说,并称伤寒为热病。提出“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的观点。对王氏之学颇有影响。王安道根据临床的实际,指出伤寒与温暑之病应当分别,尤其对治疗方法的区别论述颇详。首先,王氏认为伤寒、温病、暑病三者不同,各自“有病因,有病名,有病形,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三者俱当,始可以言治矣。一或未明,而曰不误于人,吾未之信也。”王氏从三者之名称不同,病因各异,临床表现也不一致出发,因此治疗绝不能相同来认识。例如伤寒一病,是发于天气寒冷之际,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外现一派寒邪郁表而卫阳被遏的表现,治疗则必然应选用辛温之剂,否则不能散其寒邪。而温病、热病,则发病于天气喧热之时,怫热自内而达于外,郁于腠理,外无寒邪束表,因此治疗就宜用辛凉、苦寒之剂,否则不能解其热。

他认为,伤寒与温暑,病因虽同出一源,均为冬伤于寒而致,但是属不同类的疾病,不能混淆其治法。仲景之方为群方之祖,可借用其方,但仲景之方非为治温暑病证而设。王安道的这些看法,比起明清温病学家来,尚不十分深刻,其中,对温暑病的病因尚未超脱《内经》的理论范畴,但已从病的治法上将其分开,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此外,王履对于中风病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风有二,有外感风邪者为真中风,而因火、因气、因痰而致者,属类中风,使中风的理论渐趋完善,对明清医家在此问题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王履的医学主张,虽来源于朱丹溪,但却能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拘前人之说,能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实事求是来探讨医理,是十分可贵的治学精神,对明清以后医学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