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非殖民简史

 廿氏春秋 2018-02-18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1)


  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和统治


  1795年拿破仑战争爆发,法国占领了参加反法联盟的荷兰,并宣布成立巴达维亚共和?使其成为法国的附属国。英国因担心法国会从此控制荷属开普殖民地,并威胁到它通往印度殖民地的海上航线,便在流亡英国的原荷兰政府同意下,于1795年6月11日由英国海军上将埃尔芬斯通指挥英国舰队占领了开普半岛另一端的福尔斯湾。强大的英国人竭力排挤布尔人,逐渐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南非开普殖民地”的统治,并于1797年从荷兰人手中最终夺走了南非开普殖民地。


  1802年,拿破仑在马仑哥战役中获胜,奥地利被迫同法国签订和约,反法联盟瓦解。在此情况下,英国也不得不与法国签署了《亚眠和约》。该和约共有22项条款,其涉及的内容是:英国不得干涉荷兰等国内政,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土地,撤出英国在海外占领的殖民地。为此,英国人不得不将南非开普殖民地重新归还给了荷兰巴达维亚共和国,埃尔芬斯通指挥的英国舰队也不得不撤回英国。


  不久,英法战事再起。英国人在与法国人的交战中意识到南非开普殖民地在地理、军事和商业方面的重要性,于是精心策划了再次夺回南非开普敦殖民地的行动。1806年1月10日,一支英国舰队直抵南非开普敦,尽管荷兰总督杨森斯率部下顽强抵抗,但在英军的强烈炮火下终于不得不宣布投降,从此英国再度占领了南非开普殖民地。拿破仑战崙结束后,英国考虑到南非开普殖民地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工业革命的需要,决定不再将南非开普殖民地交还荷兰,而是以赔款的方式一劳永逸地买下对南非开普殖民地的控制权。


  1814年,英国政府在维也纳和会上与荷兰政府签订了条约,在支付荷兰政府600万英镑的赔偿后,将南非开普殖民地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从此英国人成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历史中的新统治者,并掀起了英国人与布尔人、布尔人与南非黑人、英国人与南非黑人之间长达100多年的纷争。


  战争结束后,当时英国有30多万复员士兵和水手涌入国内劳动力市场,造?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英国决定向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这些英国海外殖民地进行移民。1819年,英国政府投资5万英镑,制定了让大约1000个英国家庭移居开普殖民地的计划。这是英国政府首次也是最后一次鼓励英国人定居开普殖民地。英国公众对这一计划反应强烈,许多来自中下阶层的人踊跃报名。经英国殖民地事务部的挑选,1819—1820年共有21艘船载着约5000名满怀对新生活向往的移民奔向非洲最南端的开普殖民地。英国和其他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很快在数量上超过了已经移民100多年的南非荷兰人。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2)


  二、布尔人大迁徙始末


  到19世纪初,英属开普殖民地的领土已经涵盖今天西开普、东开普和自由省的部分地区:东?距现在的伊丽莎白港(PortElizabeth)100多英里,东北距现在的布隆方丹(Bloemfontein)120英里,西北距奥兰治河(亦称桔河,TheOrangeRiver)75英里。在这片土地上共划分了四个区域:开普敦、斯泰伦布什(Stellenbosch)、斯瓦伦丹(Swellendam)和格拉夫—雷聂特(GraaffReinet)。当时开普殖民地的总人口已达到75万人,其中白人25万多人,奴隶29万多人,还有2万科伊人。


  在英国开普殖民地当局执政的20多年里,适逢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其意在将英国所有海外的殖民地变成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生产地。所以,英国开普殖民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比荷兰统治者更为开明的改革政策,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布尔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例如,英国殖民当局于1825年在开普地区实行以英镑取代荷兰盾的币制改革政策,使不少布尔人手中的荷兰盾损失不菲。英当局规定英语为官方用语和学校教学用语。另外还实行土地改革和废除奴隶制;用严格的殖民地官吏任用制度取代了布尔人传统的自治议会,使他们没有再参政议政的权力;宣布开普殖民地的土地为英国“皇家土地”,而且在此之前,布尔人农场主一直以跑马圈地的方式无偿占有土地,现在却要按土地的好坏程度进行公开拍卖。


  对布尔人而言,要废除已实行了近200年的奴隶制实在是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因为他们人少,开垦种植不得不依赖黑人和有色人奴隶。另外,在布尔人与科萨人的冲突中,殖民当局也不再保护他们的利益,使他们蒙受了不少损失,可还得照章纳税。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布尔人开始感到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开普殖民地处处受到歧视和限制。他们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这块曾经生活了几代人的土地,到南非内陆去拓展、重建家园。他们认为这次移民行动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他们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再创造,也是他们民族的一次复兴。然而,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南非的黑人部落而言,布尔人的“大迁徙”(TheGreatTrek)使他们从此丧失了自由和土地。“大迁徙”彻底改变了南非的历史,将南非的历史从沿海向内陆延伸。


  1835—1840年,南非大地上出现了这样一幅历史画面:在通往东部和北部方向的道路上,先后出现了约12万—15万名由布尔人农场主和家人以及奴隶和仆人组成的长长队伍(其中布尔人约6000人,还有超过同等数量的奴隶和仆人)。这些布尔人怀着对英国统者的极大不满,摒弃了位于今东开普省赫克斯河谷和布立德河谷一带已经?活了几代人的牧场和家园,怀揣着作为精神食粮的《圣经》(布尔人对宗教虔诚而狂热,他们都信奉荷兰新教,对其他宗教采取抵制甚至是仇视的态度),拿着步枪,驾着满载全部家当的牛车,赶着牲口走在前途未卜的崎岖山路上。这次“大迁徙”从1835年底开始到1840年结束,但整个过程却持续了17年,直到1852年英布签署了“沙河协定”,成立布尔人共和国以后才最终结束。迁走的布尔人相当于开普殖民地白人总数的10%。


  当时的迁徙者(Trekkers)前后组成了6支队伍向内陆进发。这6支队伍的首领是:路易斯·特里查特(LouisTregardt)、汉斯·冯·?斯伯格(HansVanRensburg)、安德里斯·亨德里克·波特基特(AndriesHendrikPotgieter)、格特·马利兹(GertMaritz)、皮特·雷蒂夫(PietRetief)和彼特·乌易斯(Uys)。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3)


