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06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2-18

六.同理心的成熟:阿奢世王情结


《阿奢世王》原型在各个区域和时期被丰富的过程,这些丰富包含了不同社会对此投射的人性理解。在众多《阿奢世王》文本中,有必要再提及一个有价值文本。这是一种相当具有戏剧特点的文本,在瓶沙王被篡位前的故事基本类似其它文本故事,但在最后有所不同。当瓶沙王将要在监狱里饿死时,阿阇世王自己的儿子正好出生,当他抱起自己的儿子时突然感受到父亲瓶沙王曾经对自己的父爱,于是立即命令释放父亲,但父亲这时正好在监狱里死去。阿奢世王于是产生了悲痛和罪恶感,进而到佛陀处忏悔前非。


笔者认为这一文本虽然戏剧化,但却真正深刻地反映 家庭情感成熟方式的原型——同理心的成熟。它将父母—孩子的上下关系转变为父母—孩子水平关系,展现出一种人类同理心的成熟,代际的禁忌由这一同理的领悟而获得家族传递。阿奢世王产生了悲痛和罪恶感,来自于他能够真正同理于父亲瓶沙王的对于自己的父爱,这导致他罪恶感的产生,同时又悲痛于将要丧失。这是在对自身父母的丧失中重新体验到的新生之情,即一种同理心到达了可以成为父母的成熟的心理阶段,一个有罪恶感但不过度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类似心理过程在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即“为父母者方感知父母之心”。


同理心的水平不但需要在孩子心理单方面的生起,同时更重要的是互动关系中,在每个人内心成熟起来。父亲——孩子的关系,母亲——孩子的关系,丈夫——妻子的关系,三种关系的互动同理模型中都是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同理心的意义作为这一《阿奢世王》文本的核心叙事。



丈夫——妻子的关系互动,正如阿奢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年老色衰,深怕被丈夫頻婆舍羅王拋棄,很想生一個王子。这其中存在丈夫对于妻子的不同理神入所导致的妻子的恐惧。而这一恐惧的压抑被投射到阿奢世王的前世——仙人身上,这又构成了母亲——孩子的互动的不神入(同理),因为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母亲的自恋,而非对于孩子的爱。而这一自恋终于会有后果,那就是怨恨。正如古印度摩偈陀语“阿奢世”所显示的意义:“未生怨”。 而彼此对于对方的同理心导致关系的修复,虽然在故事中,这修复来得有些晚,但毕竟构成了一个重生的图景。


关系的修复伴随着领悟自己之前对于客体对象所投射的“恶”——许多是来自自己的“恶”,而终于认识到被投射“恶”的客体对象其实是爱自己的,修复就到来,父母的自我牺牲带来内疚和罪恶感的领悟。阿奢世王终于能够领悟瓶沙王的父爱,宽恕了父母,但实际上是宽恕了他自己为怨恨而战斗的心,虽然这一同理有其内疚和罪恶感的代价,但显然那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禁忌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元素。这一视角在本质上符合科胡特同理的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理论,也同时呼应克莱因的观点,“婴儿愈来愈感受到爱之客体在自我之外。


那个好乳房与那个坏乳房可能同属一个乳房……这一阶段的感受就开始十分复杂和矛盾了,并感受抑郁焦虑。因为婴儿先前对乳房的毁灭性攻击的记忆,和对于好乳房的爱恋感受间产生了冲突,这使婴儿终于感受到罪恶、内疚、绝望等,而意欲要对先前所攻击的乳房客体做出修补。”所以在克莱因的观点里,我们也可以看见同理作为心理渐趋成熟因子的潜在方式。


同时,这一文化原型的讨论,不管是来自肯定方和反对方的意见,还可以由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学家继续去展开,而并非只是停留在当前的引言上不再加深入。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