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中医(二)作者:韦祖醒

 悦草盆 2018-02-16

10、卢氏的'四逆法'不仅只是扶阳,是既扶阳又益阴,'四逆汤'已流传1700多年,方的组成是附子、干姜  、灸甘草三味药。卢氏在这基础上对姜和灸甘草改变,或增加更多的药,就成了'四逆法'。这个'四逆法'可以解决临症五、六成的病症。卢氏强调'阳主阴从',具体的体现就是使用'四逆',这个方法不能简单地理解是回阳,它是一个阴阳兼顾的,阴阳合一的方和法,是既能扶阳,又能够益阴的一个法。

    就人体来讲,阴阳要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况,但这种阴阳平衡状态,从生理来讲,它始终是要以阳为主导地位。只有在阳为主导的这种状态下,阴阳二者才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才有一个健康的机体,我们才不生病。

   '四逆'不仅仅是在病理层面上去和合阴阳,更应理解在'气'的层面上去和合阴阳。上升了一个层面,治病实际上就是治气,气血的气。四逆救元气,元气就是父母给我们的根本之气,所以用四逆救'元气',就等于救了命。

 

11、扶阳大师卢汉'南方炎热地方还是适用辛热药,异无中毒?'

    卢崇汉:我祖父用三年时间到全国各地考察并行医,全国各地包括海外也来找我看病,卢氏三代看过病人有一、二百万人次,有130多年历史,99%都是使用辛温药,至今,没有一例因此中毒。

 

12、卢崇汉答疑:'长期使用辛温药会不会出现伤津?'

卢崇汉说'不会,首先附子本身扶阳,配合适当的药物,它就能够扶阳生阴,扶阳生津;其次,用药一定把握一个度,不是越多越好。

 

13、卢崇汉答'用附子的副作用'

    附子应用过程中可能有副作用,它或者是阶段性的,比如口干,舌燥的问题,这时刚开始用时反应,但继续使用,也许是津液满口,因为阳气起来了,能够沸腾津液了。或者在量上作一个调整,口干、舌燥也就会消失。也有出现轻量附子会'上火',大量附子(例如60g、70g)反而不'上火'的现象。


14、扶阳派的特点

    ①、扶阳最基本的学术论点就是:以阴阳为纲要来判别疾病。学习使用扶阳,首先学会分别阴症和阳症。

   ②、扶阳派的理论核心是,阳主阴从,重视阳症,擅用附子,并且专用附子,不夹阴药。

   ③、扶阳派善辩阴火。阴火,即是假火。假火就是表面上是热,实质上是寒,比如,最常见虚阳上浮引起的口疮、咽炎、牙肿、目赤、鼻炎、耳鸣、头痛等等。

   ④、认同阴盛阳衰的病势观。正是扶阳大师卢崇汉教授说:'举目望去,现在有几个是阳实的啊?....我用方可以说99%的都是纯辛温药组成的'。李可大师说:'阳虚的人十有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认同'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⑤、火神派所用经方有鲜明和个性

    火神派根源于伤寒派,所以用药具有明显的经方法度,用方大多都是经方,药味少,剂量重,每方用药多在三五味、七八味之间,加减不过一二、二三味,精纯不染,决不乱堆彻药物,法度甚严。

 

15、扶阳鼻祖郑钦安辩阴阳之解

    舌一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神其人安静,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害;色面色唇口淡白;口气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便二便自利称为阴症,阳虚证据。

    阴虚辩证则和之相反,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现在很多中医跟着西医走,跟着指标走,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常见病如肝炎、肾炎、前列腺炎、糖尿病、高血压、咽炎、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发热、各种出血症等,都跟着西医按照温热、阴虚、火热等来认证,施以清热解毒寒凉药,结果离题太远。

 