  1835年底,路易斯·特里查特带领一支约30人的队伍离开了开普殖民地,在跋涉到奥兰治河(OrangeRiver)时遇到了汉斯·冯·伦斯伯格带领的另一支队伍。但由于两支队伍不合,很快便分道扬镳了。特里查特带领的一队去了德兰士瓦内陆高原的索特潘斯堡山(今比勒陀利亚以北地区),他们在那里停留了一年,不仅通过与葡萄牙人交换象牙和皮革制品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还在那里建了一所学校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他们原本打算就此长期定居下来,可突如其来的一场痢疾传染病打消了他们的想法。他们不得不继续向东一直走到莫桑比克的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然而,包括特里查特夫妇在内的许多人最终还是无法逃脱高烧导致的死亡,整个队伍中只有十几名布尔人幸免于难,他们最终乘船回到了纳塔尔。而由伦斯伯格率领的另一支队伍在向葡萄牙的东非殖民地(今莫桑比克)进发后,从此杳无音信。据传他们全部在1838年死于疾病,也有传说他们全部死于与当地黑人的冲突。


  继路易斯·特里查特之后,由安德里斯·亨德里克·波特基特率领的一支规模更大的队伍也在1835年底离开了开普殖民地。他们沿特里查特走的路线于次年渡过瓦尔河(VaalRiver),来到南非中部的塔巴恩丘地区,并受到巴若龙和巴特翁两个黑人部落的欢迎,原因是这两个部落都受到当地另一个黑人部落马塔贝莱人的侵犯。马塔贝莱人是?人祖鲁人的支系,是当地一个强大的部落,当时部族的首领是姆兹利卡兹(Mzilikazi)。巴若龙和巴特翁部落都希望新来的白人能帮助他们打败马塔贝莱人。巴特翁的酋长还答应将一块土地卖给迫切得到一块落脚之地的布尔人。马塔贝莱人的首领姆兹利卡兹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一方面担心这些白人会抢走他们的土地,另一方面也害怕这些白人会对他们的生存带来危险。于是,1836年10月16日在布尔人和马塔贝莱人之间爆发了“威格考普之战”(BattleofVegkop)。整个战斗不到半小时便结束了。6000名马塔贝莱人死了430人,布尔人也损失惨重,不仅有人员?亡,而且100匹马、400头牛和5600只羊也全部被抢走。后来巴若龙部落为他们提供了牛车和食物,才使得布尔人渡过了难关。1837年初,波特基特与由格特·马利兹带领的另一支队伍会合,并于当年11月向马塔贝莱人发动了持续9天的激烈战斗,终于打垮了马塔贝莱人,在后来的奥兰治自由邦(OrangeFreeState)北部定居下来,建立了温堡城(Winberg)。而马塔贝莱人的残余队伍则翻越索特潘斯堡山穿过林波波河进入马绍纳兰(今津巴布韦),从此在那里定居了下来,成为如今的恩德贝莱人。马塔贝莱人的逃走为布尔人向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进发并最终分别建立两个布尔人共和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祖鲁族是班图人恩古尼族(Nguni)的一支。祖鲁人身躯壮硕、脸部宽圆、肤色较暗。部落盛行一夫多妻制,只要有足够的牛作聘礼就可以娶不止一个妻子(南非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制)。因此在祖鲁人家中每个人都有多个兄弟姐妹和母亲。现总统祖马就来自这个民族。


  祖鲁族的创始人名叫恩克辛库鲁(Nkosinkulu),他于16世纪在南非纳塔尔地区创立了祖鲁部落,以后人们将他的名字作为祖鲁族的名号。祖鲁有“天空”之意,是一个带有宗教意义的尊号,祖鲁王族的传统领袖被人们尊为“伟大的天空”(iZulu)。


  1837年3月,一支人数众多的布尔人在皮特·雷蒂夫带领下也来到了塔巴恩丘附近的温堡城附近。雷蒂夫原是开普殖民地一个地区的军事司令,后来成为边境地区的农场主发言人。各路布尔人会合后,决定于1837年6月6日建立一个“新荷兰”。经过选举,雷蒂夫当选为“总督”,波特基特当选为总司令,马利兹成为司法部门主管、政策委员会主席和最高行政主席。6月11日,雷蒂夫在斯密特牧师的主持下宣誓就任“总督”。10月14日,雷蒂夫为了率布尔移民在纳塔尔地区定居,亲自前往祖鲁王国(Zululand)与祖鲁王丁干(Dingane)展开谈判。


  18?纪末,祖鲁部落原本是一个小部落。由于黑人部落之间的矛盾,它被一个叫姆蒂特瓦(Mtetwa)的部落吞并。这个部落的老酋长叫约伯(Jobe),他的几个儿子曾密谋推翻他,但最后未能成功,其中一个儿子被处死,另一个名叫格登瓦纳(Godongwana)  儿子逃走后改名为丁吉斯瓦约(Dingiswayo)。1809年老酋长约伯死后,丁吉斯瓦约回到部落杀了已经继承了王位的兄弟而成为酋长。丁吉斯瓦约是个精明强干的人,早年在外流亡的生活使他见多识广并受过一些教育。他率领麾下的勇士们四处征战,不久便征服了周围众多的小部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部落。这时在?的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名叫沙卡的年轻人,这个人骁勇善战,不久便成为丁吉斯瓦约非常器重的人。


  生于1787年的沙卡是一个部落酋长桑赞嘎纳(Senzangakhona)和一个名叫纳迪(Nandi)的年轻女子的非婚生子。在丁吉斯瓦约的支持下,沙卡在1816年其父亲死后继承了部落酋长职位。沙卡凭借卓越的军事才干,将丁吉斯瓦约的军队发展成一支4万人的军队,并将他们打造成南部非洲最强大的黑人武装。这支军队四处征战,先后兼并了300多个分散的弱小部落,建立了庞大的部落联盟,并在1820年控制了纳塔尔北部广大地区。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4)


