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吸守风则散,        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

 因果造化 2018-02-18



一、三种呼吸类型


  1.停闭呼吸

  吸气、呼气之间或一次呼吸之后停顿片刻再继续的呼吸方式。例如吸——停——呼、呼——停——吸、吸——停——吸——呼等方式。这种呼吸方法中的“停”可以起到保持当前状态的作用,它肯定、延续了当前状态,因而是一种以逸待劳的加强。故呼气之后的停顿相当于加强呼气,吸气之后的停顿则突出了吸气。

  2.提肛呼吸  

  吸气时有意识地使会阴部肌肉收缩,呼气时放松会阴的呼吸方式。一般练周天功时需配合提肛呼吸,其他静功也可择时选用。提肛呼吸可用于治疗中气下陷的各种疾病,如内脏下垂及脱肛、痔癣等,如同时配合逆式腹式呼吸则效果更佳。

  3.呼吸发音

   呼气或吸气时配合吐字发音的呼吸方式。一般配合呼气时发音可泻实,如呼气六字诀;配合吸气时发音可补虚,如吐纳导引功中的“山根纳气”法。


  二、呼吸气息操作


  古人认为,练功呼吸的气息有四种形态,例如《大安般意守经》中说:“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喘,三为气,四为息。有声为风,无音为气,出入为息,气出不尽为喘也。”《童蒙止观》一书还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云何为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为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

  练功所要求的呼吸气息形态大都是最后一种,即息相,前三种都一般应避免。因为“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只有“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息相,才有益于进入高层次气功境界。但其他三种形态的气息在某些功法中也采用,例如新气功疗法中就选用风呼吸法,有些武术气功中也用气呼吸法。

  出入气息的息相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就是深、长、柔、细,微弱而绵绵不绝的呼吸。这里绵绵不绝的意思是吸气与呼气之间的转折没有痕迹,如同高手拉提琴换弓时琴音不间断一样。这个转折如果有痕迹,呼和吸之间就必然会有间断,气息就不可能绵绵不绝了。古人检测这种形态的气息出入时,将一根羽毛放在鼻孔前,以“鸿毛可以不动”为准。按现代研究,已知平常人每分钟呼吸是16—20次,而练静功十可以减到每分钟 l一2次,甚至数分钟一次,但此时的呼吸次数减少并不闭气,即每次呼吸之间没有停顿,仅是呼和吸的时间均已大大延长。

  日常人们的呼吸气息大约在风相和气相之间,要想把日常的呼吸调为息相,需要有一个锻炼过程。在此调息操作过程中,要以“勿忘匆助”为原则,既要主动去调整呼吸,使其向深、长、柔、细,绵绵不绝的方向变化,又不可故意憋气,勉强去做,须用意不用力。练功过程中出现的胸闷、头晕、劳累等不适,多与呼吸气息的操作不当有关。待调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气息的控制过程就有可能由有意识变为下意识。此时意识对呼吸已并不专门予以注意,只是跟随即可。有的书称有意识控制呼吸的过程为“调息”,而对无意识非主动控制的呼吸,则称为“息调”。


  三、调心


  调心是调控心理状态的操作活动,也称炼神。

  调心的意义在于改变意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引导日常的意识活动进入气功境界所需要的状态。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活动属外向性,练气功则需要将意识活动转为内向,从而导致了意识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变化。调心又是三调中的主导因素,调息和调身均需在调心的指导下进行,直至进入三调融为一体的气功境界。

  调心的内容包括意念性操作和境界性操作两个方面。前者是有意的、主动性操作,后者是无意的、伴随性操作。

 意念性操作

  意念性操作指练功中引导和达到的特定意识状态的操作。这类操作中最普遍的是意守、存想和入静。

  意守

  意守是练功中意识指向单一具体事物的心理操作活动。

  意守过程中意识所指向的具体事物称为意守的对象。意守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或身体内的,一类在身体以外。前者可以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某种行为,例如丹田穴、百会穴或者呼吸活动。后者通常是外界的景物,例如远山或者松树。意守的目的在于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排除杂念是以一念代万念,即固定一个念头以截断纷坛的思绪;诱导感受是以意守对象的部位、性质为起因,引发相应的感性经验。排除杂念、以一念代万念的心理操作活动可以安定情绪,去除妄想,稳定意识状态;而由意守对象的部位、性质等特征所引导的感性经验更有直接影响人体气机运行的作用。气功理论认为,意到气到。例如,意守丹田可以使气机下降,而意守百会则效果相反。又如意守远山时视野辽阔,可使人心怀坦荡、气机宣畅;而意守松树给人以挺拔、肃穆的影响,使气机凝重、下沉。这些由意守对象的部位、性质所引发的机体效应,使意守过程从心理操作活动转化为心身操作活动,这是意守得以影响和调节心身状态的机理所在。