16、扶阳鼻祖郑钦安论'附子'的用药反应

    郑钦安告诉我们,附子用药出现的反应,应分别哪些是药效反应和排病反应,'阳药运行,阴邪化去'是附子的正常反应,见到这个反应不要惊讶,不要犹豫,尽管继续使用。

    郑说:'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逐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行而外解也,半日即愈.'此外,郑氏还总结了其他一些服用热药之反应,如发热身痛,小便痛甚,口中异常气味等,似乎是热象。要知道,未服阳药之前机体无力抗邪,所以没有反应。服用热药后,阳气振奋,兴起抗邪,正邪交争,尖锐对立,故有看似异常,实则正常的剧烈反应,切不可为这些反应迷惑而中断治疗,或改用清凉药。

   吴佩衡先生说:胃痛吃附子,越吃越痛,越痛越吃,最后终于吃好了。

 

17、扶阳大师卢崇汉'引龙潜海法'应用四则

    ①、治疗口腔溃疡:女性,38岁,口腔溃疡16年,常年反复发作,发作时,口腔有烧灼感,到处就医,效果不好,最严重时,舌头上很多溃疡,喝水都痛,说话也痛,用'引龙潜海法'方治疗三个月就好了,三年来未有反复。笔者也用这个方治疗溃病几年的案例,几附药就好,特灵。

    ②、46岁男性,患白塞氏综合症12年,长期吃激素,吃过西药中药,效果不好,就诊时口腔、舌头、眼脸、生殖器等溃疡、溃烂。用此方一周就好了,随访10年没有复发。

    ③、42岁女性,患抑郁症,表现失眠、心悸、一阵阵发热、出汗、气短、没精神、纳呆,想自杀,已患病5年,她的病就是命门火外露和命门火不足。用此方,2周见效,治了五个月,吃了100多付药,所有的症状才消除。

    ④、26岁女性,患红斑狼疮病6年,导致肾脏受损,有蛋白尿,高血压,脸上有红斑,手心很烫,用此方法治疗10个月,所有指标恢复正常,并结婚生子。

 

18、父母肾精充足,后代健康聪明

这几天很多人微信咨询关于封山育林,准备制造下代的问题,现用扶阳观点阐述本人的看法。

人的肾精或者说元气,是父母给我们的,是承传的,肾精的不足,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肾元阳气的不足,就不能消除、气化我们体内的寒气,就易产生疾病。因此,如下情况不宜授精怀孕。

①男方早泄、阳痿症状:早泄、阳痿就是肾元阳不足的表现,这时候授精怀孕,后代会有先天肾虚的可能;

②男、女手脚冰冷,或怕冷症状也不宜授精怀孕,这种症状也是肾阳气不足的表现;

③男女方过度劳累,过度劳动或运动出汗,以及精神紧张压抑等都不宜受孕。

以上①②可以通过中药扶阳调理解决。

 

19、中医扶阳派,药效实在快

    1700多年前,张仲景的«伤寒论»就奠定了中医扶阳派的基础。张仲景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体被寒邪入侵,只要体内有足够的阳气,就像足够的太阳光就会吧这个阴霾寒气化掉。

但在700多年前,有一个温补派的大医叫朱丹溪,提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应以滋阴为主。这个理论一直沿用至今。

300多年前,又有一个温病派大医叫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要平衡,否则就生病。这个派系也被今天的中医采用。

180多年前,郑钦安举起扶持阳大旗,提出人体'阴常有余,阳常不足','阳主阴从',万物生长包括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治病先以阳立法。认为万病由寒和水引起,阳气不足,阴邪弥漫,寒和水就凝成块,堵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人就生病。扶阳固阳,阳气充足,阴寒消散,气血运行正常,人身体就健康。

本人根据卢崇汉老师的理论和实践,对大小病症采用扶阳中药,使用辛温药物治疗,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和西药见效相媲美。

 

20、人非元气安能久

清代道人《道德经讲义》作者黄元吉:'学人有此真阳之火,任他外而肢体,内而脏腑,多年顽残宿疾,真火一逼,自然化为汗液从遍身玉窍而出。如有不能化者,只是他火力尚微,未得真阳之气。盖阳者刚也,健也,其性原来至动,身中疾病多阳弱阴强,积成沉疴痼疾。一得其火之候,犹之冬雪坚凝牢不可破,到春日载阳,其气温和,任他久凝而坚之冰雪,无有不见阳而消者。人身之疾无非因其凝结而成,有如此阳气亦焉有不化者哉?'