  在雷蒂夫与祖鲁王丁干的谈判中,丁干要求雷蒂夫将其被另一个黑人部落偷走的牛夺回来还给祖鲁人,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把?格拉河(Tugela)和乌姆兹夫布河(Umzimvubu)之间的土地让给布尔人居住。对于这个协商结果,布尔人内部产生了分歧。以总司令波特基特为首的一些人拒绝到纳塔尔地区去定居,认为那里离英国人太近。最后,这批人在波特基特的带领下离开大家北上去了德兰士瓦;其余的人在雷蒂夫的带领下,于1838年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了纳塔尔地区的布须曼河和布鲁克兰斯一带。他们按照事先与祖鲁王丁干的约定,将被盗走的牛全部要了回来,并于1838年2月4日由雷蒂夫亲自带领70人(包括他的儿子)前往祖鲁王所在地。祖鲁王丁干表面上很爽快地与他们一行正式签订了协议,同意将位于图格拉河和乌姆兹夫布河之间的土地划给布尔人。然而就在2月6日当他们把签好协议放在随身携带的皮包里想回家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正在等待他们的亲人时,丁干却突然提出想要再聚一聚。满怀喜悦的雷蒂夫一行毫无防备,欣然前往祖鲁王居住地。祖鲁王丁干趁机命令武士们将他们全部绑到一个小山上用石头和棍棒打死,雷蒂夫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儿子和同伴被杀死后才被最后处死。丁干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是因为他在与雷蒂夫签署条约后感到后悔,他害怕自己的王国受到威胁,毕竟这些白人打败了马塔贝莱人,而且他们没用武力就要回了自己被相邻部落偷走的牲畜。丁干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彻底消灭这些布尔人。2月17日午夜,约一万名祖鲁大军偷袭了布尔人的临时营地。毫无戒备的布尔人有大约500人被害,许多牛马羊群也被抢走。


  雷蒂夫事件在整个大迁徙中是一件震撼布尔人的重大事件,它是布尔人在单次事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为了报复祖鲁人,布尔人由闻讯赶来援助的波特基特和彼特·乌易斯率领,兵分两路向祖鲁王居住地前进。4月18日,由彼特·乌易斯带领的队伍在牛水河对岸遭到祖鲁人的埋伏,大约有1000名祖鲁武士阵亡,而13名布尔人也战死彊场,其中包括彼特·乌易斯和前来援救?的儿子。1838年的冬天非常寒冷,疾病开始蔓延。布尔人躲在加固了的临时营地里惶惶不可终日。这时,以前大家之间的积怨开始爆发,由于在牛水河一战中波特基特没有让他的士兵进入山谷而被人们斥责为胆小鬼,于是他愤然带队伍回到了德兰士瓦。


  1835年,沙卡在今夸祖鲁纳塔尔省境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祖鲁王国(Zululand),其统治下的臣民一度达到50余万人。为了打造一支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所向披靡的王国军队,沙卡规定:部落中的祖鲁男孩长到12岁就要被送到训练营去接受军事训练,16岁成为新兵,18岁成为正式武士,35岁前不准结婚。沙?的愿望是征服更多的部落,他的雄心是要将祖鲁王国扩展至北起林波波省、南到科萨人居住地(现今东开普省)、西到索托人居住地(今莱索托一带)。1828年,沙卡在其婶婶姆卡芭尼(Mnkabayi)发起的祖鲁上层权力斗争中,被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丁干等人暗算身亡,从此丁干继任了祖鲁王。据说沙卡在被长矛刺中身体时发出一个预言,他说:“我父亲的儿子们,在我死后你们将不会统治这块土地,因为它将被从海上来的白人所统治。”沙卡的这番话不幸在以后祖鲁人与布尔人的“血河之战”和祖鲁人与英国人的“祖鲁战争”中被印证。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5)


  9月23日,马利兹的病故使布尔人失去了几乎所有领导人。这时,安德烈斯·比勒陀利乌斯(AndriesPretorius,也称老比勒?利乌斯)临危受命承担起拯救布尔人命运的重任。比勒陀利乌斯原是东开普省地区一位受人尊敬的农民,他因在东部边界参与了同科萨族的战斗而闻名。他于11月22日接受邀请加入到布尔人的队伍里,并于11月25日成为布尔人的最高军事统帅。上任后的比勒陀利乌斯立即着手重建队伍。布尔人此时的装备只有64辆牛车、500匹马和900头牛,还有一支包括混血仆人在内的530人队伍。1838年12月3日,他率领队伍前去援助被祖鲁人围困的布尔人营地。


  此时祖鲁人召集了3万祖鲁武士,准备与布尔人决一死战。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布尔人从12月12日开始每天晚上?祷,祈求上帝帮助他们打赢这场战斗,他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并视之为感恩日,并建立一座教堂。


  1838年12月15日,在得知祖鲁大军要来袭击的消息后,老比勒陀利乌斯决定使用圆形的牛车阵战术(Laagers)。因为雷蒂夫事件后,布尔人发现祖鲁人人多势众,手持矛盾和标枪,善于近搏,布尔人若想以少胜多就必须发挥手持长枪的作用。因此他命令众人利用靠近恩考姆河(NconmeRiver,后称为血河BloodRiver)的有利地形,把营地里的64辆牛车首尾相连,将车轮用牛皮绳固定,围成一个圆形的堡垒,牛车之间的缝隙用荆棘填满形成牛车阵,还在堡垒周围?起灯笼以防祖鲁人夜间偷袭。


  往年12月这个季节都没有雾,可在12月15日黄昏时一场大雾骤降,将牛车阵笼罩起来。此时祖鲁人内部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在夜间发起进攻,但是多数人对大雾产生了迷信,认为这是布尔人先人的幽魂在保护他们,于是他们决定将战斗推迟到次日。


  第二天清晨,12万-15万名祖鲁大军开始向布尔人的牛车阵发起猛烈的进攻。但一次次冲锋都被老比勒陀利乌斯率领的530人打退。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战,布尔人的骑兵冲向祖鲁大军,经过3次冲锋之后祖鲁人退却了。这次“血河之战”以布尔人3人受伤,祖鲁人死?3000人而宣告结束。战斗结束后,安德烈斯·比勒陀利乌率部队乘胜追击,终于在祖鲁人的驻地找到了雷蒂夫一行人的尸体,并在他的皮包里发现了那张已经签了字的协议。


