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是一种仪式感

 追梦比太阳红 2018-02-1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逢春过年,总是念念不忘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寥寥四句,写出了老百姓过年时喜庆热闹的味道,只是这首诗放在现在,其本身的味道早已是大打折扣。因为年味淡了。
  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来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
  记得小时候,一过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忙碌了,一直忙到大年三十。虽然日子不富裕,可过年很重视,穿新衣,吃好饭,闹社火,小孩子更是天天盼过年。鞭炮声声,笑语连连,其乐融融。这是年的味道,让人除夕晚上都幸福得睡不着的味道……
  又过年了,可是一点也感受不到浓浓的年味儿,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仪式感和期待感。

——年夜饭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
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
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年夜饭是什么?
有人比喻说,是一家人忙活了一年,各奔东西一年,终于齐聚一堂的团圆仪式。
在这张圆桌上,你大可放下在外的身份和地位,你或是为人子女,或是为人父母,但在这张桌子上,可以看到最本色的自己,厌倦了山珍海味、虚情假意的你,大可在这样一个饭局上真情地敬父亲一杯酒,给小孩夹一碗菜。
  这张桌子上的人,只关心你的健康和心情,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体验到什么是人情的温暖与感恩。

不知不觉,人们把年夜饭定在了大酒店,也开始讲究排场,已经没有了家的味道。

——扫房子
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王爷之后,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辞旧迎新。这场大扫除是全家老少齐上阵的。男人们戴上了帽子,女人们则围上了头巾,戴上了套袖,包扎得严严实实,把笤帚绑到木头杆子上,房子的边边角角都能扫得到。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开始把房子里的箱子、柜子、桌子等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对房屋灰尘进行打扫,等彻底清扫干净了,再向地上均匀地洒上水,然后把家具搬回来,或者把几件家具再变换变换位置,顿觉焕然一新,干干净净过大年。
如今,人们直接请家政公司,花钱雇人打扫卫生。尽管省心省力,但没有了参与感,少了在劳动中期待新年的快乐。

——写春联
记得腊月二十九就可以贴春联了。
俺村里有一个李先生,毛笔字写的好,更是热心人。年前那几天,他家几乎都被包围了。村民们买来红纸来找他,请他撰写春联,谁家什么情况,想要什么福,信手拈来就是一对儿对仗工整的春联,也不收钱,还要搭赔墨汁,给他递根烟,挥毫洒墨,包你满意呐!
现在我们不懂写,春联也大多变成了印刷体,很多人都买现成的,但少了那一股子年味儿!

——压岁钱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祝福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
不过,“压岁钱”的感情意识、感恩意识和祝福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很多人将压岁钱的多少当做一种相互攀比的工具。这不是对孩子的关怀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质诱导和铜臭熏染。随着红包越来越厚,压岁钱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压岁钱完全变了味儿!

  以前过年很是期待,现在过年却只有负担与乏味。年味儿淡薄,“旧”年俗之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究其原因: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于是,种种传统年俗被一样样地从春节中“撤出”,以至春节竟被调侃为“大周末”。
  其实,年味就是一种仪式感,是年文化的内涵。
  文化学者冯骥才说: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