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书编写的基本步骤及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深晨S 2018-02-18

  志书编写的基本步骤 

及编纂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部分 

  志书编写基本原则和方志体裁 

  一、志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把握重大事件,鉴别历史资料,科学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  

2、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反映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客观记述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3、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要突出志书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  

4、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  

  (二)必须严守志体。一是记述要真实,是什么就记什么,不要妄加分析。在当记述某一事件时,首先分析发生这一事件的背景和条件,再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写成了史体。二是要反映规律,但不要总结规律。只以科学的方法,把各行业各事物的原本始末记述清楚,其中就包含了规律,即使所谓寓规律于记事之中。研究和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是志书的任务,而是专门学科、专门论著的任务。三是只记事业本身,不作专业知识介绍。编写地方志只需把每一行业、每项事业的发展脉络记述清楚即可,即使电影志非常专业,也不必作专业知识介绍。四是重在自身行业或事业记述,不记或尽量少记有间接关系的事物。五是要写出事物的动态,即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不能把事物记成死的静态的东西。六是要采取点面结合的记述方法,力避“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三)必须采用史笔。史笔也称秉笔直书,是史志家直言记载史实的一种笔法。采用史笔主要应注意以下3  个方面。1、文字表述要用史笔。文字表述采用史笔是对新方志编者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语言要简明、准确、流畅,文字要精练、朴实、无华。行文中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坚决摒弃浮词,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切忌大话、空话、套话,更不能说假话。在使用判断词和定语时,要反复斟酌,注意分寸,不用或尽量少用形容词,切不要使用“大约、或许、可能、等不准确的言词和字眼。另一方面对事件的表述,思想要明确,章法要有序,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晰。切忌把志书搞成杂乱无章的资料堆积。2、对史实的记载要用史笔。编写新方志对史实的记述要真实、客观、准确。这就要求编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做到秉笔直书,据事直书。3、对政治运动的记述要用史笔。  

  (四)遵守疆界,不越境而书。 

  (五)横分门类,纵向记述。志体与史体不同,在编纂形式上,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史书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而志体却要求分门别类地记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它的特点是打破总的时间概念,注意按事物分类横排。在纵向记述上应注意:一是纵述不宜溯源过远,而应侧重断限以内,需上溯的则上溯。二是切忌纵列文件,而应纵述事实,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三是不要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主线,突出主要。四是不要逐年记述,而应纵述演变,写好事物的量变、质变和盛衰起伏,切忌流水账似的逐年资料罗列。 

  (六)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地方志要求横陈“百科”、纵述历史,百科不可缺一科,历史主线不可割裂,即所谓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横不缺项是拟订篇目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方志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全字。所以称它为一方之全书。 

  纵不断线是编纂地方志需要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则。地方志为“一方之全书”,又是 “一方之全史”。横向看,方志反映一方之全貌;纵向看,方志反映断限内一方各项事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因此,断线与缺项一样都会影响志书的质量,编纂中应加以注意。 

  (七)以事系人,生不立传。因记述某一事物的兴衰始未时涉及到直接或间接的各类人物。志书处理人、事的原则,要求只记该人与此事有关的内容,而不是介绍该人生平事迹。对健在的有突出事迹的人,把其事迹记载下来,一则彰显其业绩,作社会仿效的楷模,二则存史,以供后时再修志时入传资料。  

  (八)述而不论,寓论于述。这一原则是指志书记述要忠于事实,不加分析评论,不直接作褒贬之评。虽不直接阐明观点,但要寓观点于资料的记述之中,用翔实的资料来说话,用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资料来体现正确的观点。这一原则,是由志书的资料性、真实性和著述性所决定的。 

  我们讲的述而不论,主要是针对志书的主体部分,即“记”、“志”、“传”三体裁。这一部分的任务是把一方的自然、社会等各方面情况的历史和现状客观地、真实地记载下来。就志书整体而言,议论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概述、章下序中。 

  (九)突出时代、地方、专业特色。编纂地方志应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志书就没有光彩。一部志书是否优劣和有无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特色。地方志的特色包括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三个方面。 

  二、地方志的体裁 

  体裁,是文章或著作的表现形式及写作方法。地方志的体裁,经过社会主义时期第一轮新方志的实践,上上下下统一了认识,正式定为:述、记、志、传、图、表、录等7个要素。这7要素各有所用相互补充。这种独特的体裁,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认识和记述)一地社会和自然发展变化的情况,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基本符合地方志特定内容的需要,能够使志书的内容与形式达到辩证的统一。方志编纂体例的独特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著述的一个显著特征。  