  此后,比勒陀利乌斯率众人在纳塔尔地区定居下来,并建立了彼德马兹堡(Pietermaritzburg,现为夸祖鲁—纳塔尔省省会和著名的纳塔尔大学所在地),以纪念雷蒂夫和马利兹二人。1838年,布尔人还在今自由省的温堡(Winburg)、西北省的波特切夫斯罗姆(Potchefstroom)相继建立了城镇。


  “血河之战”彻底改变了布尔人的命运。1840年,布尔人在纳塔尔建立了“纳塔利亚共和国”(TheRepublicofNatalia),首都就设在彼德马兹堡。然而,布尔人与英国人之间一直冲突不断,英国人并不承认布尔人的独立。由于担心布尔人的“纳塔利亚共和国”会危及到英国开普殖民地的安危,1842年英国人以布尔人同受英国保护的土著酋长交战为由,在纳塔尔港(PortNatal,即后来的德班)登陆并包围了彼德马兹堡。由于布尔人不敌英国人,英国人终于在1843年7月15日正式吞并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并宣布其为英国殖民地。至此,英国人在南非建立了两个殖民地,一个是开普殖民地,另一个就是纳塔尔殖民地。


  而布尔人不得不再度北?。他们分为两路:一路翻过龙山进入内陆,最后在奥兰治河以北和以西的地方定居下来;另一支越过瓦尔河(VaalRiver),到达瓦尔河以南的德兰士瓦地区(Transvaal)定居。德兰士瓦意为“越过瓦尔河”。1849年,布尔人将几个小殖民区合并后建立了南部非洲共和国(SouthAfricanRepublic),也叫德兰士瓦共和国(ZARZuidAfikaanscheRepubliek〈首府在今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6)


  血河之战以后,祖鲁人内部也开始产生矛盾和分歧。多数人拥戴丁干同父异母的兄弟姆潘德(Mpande)。在布尔人的支持下?姆潘德最后用武力战胜了丁干的势力成为祖鲁国王。而被打败的丁干只好带着他的几房太太向斯威士兰地区逃去,最终死于斯威士兰人之手。


  姆潘德在位的32年间,祖鲁人被布尔人限制在图格拉河以北的领土内,祖鲁王国还丧失了大部分权利。1854年,姆潘德还不得不把血河以北更多的土地让给布尔人。8年后,姆潘德的地盘变得更小。1873年,姆潘德的儿子塞斯瓦约(Cetshwayo,1826—1884)继位,英国纳塔尔政府还派人参加了新祖鲁王的加冕典礼。然而,继位后的塞斯瓦约一心想重振先祖沙卡的业绩,对在祖鲁王国西边的布尔人和在纳塔尔的英国人都?买账。由于英国人担心祖鲁人的强大会危及英国纳塔尔殖民地的安全,于是在1878年12月11日以种种借口对祖鲁人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解散军队。由于祖鲁王塞斯瓦约没有给出答复,于是英国人于1879年3月开始了对祖鲁人的进攻。一开始祖鲁人依仗人多势众,打败了英军的几次进攻,英军阵亡人员中还包括了拿破仑三世的独子——拿破仑欧仁王子,一个流亡的法国君主继承人(此事让欧洲人相当震惊,号称“结束了欧洲一个王朝”)。然而,尽管祖鲁王国有4万手拿长矛和盾牌的武士,却终究敌不过手拿长枪的英国人。1879年8月28日祖鲁人与英国人在乌兰迪(Ulundi)的战斗中,约12万—25万人的祖鲁王军队被打败,祖鲁王塞斯瓦约被英国人俘虏并被流放到开普敦。在祖鲁战争中,英军投入了约3万人,花费了50万英镑。


祖鲁人被打败以后,英国人把祖鲁王国分成13块,每块由一个酋长统治,使这里有了短暂的和平。但当布尔人与英国人开始争夺对纳塔尔的控制权时,这里又开始处于战乱,直到1845年被英国殖民者占领。1882年塞斯瓦约访问英国伦敦时,才终获英女王同意重建祖鲁王国,但重建后的祖鲁王国已大不如从前,地盘也缩小了许多。这时祖鲁王国内战又起,塞斯瓦约不得不逃到了他的出生地艾斯荷威?Eshowe),并于1884年病死在那里。塞斯瓦约死后由迪努祖鲁继位。1887年祖鲁王国成为英国的附属国,10年后并入英国纳塔尔殖民地。


  这时英国人在南非的势力渐强,地盘不断扩大,形成首尾难以相顾的局面。为了减少来自布尔人的威胁,英国人开始转变态度。1844年,英国人默许了居住在奥兰治河以北和瓦尔河以南地区的布尔人的独立。1852年1月17日,英国殖民当局与老比勒陀利乌斯为代表的布尔人举行沙河会议(SandRiverConference),签署了著名的《沙河协议》。英国人正式承认瓦尔河以南的德兰士瓦共和国独立,这是英国人首次正式承认布尔人的独立。一年后,老比勒陀利乌斯去世,他的儿子马蒂乌斯·比勒陀利乌斯(MartiusPretorius,也称小比勒陀利乌斯)出任首届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


  1854年2月23日,英国人与居住在奥兰治河以北和瓦尔河以南地区的布尔人召开布隆方丹大会,并签署了《布隆方丹协议》,承认经过大迁徙而来的这些布尔人独立,并承认布尔人共和国的主权独立于英国之外。布尔人因此建立了“奥兰治自由邦”(首府在今自由省的布隆方丹)。此后,英国人撤出了这一地区。1854年3月底,经过选举的第一届布尔人政府开始起草宪法,他们以美国、法国和荷兰宪法为样本,起草了一部简单务实的宪法。该宪法通过后,《布隆方丹协议》的签署人之一——霍夫曼当选为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TheOrangeFreeStateRepublic)第一任总统。


  虽然身为德兰士瓦总统的小比勒陀利乌斯几次试图吞并奥兰治自由邦,使两个布尔人国家统一,但都因德兰士瓦内部权力斗争而未能实现。1857年6月1日,两个布尔人共和国签署了《瓦尔河协议》,双方相互承认并尊重对方的独立。1860年4月,瓦尔河以北地区成为阿非利卡人共和国(即原来的德兰士瓦共和国)。


  这样一来,在南非的土地上形成了由英国人统治的开普殖民地和纳塔尔殖民?,以及由布尔人领导的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和阿非利卡人共和国。