  从心理操作活动的特征上考虑,意守与注意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区别。注意是意识活动的指向与集中,其指向性使意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表明反映的对象和范围,其集中性使意识对被反映的对象产生明晰、深刻的认识,表明反应的程度。意守在指向性这一点上与注意相似,但在集中性上则大相径庭。气功锻炼中的意守虽然要将意识指向单一的具体事物,但不要求对所指向的事物产生明晰、深刻的认识,只要求有模糊的印象即可,即所谓“似守非守”,因为意守的目的不在于清楚地认识对象的本质,而在于借助对象的单一性和感性特征以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例如,意守丹田并不是要认识丹田的形象或本质,而是要借以驱逐其他念头和诱导丹田的气感。因此,注意使意识集中于一点,而意守使意识从一点上弥散;注意注重理性,而意守注重感性。学练气功时,应认清意守与注意的区别,有不少练功者进步缓慢的原因就是将意守操作为注意,引起“着相”(意识胶着于固定的形象)的偏差,也诱导不出应获得的感性经验。


存想

    存想是意守想象中事物的心理操作活动。存想亦称观想。存想与意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观想的对象与意守的对象有质的不同,存想的对象是想象的,而意守的对象是实有的;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意识的指向性操作活动,但存想是想象加指向,意守仅仅是指向。存想的对象大都是练功者所熟悉的情景、事物,或者是所崇敬的偶像。由于摆脱了实有事物的束缚,存想的对象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例如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景物。因此,存想对象的范围要远远大于意守,凡可以想象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存想的对象。例如《诸病源候论》所载的医家气功,介绍了存想五脏光色以治病的技巧;藏密气功中有观想上师、观想曼陀罗等修法。存想的目的与意守相同,即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但存想更强调后者。由于不受实有事物的局限,存想对象的设计和选择能够更加充分地考虑到诱导特定感受的需要,从而增进了诱导感受的针对性,也提高了诱导的强度。存想影响和调节心身的作用从机理上与意守相似,但由于诱导感受的能力有所加强,存想的这些作用要大于意守。此外,当存想的对象是存想者所崇敬的事物时,存想者对于该事物的影响更处于不加分析判断、完全接受的心理状态,这又会大大加速诱导感觉的过程,加深诱导感觉的强度,从而更快地进入气功境界。另应注意,意守与存想均需要强调具象思维的运用,意守和存想的对象必须是物象。


   入静

   入静是逐渐消除一切思维活动的心理过程。应注意消除思维活动并不等于消除意识活动,意识活动中除思维活动外尚有其他内容。入静所要达到的恬淡虚无的境界,即是没有思维活动的意识空白状态。空白并不是丧失,空白的意识境界仍然是孕育着潜在活力和生机的境界。气功古籍中常说入静的境界不是“顽空”,不是“死寂”,而是“如如不动”、“寂而常照”,这里的“如如”和“照”就是生机与活力的体现。由于思维活动借助于各种意识对象进行,消除思维活动就意味着消除意识中的各种对象。对初学者来说,如果一下子忘却所有的意识对象有困难,入静的操作可以从意守开始。但此时的意守应注重发挥其以一念代万念的作用,而不去利用其诱导心身感受;待意识对象单一的境界已经形成并且稳定之后,再忘却这惟一的意识对象,便可以入静。另外,入静过程是意识活动逐渐中止的过程,就这一过程的心理操作强度而言,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这和意守、存想都不相同。如果在入静的过程中感到需要刻意地操作才能维持其状态,那肯定是错了。入静的成功与否和情绪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情绪激动时必然浮想联翩,而浮想联翩意味着各种意象纷至沓来,要排除它们显然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一点,入静也可以从安定情绪人手,情绪平静下来,思绪也伴随着平静;而当情绪平静至极点时,入静的境界便已随之到来。人静影响和调节心身状态的机理与意守、存想不同,它不借助于设置特定的意识对象来诱导心身体验,而是立足于排除一切意识对象和意识活动所引起的直接的或潜在的心理、生理影响,使心身回归于完全自然的状态。故练功入静的过程就是排除非心身自然影响因素的过程,故只要操作得当,入静对心身必会产生良性效应。




