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TG是否与ASCVD的发生与发展有关临床上争论了多年。虽然至今的证据提示其作用尚不如LDL-C那么重要。 但新近的基因突变研究GWAS分析,孟德尔及人群荟萃观察似乎更支持血TG水平与ASCVD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笔者推测未来有关TG的临床研究与药物研发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2016血脂指南指出,临床上现有主要降低TG的药物包括贝特类、烟酸类和高纯度鱼油制剂。贝特类药物具有以下特点: (1)是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α(PPAR-α)的激活剂,能够上调脂蛋白脂肪酶的基因表达,同时下调脂蛋白脂肪酶抑制剂Apo C3的基因表达; (2)在降低TG的同时,还能通过增加Apo A1和Apo A2的产生从而提高HDL-C大约10%; (3)LDL-C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取决于贝特药物的种类和血脂异常的类型; (4)临床试验结果荟萃分析提示贝特类药物能使高TG伴低HDL-C人群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10%左右; (5)贝特类药物的主要安全性考虑是肌病的发生,单独应用贝特类肌病发生率是单独应用他汀类的5倍; (6)贝特类导致LDL-C和HDL-C下降之间的关系,以及心血管风险的下降程度,存在着异质性; (7)贝特类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临床上联合模式包括他汀与降TG为主的贝特或n-3脂肪酸,他汀与增加胆固醇清除的PCSK9抑制剂(国内尚未上市)等。 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专家共识建议他汀+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组成3种不同机制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那么,哪些患者需要对其TG水平进行干预?笔者理解,上述篇章已有介绍。 值得指出的是,除了对胆固醇进行积极干预外,其他血脂异常是否也需要进行处理,尚缺乏相关临床试验证据。为防控ASCVD风险,虽然降低LDL-C水平仍为主要目标,但应特别强调非-HDL-C需达到基本目标值。 经他汀治疗后,非-HDL-C仍不能到达标者,可采用他汀联合贝特类或高纯度鱼油制剂。早期临床试验结果荟萃分析发现,烟酸无论是单用还是和其他调脂药物合用均可改善心血管预后,而在他汀广泛应用的临床背景下完成的烟酸临床研究,则提示无心血管保护作用。 因此,欧美多国已将烟酸类药物退出调脂药物市场,中国人群的研究值得期待。 综上所述,中国人群血脂异常调脂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 (1)管理的首要靶点是LDL-C,目标值1.8 mmol/L; (2)管理模式上以生活习惯改变或治疗为基础,仍不理想时启动调脂药物治疗; (3)他汀类药物安全有效,尤其是减少MACE证据充分,选择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坚持长期服用较所谓'强化(大剂量)治疗'更为重要; (4)推荐中等强度的他汀为中国血脂异常人群的常规选择,同时还要考虑价效比; (5)高危人群力求达标,必要时采用调脂药物联合策略,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发挥精准医疗(个体化)的优势。 参考文献【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