    林则徐自拟《人生格言十条》,其中第九条'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弘一法师撰联:'事事培元气,其人必寿;念念存本心,其后必昌。'


21、中医大师关东火神张存悌从滋阳派到扶阳派

1947年出生的张存悌,于1977年考上辽宁省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工作。1998年晋升中医主任医师。从医至2003年时才开始接触扶阳鼻祖郑钦安文章。在此之前,主要受学院式教育的影响,喜清畏温,凡病多从热论,尤其是咳嗽、感冒、'上火'之类的病症,自己有病服药亦多偏凉。再有就是中医西化,对号入座,糖尿病认定是气阴两虚,肿瘤则用清热解毒法,高血压就用镇肝熄风等,跟着西医的诊断和化验的指标走,治不好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关键是常见病按教材的分型辩证方法论治,自觉也算严丝合缝,治疗就是无效,心中不解。直到2003年2月17日《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火神郑钦安',火神派注重阳气,擅用附子的理念令他心动。于是在56岁时毅然变法,以火神心法应世,疗效大幅提高,患者口碑相传,局面很快打开,许多疑难杂症都能应收而愈。学了火神之后,才觉得真正会看病了,此前困惑的问题大都得以解决。

火神派只重一个'阳'字,以阳治病特别管用,疗效差不多'百发百中'。张存悌常对患者说'服药一周,慢性病二周,必须见效,否则另请高明',还常说'中医没有治不了的病。'只要对病阴阳分得清,病一定会治好。

张存悌不仅治病治得好,更是一个严学的读书人,编写和出版的医书十几部,在火神派中算是名列前茅。


22、中医当前的现状

很多患者不愿去中医看病,就是看了中医也不管用,病治得不好,'药难喝,病难好'是国人的共识。这问题我认为是表像,根本的原因是现代中医没有传承好二千年中医的传统,主要表现如下:

1、中医内部寒温之争,直至争到今天。寒凉派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700多年前滋阴派朱丹溪倡导'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加上温病学派的影响,强调火热病症的多发性、普遍性,甚至宣扬'万病皆火'论,至今仍有很大的市场;而300多年前张景岳主张'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疾病发生的大趋势是阴盛阳衰,即为阴虚为主症。后来180多年前郑钦安撑起扶阳派旗帜,主张'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及'阳主阴从'论,治病重在扶阳。

2、'中医西化',表现在跟着西医的诊断走,将西医认定的很多病理解为阴虚阳亢、湿热、热毒,施以清利、寒凉、滋阴之法。

3、扶阳派是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凡病因寒邪入侵而起,因此,运用这理论治病立竿见影,对现在西医治不好的病,用辛温药立马见效。

 

23、服扶阳辛温药反应后续

服扶阳辛温药有很大的反应是正常的,在未服阳药之前,机体阴盛阳虚,正气无力抗邪,故无激烈反应。服用阳药之后,阳气振奋,兴起抗邪,正邪之争,矛盾尖锐对立,故有反应。

除前文所述反应外,还有服用二、三剂阳药后,有出现口苦,口酸,口淡,口辛,口甘等味,再服二、三剂,此现象消也。这是真阳失职,运转失常,今得辛甘化阳品,运转复行,积滞祛除,故口中一切气味出矣。

辛温药物要服到什么程度为准呢?郑钦安说:'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要服到'周身有觉,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以一剂滋阴收工,后体健身轻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