第四节 为争夺钻石和黄金,布尔人与英国人矛盾加剧(1)


  19世纪中叶在南非形成了两个英国人殖民地和两个布尔人殖民地,他们表面上各自为政,一度出现了暂时的平静,但?石和黄金的发现却打破了英国人与布尔人之间的这种平静。


  1867年人们首先在瓦尔河流域的冲击土层中发现了钻石,1871年又在金伯利发现了大片钻石矿床。钻石矿位于英国开普殖民地和布尔人奥兰治共和国以西之间一个人烟稀少名叫西格瑞克兰德(GriqulandWest)的无人管辖地带。蜂拥而至的人们沿着奥兰治河北岸和瓦尔河畔大约80英里的范围开始了大规模挖掘。到1872年,人们在西格瑞克兰德地区的克利普瑞夫特(Klipdrift)、一个地下就是金伯利岩矿的干燥而平坦的旷野上建起了一个小镇,不久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区。由于开采钻石的大多是?国人,于是英国人在1873年向毗邻的奥兰治共和国的布尔人支付了9万英镑后,得到了对它的控制权。1880年金伯利被正式并入英国人的开普殖民地。


  兼并了金伯利以后,英国人的野心还在不断膨胀,要将英国人的领土继续向内陆扩大。1877年英国人兼并了德兰士瓦。到1880年,这一地区全部落入英国开普殖民者之手。1880-1881年,布尔人趁英国忙于埃及事件,发动了第一次英布战争,并取得了完全胜利,重新夺回了对德兰士瓦的统治。


  就在南非发现钻石不到20年的1886年,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名叫乔治·哈里森(GeogeHarison)的探矿者在南非德兰士瓦共和国与瓦尔河之间一个偏僻的牧场上(即现在约翰内斯堡威特沃特斯地区)发现了金矿(南非金矿形成于30亿—35亿年前,在兰德盆地形成了一条长350公里、宽250公里的金矿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兰德金矿矿脉)。黄金的发现是南非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南非从此将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而崛起。金矿的发现在南非引发了大规模的“淘金热”。由于采矿业需要劳工,大批黑人从各个黑人保留地带着渴望改变生活的愿望纷纷来到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金矿淘金。采矿业的兴起还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如能源、建筑、炸药、金融、通讯业等,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久,约翰内斯堡便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逐渐发展成南非最大的工业城市。


  由于南非地下金矿的巨大储量,到1898年南非的黄金产量已占世界黄金产量的27%,这一比例已超过美国和澳大利亚,使南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国。自1905年以来,南非已超过澳大利亚、俄国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其黄金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从那时起,南非作为世界头号黄金生产大国的地位保持了一个多世纪。但从1998年开始,南非黄金产量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不断下滑。如今,由欧内斯特·奥本海默创建的“南非英美公司”是南非矿业中最大的垄断公司,也是现今全球第三大矿业公司。今天南非矿业公司主要有英美铂金公司(AngloPlatinum)、英美金矿公司(AngloGold)、德比尔斯公司(DeBeers)、康姆巴资源公司(KumbaResources)、金田公司(GoldField)、印帕拉铂金公司(ImpalaPlatinum)和哈默尼金矿公司(HarmonyGoldMine)等。


  金矿的发现使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新发现的金矿地处布尔人德兰士瓦共和国境内,因此大批在开采钻石中获得了巨大利润的讲英语的商人、采矿业者、冒险家和机会主义者涌入德兰士瓦共和国?到1886年,金矿所在地约翰内斯堡市的人口已达10万人,20世纪90年代末更达到了16万人,成为当时非洲四大名城之一。到1889年,随着大量外国人进入克鲁格政府领导下的布尔人共和国,英国人的数量已远远超过布尔人,达到7∶3。此时克鲁格政府开始感到担心,害怕这些讲英语的“外地人”有一天会通过选举成为这个国家的多数人,而布尔人则将沦为少数人,这会影响到他们好不容易才获得的国家独立。

第四节 为争夺钻石和黄金,布尔人与英国人矛盾加剧(2)


  到19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工业家与布尔农场主之间的利益冲突越发尖锐。冲突的焦点主要在铁路运费、关税和争夺?非地区霸权几个问题上。19世纪90年代以前,开普殖民地靠三条铁路线来垄断南非的运输,英国开普殖民地年收入的一半来自铁路。对于布尔人而言,垄断了铁路就控制了矿区。因此他们将从海港通向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三段铁路筑造特许权给了以德国资本为后盾的荷兰南非铁路公司,而排挤英国资本的介入。三段铁路通车后,德兰士瓦政府控制了各线在其境内的运输权,并向英国开普殖民地征收高关税。在关税问题上,布尔人政府不仅拒绝与英国人合作建立关税同盟,还通过种种做法减少了英国开普殖民地的关税收入。1893-1895年,德兰士瓦政府还在德国的资助?修建了一条从德兰士瓦共和国首都比勒陀利亚到葡萄牙属地德拉哥港湾的铁路,使布尔人摆脱了以前运货必须经过开普敦铁路和港口的制约。


  另一个横在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的冲突是对于南非地区霸权的争夺。1843年英国人从布尔人手中夺走了纳塔尔,1867年又占领了巴苏陀兰(今莱索托),从北、西、南三面对布尔人形成包围。1880-1881年布尔人发动了对英战争,史称第一次英布战争,这次战争使布尔人重新夺回了对德兰士瓦的统治。


  鉴于英国人和布尔人由来已久且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开普殖民地总督罗德斯得知在德兰士瓦境内的“改革运动?的倡导人——那些“外地人”想要向布尔政府要求获得更多自主权时,他开始鼓动他们,后来在1895年与他们密谋通过武力和内乱推翻克鲁格政府。1895年12月29日,得到罗德斯支持的兰德·斯泰尔·詹姆森(LeanderStarrJameson)医生和700名全副武装在南非与罗德西亚边境的白人警察,拟从南非约翰内斯堡对德兰士瓦共和国发动偷袭。由于克鲁格政府通过电话事先得到了这一消息并采取果断行动,叛乱失败,詹姆士和他的同伙全部被俘。事后罗德斯被迫辞去总督的职务,早早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1897年,他还不得不去英国议会一个特别委员会接受对他不忠实?英国的调查。