1、“述”即志书的“概述”、“综述”以及各专志的“无题述”,一般置于志书和各专志之首,是一部志书的精华和概括。它是一种著述式的体裁,起到总摄全局,勾通各门类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读者了解志书的基本内容,进而通览全书,便于读者读志用志的作用。“概述”、“综述”及“无题小序”的设置,使志书各横排的门类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记”指志书的“大事记”。这是一种被志书从史书吸收过来的体裁,它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一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及社会等各个领域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即所谓“以时系事”,基本上采用按年、月、日为顺序的记事方法。但为了防止割断历史,必要时可以提前交待事件发展的结果。“大事记”是志书中唯一以“竖写”的方式而不采用“横排”方式的记述体载。  

3、“传”即 “人物传”,用来记载一地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表彰其功绩以教育广大群众,并传之后代。现代志书中也不忽略记载部分对当地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反面人物或特殊人物,以起警世的作用。物传有单传、合传、传略等多种形式,根据新编地方志的编写规则,采取“生不立传”的原则,对在世人物一律不予立传记述。  

  4、“记”、 “传”这二部分在我们编修的专志中不体现,大家只要知道就好了。  

5、“志”指志书的各个专业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了。它按照事物的性质划分门类,以类为志,详细记述一地某项事业的发展过程及现状,以反映当地自然或社会发展的某一个侧面。即所谓的“以类系事”。专业志是构成志书的主体部分,一般占全书比重的80%以上,是最需要花费大力气做好的“大文章”。志业志写好了,一部优秀志书的基础也就基本奠定。  

6、“图”即志书中的各种地图、照片、统计图及各种实物拓片、影印件等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的卫星照片、遥感图片、电脑绘制的三维图象等。它具有直观的形象化的阅读效果,可以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以弥补文字表述之不足。一部好的志书,应是“文图并茂”的志书。  

7、“表”泛指志书中的各种类型的“统计表”等,它起到充实记述的不足,丰富志书资料库存,便于读志用志的作用。  

  8、“录”即志书的“附录”。它专收不便于载入志书正文而又有参考价值的原始资料,以起到“存史”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志书“附录”的外延已大大扩展,除收入上述内容之外,还大量地加入许多不便于载入正文的自然、人文方面的资料(甚至故事传说、地方典故),成为突出地方特色最为灵活、最好发挥的志书版块之一。  

  第二部分 

  志书编写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志书篇目的制定

  如果把志书编写比作建造高楼大厦的话,那么,篇目就是志书的设计蓝图,是纂写的提纲,也是搜集资料的向导。制订一个比较科学的篇目,可以作为收集资料的路径,指导志书资料收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制订篇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篇目拟订得好,编纂工作路路通畅,篇目拟订不科学,则会导致编纂思绪杂乱,矛盾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编写志书的进程。 

  篇目的制定可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为指导资料搜集的篇目。这一阶段的篇目主观成分居多,是编者对未来志书的设想,也可以叫理论模式。这时的篇目又可以叫做搜集资料的提纲;二是试写篇目。这时的篇目已有大量客观成分加入,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逐步掌握的实际情况,对第一阶段的篇目进行修订,增加设想中没有的内容,这时的篇目成为编写志稿的志纲;三是定型篇目,即志书目录,这时的篇目在编写过程中将篇、章、节间的交叉、缺漏或归属不当的内容进行调整,对各层标题进行加工,趋于完整,这时的篇目成为志书的目录。 

  制定篇目时要遵守三项基本原则:①横分门类原则: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是志书的最大特点。“横”就是以事业构成的基本要素作为分类的基础。“纵”就是以时间段落作为分类基础。②囊括全部的原则:囊括全部,在篇目上的要求就是横不缺项。要做到囊括全部,首先要了解行业内有哪些部门,每个部门的业务范围是什么,要做调查研究,否则容易缺项。其次,在了解本事业所囊括的所有业务范围后,要进行筛选,将那些非本专业的、附属的去掉。③突出特色原则:这里涉及到一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共性和个性问题。对地方志来说,共性的内容可以作为背景,交代大环境;个性是一个地方具体的发展历程,放在共性的大背景下写出自己具体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这是地方志的基本要求,否则就没有地方特色,就不能成其为地方志。 

  第二步:资料收集整理 

  在志书篇目框架基本拟定之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作之一,就是要努力做好资料工作。概括地说,资料是修志的基础,是志书的生命。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资料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志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修志的成与败。 

  1、什么是资料收集?凡属一个地方或部门在志书断限内各个方面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料,都要收集。 

  就资料的来源来分,有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头资料和其他资料,其中文字资料占主导地位。 