          呼吸之功注意如下五忌


   呼吸之功,有扩充血气之作用,但若练习或运用中,时或不慎,反而伤身、害身,请注意如下五忌:


    1、呼吸忌初时太猛  


练习之初,应以呼吸49度为定,尔后缓缓增加,切不可一次呼吸到百度以上。


    2、呼吸忌尘烟污染之地 


 练习中宜在清晨或旷寂幽静之所行之。晚间练习,宜在庭室之外,切不可紧闭一室之中。


    3、忌呼吸时以口出气 


 在练习刚开始呼吸时,不妨稍以口吐出胃之恶气,此以3次为止。尔后之呼吸,须使气从鼻孔出入,以免浊气侵


袭肺部之害。进而,再呼吸对,宜用力一气到底,而后肺之张缩,得以尽吐纳新之用,而气力以生。


    4、忌呼吸时胡思乱想  


大凡人身之气血,行于虚而滞于实。如果思想散弛,则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练习者要切切谨慎记之。

    5、忌练功时乱呼吸  


练功时的呼吸应徐徐调匀,呼吸之间自然衔接,不宜为了运气而暂停呼吸,或为了达到自己所想象的效果而大呼


大吸,必须慢慢地引短令长,以免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内养功常用的三种呼吸法


   第一种呼吸法:轻合其口,用鼻呼吸,先行吸气,同时用意领气下达小腹,吸气后不行呼气,而行呼吸停顿(即不呼不吸)。停顿后再把气徐徐呼出。此法的基本呼吸运动形式是:吸——停——呼。默念字句一般先由三个字开始,以后可逐渐增加字数、但字数最多以不超过九个字为宜。在词意方面,要选择具有静松、美好、健康内容的词句。常用的字句"自己静"、"自己静坐好"、"内脏动大脑静"、"坚持练功能健康"等等。默念要和呼吸、舌动密切结合起来。以默念"自己静"三个字为例;吸气时默念"自"字,停顿时默念"己"字,呼气时默念 "静"字。其余类推。舌动,是指舌之起落。舌动配合,吸气时舌抵上腭,停顿时不动,呼气时舌随之落下。

    第二种呼吸法:用鼻呼吸或口鼻兼用,先吸气,自然地引气到小腹,随之徐徐呼出。呼毕,再行呼吸停顿。此法的基本呼吸运动形式是:吸——呼——停。默念字句同第一种呼吸法。其配合为吸气时默念第一个字,呼气时默念第二个字,停顿时默念剩余的字。舌动配合,吸气时舌抵上腭、呼气时舌落下,停顿时舌不动。如此反复呼吸。

    第三种呼吸法:用鼻呼吸,先吸气少许,即停顿呼吸。随吸气舌抵上腭,同时默念第一个字。停顿呼吸舌仍抵上腭,默念第二个字,再行较多量的吸气,用意将气引入小腹,同时默念第三个字,吸气毕,不停顿,即徐徐呼出,随之舌落下,如此周而复始。此法的呼吸运动形式是:吸——停——吸——呼。默念字句一般以三个字为宜。

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呼吸深长、轻细、均匀是调息的前提。在整个呼吸中,只有细细的、轻轻的吸气和呼气,才能呼吸深长和没有呼吸声音,不然就会短促、吃力、不能持久。呼吸均匀,是尤为重要的,只有把吸、停、呼三者调匀,才能使呼吸持续稳定。


    2.建立鼻呼鼻吸、气沉丹田的条件反射。呼吸时,大脑要有意识地诱导,使气下沉丹田,逐渐建立条件反射,这要耐心培养,不能操之过急。故意用劲鼓肚子或憋气则难以达到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