  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一方面为争夺黄金矿产矛盾持续不断;另一方面由于德国人对布尔人的经济支持,英国人感到受到德国人的威胁,更急于要吞并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1897年,英国驻南非最高统帅和总督阿尔弗莱德·米尔内勋爵(SirAlfredMilner)上任后下决心推翻布尔人克鲁格政府,在这一地区建立英国人统治。1899年6月,米尔内与克鲁格举行了有关外地人选举权和居住年限的谈判,尽管克鲁格政府作出了让步,但英国人的节外生枝最终使谈判破裂。10月9日布尔人向英国人发出了最后通牒。通牒的主要内容是双方争论的所有问题均由第三方仲裁解决,英国把1899年6月之后调到南非的援军撤回,正从英国运往南非途中的援军不得在南非开普和纳塔尔港口登陆。通牒截止时间为48小时。10月1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命令米尔内拒绝接受条件。11日,团结一致的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开始对英国人发动进攻。至此南非白人之间的最大一次战争——英布战争(也叫南非战争)正式爆发。

第五节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1)


  英布战争从1899年10月11日开始到1902年5月31日结束,共持续了3年。这场战争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99年10月—1900年7月,双方进行的是正规军作战。布尔军队分三路进攻英军并大败英军,包围了金伯利和马弗京。但1900年3月英军大举反攻,不仅攻陷了布尔人奥兰治自由邦首府布隆方丹,还于6月5日攻占了德兰士瓦共和国首府比勒陀利亚,并宣布兼并两个布尔人共和国。第二阶段是1900年7月—1902年5月,主要是进行游击战。布尔人亡国后,并没有就此投降和屈服。布尔民团和政府组织在史末资、赫尔佐格和博塔等领导人的带领下,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与英军继续周旋。


  旷日持久的英布战争令双方都筋疲力尽,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中,英军对布尔人采用了碉堡战术和焦土政策,?首次在人类历史上发明了“集中营”。这些集中营的生活条件极差,各种疾病蔓延,仅死在集中营的布尔平民就多达27927人,其中包括1676名老人、4177名妇女和22074名儿童。英军此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截止到1902年5月,英军为打败8万多布尔民团派出了44万大军,动用了1027艘舰船,运送各类物资达1374亿吨,为这场战争消耗了22亿英镑,还造成21万多人死亡、15万人负伤。与此同时,布尔人的作战能力也在迅速下降,兵力从最多的88万人减少到22万人。由于粮食、弹药耗尽又得不到补给,他们只能靠缴获对方的战利品进行补充?士兵营养严重不足、衣衫褴褛、士气低落。


  由于战争双方都消耗巨大,难以继续维持战争,英军指挥官基钦纳从1901年2月起开始与布尔领导人路易·博塔进行秘密谈判,1902年又进行了正式和谈。焦点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布尔人的独立;二是对待黑人的问题(主要是黑人的选举权)。英国与布尔人很快就在第二个问题上达成一致,决定在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的黑人在未建立代议制政府之前没有选举权,即使将来给予他们选举权也要加以限制,以保证白种人享有绝对的优势。由于英国人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要兼并两个布尔共和国,因此英方五次拒绝了布尔人要求维持独立的要求。布尔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要求掌握独力制定和执行对土著政策的权力。


  1902年5月15日,两个布尔共和国、32个地方民团和165个游击队的布尔人代表在弗里尼欣(Vereeniging)开会商讨战争前途。5月27日,代表英国最高统帅的米尔内勋爵来到弗里尼欣,与布尔人代表史末资将军举行了会晤。在会晤中,米尔内提出12条和谈条件,其内容是:第一,布尔野战部队和武装公民放下武器,交出其所有的枪炮和战争物资,终止对英爱德华七世国王陛下政府继续进行抵抗的任何企图,并承认国王陛下为其合法主权者;第二,宣誓效忠英王的布尔战俘将立即得到释放;第三,保证布尔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第四,除某些违反战争惯例的行为外,实行普遍大赦;第五,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在学校和法院里可以使用南非荷兰语(即阿非利卡语);第六,布尔人准许保留枪支用于自卫,但必须申请用枪执照;第七,尽快用民政管理代替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军事管制;第八,待条件成熟时在南非建立代议制自治制度;第九,任何为支付战争费用征收的捐税都不强加在新征服的两个地区;第十,英国协助布尔人重建农场;第十一,向受损失的农场主和布尔公民提供300万英镑的赔偿;第十?,剥夺布尔军队主要领导人的公民权,但不对他们处以死刑。5月30日,60名布尔代表就是否放弃维持独立举行投票,结果以54票对6票通过接受第一条款的内容。5月31日,双方正式签订了《弗里尼欣和平条约》(TreatyofVereeniging),英国就此吞并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布尔人共和国,而布尔人全部沦为英国的臣民。

第五节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2)


  一个半世纪以前,布尔人为了摆脱英国人的统治,不惜千幸万苦、拖家带口地从开普殖民地迁徙到他们认为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而一个半?纪之后,他们却又不得不臣服于英国的统治。可想而知,布尔人心里是多么地不情愿和无奈。然而,这场战争令布尔人感到唯一欣慰的是它们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居住在英国四个殖民地的布尔人这时已达到60万人,远远超过了英裔白人的数量。尽管后来英国人成立了南非联邦,还给予布尔人(后称阿非利卡人)以平等的政治地位,但第二次英布战争在两个白人民族之间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产生了很深的民族隔阂。


  英布战争以后,英国将在南非的殖民地连成了一片,不仅在地理上占据了优势,更在经济上获得了空前的利益。随着兰德金矿被英国?把持,英国因此得以控制全球的经济命脉,并使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黄金交易中心。但这场战争也使英国得到一个教训:现代化战争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要想同时保住英国本土和海外领地,在战略上和经济上都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英国从此开始停止了它的海外扩张,对全球范围内的战略进行了收缩,并将部分海外势力范围转给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将自身的战略重点放在了欧洲。


  如今的英裔南非人讲英语,多信奉英国国教(圣公会)和监理公会。他们以经营矿业和工商业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开普省、东开普省和北开普省以?夸祖鲁—纳塔尔省。