  ①文字资料,也叫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一是档案。这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内容丰富,包涵面广,资料可靠,收藏集中。这是修志收集资料的主要来源。二是图书。凡是有关本地区、本部门历史现状的重要内容的图书,都应该收集查阅。三是报刊。现在报纸刊物很多,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都及时作了报导,这也是历史活动的记录,是我们修志资料的重要来源。此外,还有日记、笔记、函电、手稿、讲稿以及章程、条例及家谱、族谱等。 

  ②实物资料,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历代实物,包括遗址、遗迹和文物两个方面。遗址是历史建筑物的所在地,遗迹是前人留下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痕迹。文物有古代的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此外,还有碑刻等。实物资料都很珍贵,也很可靠。 

  ③口头资料,也叫口碑资料,也称“活”资料,这是保存在当事人或知情人的记忆中的资料,以及在群众中口头流传的资料,包括知情人的回忆录、民歌民谣、民间谚语、民间传说等,这些资料也要收集,并加以考证核实。 

  ④其他资料,包括绘制的图像、拍摄的照片、微缩胶卷、胶片和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也是历史活动和社会现象的真实记录,也要注意收集。 

  2、如何收集资料?在这时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①发动系统内部广泛参与修志工作。要明确修志工作不仅仅是本单位修志机构的事,而是全系统或单位需要共同参与的工作。②外出查访。以外出查阅、走访、座谈等形式收集资料。③行文征集。对难度较大的资料向有关人士或部门以信函的形式征集或以征稿启事的形式向社会征集。④利用地情资源:充分利用方志馆馆藏资料以及图书馆、档案馆的地情资料库等地情资源。⑤实地考察。是发现新资料和考证现有资料真伪的重要方式。  

  3、资料收集的步骤。①先普查后细查。先根据所收集资料的存在形式和来源,做好普查工作,编出一个资料目录,然后再依据目录作深入细致的查阅、收集。②先内后外:先从本部门现存资料入手,查阅本部门收藏的档案资料,清点缺漏后,再有目的、有准备地外出查阅搜集。③先远后近:早期的资料往往难得,应先着手搜集;近期资料较为齐全,可放在后一步搜集。④先面后点:先全方位搜集某级(部门、行业)的集体资料;后搜集某一方面典型资料。⑤先口碑后文献。应缓收文献资料,迅速抢救活资料。⑥先文字后实物。文字记载不全或有疑问,再进行实地考察。⑦先易后难。先收集那些省时省力、易查易找的资料,在确实无法找到直接资料的情况下,再进行间接资料的收集。  

  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些步骤可以同时并举或交叉进行。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反复查访,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先入为主,执一而是。原始资料的搜集量(字数)与入志资料的录入量(字数)之比大约为15~30:1。如编纂一部100万字的志书,至少应搜集1500万字以上的原始资料。每部志书资料搜集工作约占志书编纂工作时间的15%,但资料的搜集与补充,应伴随志书编纂全过程。  

  4、资料的整理。为了使收集来的各类资料系统化,当志书某一类目资料基本收集齐全时,就应及时按志书篇目中相关类目的章、节、目进行整理汇编工作。一般有三种:一是资料汇集。即把同类的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和集中,用稿纸抄写出来,标以按志书篇目相关的章节目标题,打印装订。这种资料虽较系统化但仍保持着原始性。二是资料汇编。即在资料汇集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排比、筛选、补缺、考证、修饰加工等,使其进一步条理化,使事物的始末一目了然,并按志书篇目分类将资料打印装订好。资料的汇编又分为汇编和长编两种,以事为序的称汇编;以时为序的称长编。两者都是资料向志书初稿过渡的桥梁。三是专题资料汇编。这是在汇编或长编的基础上再次加工提炼,并采用语体文记述体编写的专题文章。这种文章记述事物发端、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并能彰明因果,揭示规律等。因此,它已是志书初稿的毛坯。  

  第三步:条目的撰写 

  按照志书编写行文规范,统一设置是卷、章、节、目层次,章节为虚设,以目为记述实体。志前设概述,章下设章下述。概述要求从事物的发端写到我们的下限,也就是2013年底。章下述要求从从事物的发端写到我们的下限。节下分列条目,可分为三种条目:综合性条目、主体性条目、典型性条目。  

  (一)综合性条目。综合性条目的写法要求“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主要是将全节各部分的精要概括提炼,俯瞰全节,勒其概况,起着导读和“窗口”的作用。 

  (二)主体性条目。所谓主体性条目是一节之主体内容。以教育为例,可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主体性内容。其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教育所含的主体性条目。 

  主体性条目要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将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进行竖写。常用的竖写方法主要有以下6种。  

