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选兰亭奖后,他总结了16条

 雅峰yau0ltau44 2018-02-18

 

樊利杰老师语录:

1、刚出土的新帖往往可以成就一个人(如吴昌硕写石鼓文),这叫做历史的机遇。所以选对路很重要,对中国书法史要有一定程度认知和了解。

2、读懂书法就读懂中国人。体验书法,才可能体验书法的美。

3、六法中,气韵生动放第一位。

4、书写时,通过笔顺,符合力学的原理。笔顺产生了笔势,笔势生发了气韵。

5、书法理论是前人对书法的总结,关于书法,古人以前讲明白的事,后人还在不断进行讨论。

6、手上的坏习气就犹如欠下的债,什么时候还清了,你才能有新的积蓄。所以学书法白纸就很好。

7、'将熟未熟'的字最美。

8、写行草上国展慢(写的人太多了),篆书相对快点。

9、小楷,起笔有行书的意味,并且小楷的书写性、实用性都很强。

10、学《圣教序》要看到笔顺、笔势、气息。写不出气息,是人的问题,不是帖的问题,《圣教序》的气息是充盈的。自学的话,不赞同初学就学它,因为它是刻帖,没有读帖、书写的经验,有些笔画的书写看不准确,连蒙带猜的容易进入误区。

11、王献之是书法史上最好的儿子,只因他不囿于父亲,艺术水准达到了父亲的高度。

12、书法不是取法老师,要取法古人。真正的老师是教一个方法,指一条路,剩下的自己走。

13、写《自叙帖》容易出现细、圆、绕的问题,行笔时要处处提,处处按,要注意保持中锋用笔。

14、王宠的行草共性强,很含蓄,他的艺术语言不显山露水,特征没那么明显,但风骨自现,一看就知道是他的。这类作品,学习的时候吃工夫,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少人愿意花时间在这上面。

15、字帖最好原大写。

16、临帖时出现问题,就想着换别的帖去纠正它,其实是一种逃避。

樊老师点评学员作品

樊老师特别注重笔法的分析,认为笔法是书法的根本。从笔法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侧锋入笔,笔锋不饱满,本应入纸向上推,但却顺着毛笔就走,造成起笔为单薄的带勾尖笔个。比如临作中的“不”“居”“清”“兄”“书”“天”等都是同样的情况。

二是观察原帖不仔细。樊老师指出只有养成仔细观察原帖的习惯才能快速进步。同学们则普遍存在观察不细致,没有研究原帖中每个笔画来龙去脉的问题。比如有同学临习王锋作品,“此”字原作左边的竖超过了横,不是一转就过的,临的时候把细节简略了,没有写到位;下图临作中“病”字,原贴的横侧锋起笔即按,转而中锋,变化丰富有味。”丙“旁第一笔的横写得太单薄,一带而过。最后一笔只是一个点,临的时候观察不细。

另位同学临作中“顿”的切笔掌握得不准确,“丧”的最后一笔是中锋下来的,“乱”的三个横向角度平了。

这件空海《风信帖》临作中,“揭”字在原作中竖是入纸即按,中锋行笔,至下方停顿调整锋之后挑出,然后用毛笔笔锋另一侧完成“提”,临的时候少了丰富度;“书”的横是空中回锋,落纸即走,轻盈轻松。书写的时候,入纸后笔锋走向要注意,要向上推,使线条有弹性。

临董其昌的作品中,“义讽”二字,“义”字横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原作中“戈”勾近乎直线,含蓄有力,临写的时候带了一点弯,力量就不同了。最后一撇原作写得飘逸有致,是此字的精彩之处。总之,义字的疏密对比强烈,又开合有度;“讽”没有写开。

有同学临王羲之的作品中,”九“字用太圆,少了骨力,结构和笔法都不太准。如“十”字的侧锋用的要有度,侧锋之后回到了中锋,临的时候缺少了回到中锋的部分,使竖画单薄;“羲”的第一点太薄,笔锋入纸前没回到正常状态。

可以”这两个字出自赵之谦,“可”横的末尾是原地折,不能边走边转折,中间的留白也可以留心。两字之间的连笔要一气呵成,如果犹豫就弱了。

三是在结构方面的问题。有同学没注意到“何”的口不在正中间,放在中间就平了,米芾是造势的高手,笔画资源、空间资源等不能平均分配。下图临黄庭坚的临作里,“与”的字势写错了,原贴是左低到右高,取斜势,通过把中心放在横的右边,形成整体上的平衡;“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两个字连在一起,中心线与原作相去甚远。“与”的第一横接近在字的中央,有比较足的空间感,在临作中均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