  而南非的阿非利卡人讲阿非利卡语,它是一种以荷兰农夫语言为主、掺杂了欧洲其他民族语言的一种混合式语言。在阿非利卡人中,荷兰裔占40%,德国裔占40%,法国裔占75%,英国裔占75%,其他欧裔占5%。他们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信奉基督教。现在大部分阿非利卡人居住在林波波省、姆普马兰加省、豪登省、西北省及自由省五个内陆省份。

第六节 南非联邦及南非共和国的建立


  1838-1906年,英国人与祖鲁王国之间曾经爆发过多次战争,其中有10次重大战役使纳塔尔的英国人对镇压非洲人感到力不从心。而此时在阿非利卡人(布尔人的后代)上层出现了以博塔和史末资为首的一些亲英派,他们主张两种白人联合起来,以便阿非利卡人能在英国的统治下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05年,新上台的英国自由党政府允许阿非利卡人通过大选在德兰士瓦和奥兰治重新执政,建立自治政府。1908年,阿非利卡人在开普殖民地的选举中也获成功。这样,在四个殖民地中就有三个由阿非利卡人掌权。这时的阿非利卡人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非”。


  对于战后的英国而言,它也希望尽快从南非的矿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以达到长期统治南非的目的。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非”是英国人和阿非利卡人双方共同的愿望。经过几年的协商,在1908年10月,四个殖民地的代表在德班共同讨论了建立南非联邦的问题,并起草了宪法草案。1909年1月,英国议会正式批准了《南非法案》(TheSouthAfricaAct,亦称联邦法)。1909年9月20日,英国爱德华七世批准了该法案。


  1910年5月31日,南非联邦宪法正式生效。从此,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四个殖民地合并为“南非联邦”(theUnionofSouthAfrica),以一个自治领的身份加入英国。


  南非联邦成立后,居住在南非联邦四个殖民地的阿非利卡人达到60万,远远超过英裔白人的数量。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加尔文派改革教会)和语言(由荷兰语演化而成的阿非利卡语)。这样,各殖民地阿非利卡人的政党就很快结成了一个政党——南非党,由路易·博塔任主席。在1910年9月的南非第一次普选中,南非党击败了英裔联邦党,在1911年11月正式成立了南非联邦政府。英国授命亲英的博塔出任首届联邦总理并组阁,博塔去世后由史末资接任直到1924年。从1924—1939年由赫尔佐格建立的国民党与劳工党联合执政,1948年马兰领导的国民党上台执政到1994年新南非的诞生。


  南非联邦成立?意义在于,南非从此由一个四分五裂的殖民地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向独立的主权国家迈进,南非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章。


  南非最初以英帝国(后来是英联邦)自治领的身份出现,它的主权和独立是不完整的。直到1919年,南非联邦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它才第一次以主权、独立和平等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1926年,根据英国《贝尔福宣言》,南非成立外交部,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行使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力。1931年,根据英国议会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南非议会于1934年通过了《联邦地位法》,正式通过法律将南非的主权国地?确定了下来。之后,南非不仅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它的主权和独立地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尊重。


  1960年,南非退出英联邦。1961年5月21日,南非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南非共和国宪法》。这是南非第二个大法,与1910年颁布的《南非法》相比,该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动,仍然维持白人种族主义的统治。1961年5月31日,南非共和国正式成立。

第七节 黑人保留地的建立和黑人家园的兴起(1)


  虽然南非黑人先于白人居住在南非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但自从白人外来殖民者占据了这个国家的大片土地后,各个黑人部族不?被白人排挤或驱赶,不得不陆续居住在由白人划定的黑人保留地内。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黑人的奴役和管理并最终达到剥夺黑人南非国藉的目的,白人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抛出了“班图斯坦”政策。这个政策就是要对黑人实行土地分割和政治分离,以达到白人独自统治南非的目的。白人政府想要通过三个阶段逐步向班图斯坦制度过渡:


  第一阶段是“部落自制”。根据1951年的《班图权力法》和《班图立法会议条例》,白人在各保留地设立了632个“部落自制单位”,由政府指定酋长并领取政府津贴,培养了一批部族传统势力代表为白人政府服务。


  第二阶段是“部族自治”。1959年的《班图自治法》按部族为单位划分了8个“班图斯坦自治区”,后增至10个。


  第三阶段是建立“黑人独立家园”。1970年,白人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班图斯坦公民资格法》,规定所有黑人都必须持有所谓的“班图斯坦国籍”。同年还颁布了《班图法修正案》和《人口登记修正案》,对黑人的自由又实行了进一步限制。1974年,白人政府开始用“黑人家园”(Homeland)的概念取代“班图斯坦”(Bantustan),共在南非建立了10个“黑人家园”。实行“黑人家园”制以后,“黑人南非”和“白人南非”被更加严格地隔离开来。“黑人家园”制的发展助长了部族主义势力,使黑人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大大增加。“黑人家园”的建立,主要依据南非黑人中的九个部族。


  南非九个黑人部族几乎都是班图人的后代。南非的黑人语言从班图语系中分出四大语支:恩古尼语(Nguni)、索托语(Sotho)、聪加语(Tsonga)和文达语(Venda)。从恩古尼人中分出四大部族(祖鲁、科萨、恩德贝莱和斯瓦蒂),从索托人中分出三个部族(南索托、北索托和西索托〈也叫茨瓦纳人〉),聪加人和文达人是各自独立的。


  祖鲁族(Zulu):恩古尼人。他们是南非黑人第一大部族。19世纪初?在现今的夸祖鲁—纳塔尔省有着一些土生土长讲班图语的土著人一直保持着部落的形态。他们中的多数人居住在纳塔尔北部地区的领土上,其中就有祖鲁王国。但是经过1838年与布尔人的“血河之战”以后,祖鲁王国受到重创。1879年英国出兵占领了祖鲁兰之后,将这里分割成13块保留地,并指定由13个酋长进行管理,为的是让他们自相残杀、造成他们之间互不信任和削弱他们的力量。英国人以后又陆续在图盖拉河谷地划出21块保留地,形成了“夸祖鲁家园”。从此,这些祖鲁人几乎丧失了与白人(包括英国人和布尔人)的抗争能力,只能居住在自己的“家园”里?


  科萨族(Xhosa):恩古尼人的一支,也是南非黑人中的第二大部族。在17世纪之前,来自现夸祖鲁纳塔尔省的祖鲁兰一带的科萨人来到现东开普省一带定居。18世纪70年代-19世纪90年代末,由于英国人和布尔人夺走了科萨族人的大部分土地,特兰斯凯被划分为三个保留地,西斯凯被分割成19块互不相连的保留地,形成了“特兰斯凯家园”(1976年10月6日宣布独立)和“西斯凯家园”(1981年12月宣布独立)。科萨族主要居住在现东开普省和西开普省。


  恩德贝莱族(Nedbele):恩古尼人的一支。曾在19世纪20年代建立过王国,统治着林波波河至瓦尔河2/3的土地。19世纪30年代中期三次受到布尔人攻击,致使大部分人离开家园,流落到马绍纳兰(今津巴布韦),少数散居在南非各地,成为唯一没有保留地的部族。以后的白人政权为了拼凑第10个“黑人家园”,在比勒陀利亚北部划出750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建立了“夸恩德贝莱家园”。目前该族人主要居住在姆普马兰加省。


  斯瓦蒂族(Swati):恩古尼人的一支。讲斯瓦蒂语,他们与斯威士兰王国的斯瓦蒂人是同族。斯瓦蒂人曾居住在“坎格瓦尼家园”和“夸祖鲁家园”。目前他们主要居住在姆普马兰加省。


  索托族(Sotho):主要讲索托语。索托人分北索托人和南索托人两种。历史上曾在德兰士瓦东部建立过塞佩提王国。英布战争后,北索托的土地被陆续划为15块保留地,构成了北索托人居住的“莱博瓦家园”。目前北索托人主要居住在林波波省和姆普马兰加省。

第七节 黑人保留地的建立和黑人家园的兴起(2)


  南索托人与莱索托王国的巴苏陀人是同族。当年巴苏陀兰国王被迫割让1/3的土地给南非奥兰治共和国。该地后来成为南索托人的“夸夸黑人家园”。目前南索托人主要居住在自州省和豪登省。


  茨瓦纳族(Tswana):主要讲茨瓦纳语。他们是迁徙到林波波河南岸的索托人的分支。茨瓦纳人曾分为几个独立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不同的习俗,语言也不尽相同。部落之间并不完全封闭,成员可自愿或被迫加入另一个部落。11-16世纪,他们定居在德兰士瓦南部和开普省北部。在19世纪80年代末,大部分茨瓦纳人被英国和荷兰殖民者从德兰士瓦中南部驱赶到西边半沙漠的博普塔茨瓦纳地区。几经分割后,由19块互不相连的土地构成了茨瓦纳族人集中的“博普塔茨瓦纳家园”(1977年12月宣布?立)。目前茨瓦纳族人主要居住在豪登省、西北省、北开普省和博茨瓦纳东部。居住在城市里的茨瓦纳人虽然不属于同一个部落,但仍认可部落的图腾。现在许多茨瓦纳人都信仰基督教,不再遵循部落传统。


  聪加族(Tsonga):讲聪加语,与生活在莫桑比克的聪加人是同族,历史上主要是靠狩猎大象并出卖象牙为生,大象数量减少后改为狩猎羚羊和其他动物,并出售它们的皮毛和羊角。野味和鱼是他们当时的主要食物。19世纪末他们的好日子被迫结束。动物保护者在聪加人的传统领地建起了栅栏,围起了今天的克鲁格公园,打猎和捕鱼变成了非法行为。1960-1970年,白人政府为聪加人建立了“加赞库鲁家园”(Gazankulu)。家园里的经济条件十分恶劣,很多聪加人不得不外出寻找工作,许多男性成为矿工,女性成了佣人,这种夫妻分离的日子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文达族(Venda):讲文达语。祖上曾是一个居住在津巴布韦名叫卡朗加洛兹维(KarangaLodzwi)的部落。18世纪,他们向南迁徙,到达南非的林波波河流域,在德兰士瓦北部索特潘斯山脉脚下的恩泽勒勒(Nzhelele)河谷找到一块美丽富饶的新领地,并在那里建立起了文达王国。这里羚羊漫步,黑鹰翱翔,清澈的溪水从山涧流过,静静的湖泊躲在群山之中,处处散发着神奇的魔力。文达人相信神灵居住在水里、山上和空气中,因此许多地方都被认为是神圣的。传说中的领袖叫迪姆班依卡(Dimbanyikaa)。首府被叫作扎塔(Dzata,现已成为废墟)。该地现已建立了国家纪念碑(扎塔遗址)。扎塔在文达人心目中非常神圣,文达人的领袖去世后都要向着扎塔的方向安葬。文达人曾与布尔人友好相处,直到1848年布尔人在附近建立了定居点。19世纪末,文达人与布尔人之间纷争不断,终于导致了姆菲普之战(姆菲普是文达领袖马哈多的儿子)。姆菲普战败后逃到今津巴布韦,其大部分土地被布尔人占据。南非种族隔离时期,文达人居住区被划分出三块保留地,构成“文达家园”(1979年1月宣布独立)。“文达家园”面积为6500公里,首府是根据一个著名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叫托胡言多(Thohoyandou)。1979年该家园曾一度宣布自治。现在文达人主要居住在林波波省。


  1976-1981年,特兰斯凯、博普塔茨瓦纳、文达和西斯凯四个“黑人家园”先后独立,成立了“黑人共和国”政府、议会,还制定和颁布了宪法、国旗和国歌。但是这些“独立国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任何国家的承认。


  “黑人家园”计划实际上是将黑、白南非严格隔离开来,使白人达到永久地占据南非的土地的目的。在“黑人家园”里,人口拥挤不堪(1970年南非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人,黑人家园为每平方公里47人,至1985年更达到每平方公里86人),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到处是一片片肮脏破烂的棚户区,缺电缺水,没有下水道,没有医院和学校。许多黑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文盲很多,只能艰难地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在城市里工作的黑人必须拥有“双重国籍”,即“南非国籍”和“黑人家园”国籍。一旦所属的“黑人家园”独立,这些黑人将自动丧失“南非国籍”,只拥有“黑人家园”国籍。这就使他们变成了外国人,失去在南非的一切政治和经济权利,随之而去的还有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