1、依时记述法:按时间顺序记述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发端指在当地的起始,不必从全省、全国写起。发端的时间属必记项目,要下功夫考证清楚,记准确。凡有具体年份的不用模糊数(如建国初、20世纪初、80年代初等)。现状指下限年份的情况,应记得详细一些。沿革包含发展、变化、兴衰、起伏、转折等,应视每种事物的具体情况确定几个阶段记载。有的可按历史时期记载;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分期没有关系,可按事物自身特点,找出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发展顺序、挫折、转折等方面划分阶段作纵向记述。事物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要注重选用开创性、标志性材料来记载。  

2、记事本末法:有的事物的发展比较简单,划分不出阶段,可采取记事本末法,完整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现状或结果。如县志中有记蓖麻蚕就是用的这种方法:“1965年从临沂引进试养,在九会公社董家庄、鲁村公社郑家岭村,共养12盒(钟),1966年扩大到50余个村,共养369盒,收皮茧355公斤。1967年养359盒。因本县种植蓖麻少,饲养期正值高温,病害多,茧价又低,1968年停养。”  

3、典型排述法:不是很复杂的事物或时限较短的事物,不必或无法全面系统地记述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仅选取兴衰起伏的关键年份的典型事例排列记述,便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4、综合记述法:有规律性地间隔一定时间出现的事物,如每年夏天的高考,每年新年春节期间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一年一次的人代会、征兵、文明礼貌月活动等,不可能逐年记载,可采用综合记述的方法,即将断限内各年该事物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予以概括记述,同时记下某些年份的新措施、特殊活动或优异成绩等。要注重运用综合资料,但要避免采用放在各地都行又都缺乏针对性的套话和泛泛记述。例如高考,可综合记述断限内各年参加高考的总人数、考入各类学校的人数、录取比例、成绩和位次等,也可将有较重要价值的数字列表载入。  

5、点面结合记述法:点指事物中具有突出特点的典型事例。面指事物发展的概貌和在一地的全面情况。面重在反映事物的广度,点重在反映事物的深度。志书对某些事物进行竖写时,先概括记载事物的综合情况,然后选取一两件典型事例作为重点记述。一些行业、事业和数量较多的事物可采用此法。如县志记纺织工业,先全面记述纺织工业的兴起、发展和现状,然后简记一两家重点企业的概况。再如,记小学教育,先全面记述本地小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学校数、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教师数、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情况,然后简记一两个主要学校的概况。这种点面结合记述法,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全貌和特征。  

6、逐项记述法:变化缓慢或无阶段性的事物,难以记述它的历史发展情况,而重在记述现状。可按事物特点选取若干能显示事物本质的项目,逐项记述,以反映事物全貌。例如记河流,每条河的记述项目有名称、发源地、流经地式、长度、流域面积、水深、流量、流速、含沙量、汛期等,通过对以上各项的记述,便把一条河的全面情况清楚地反映出来。  

  (三)典型性条目。为了加深记述深度和志书的阅读性,可将一些重大成就、新生事物、典型经验、工作法、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及活动等做为典型性条目。重大成就、新生事物、典型经验、工作法、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及活动等组成的条目就是典型性条目。 

  第四步:初稿的编写 

  根据首届修志的工作经验,把编写初稿操作要领概括为《编写志稿四步曲》。 

  ①以篇目为导向,搜集编排资料。以档案、书籍资料为主,年度总结、工作报告、行业年鉴和志书等。复印编排或扫描转换为电子数据,直接进行同类归并,大量资料并不需要再去爬格抄写。归并也就是紧扣篇目主题排列资料。 

  ②按体例章法要求,浓缩资料。以时为序,忌插叙倒叙,但也不能编成流水账,最好是将所复印或扫描的原始资料直接删去无用段落后按时序进行排列调整。 

  ③按文体文风要求,规范文稿。删去原始资料中夹杂的背景介绍、总结语言、教科书式解释、评价议论、宣传报道词句、夸张渲染性大话套话等等,用史实数据支撑,不要空话、程式化,按文风技术要求规范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 

  ④反复修改挤水分,概括综合。按照“惜墨如金”“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多一字则繁,少一字则残”等传统要求,反复挤水分,斟酌字词准确性,做好必要的提炼概括和数据综合等等。唱好这4步曲,初稿也就出来了。  

  第五步:总纂,即汇总成书。总纂就是志书的总成。狭义的理解是对志书全部内容的统稿。或称“三通”,即:通读、通纂、通审。往往指志书的最后阶段工作。广义的总纂是指贯穿全书编纂过程的统筹安排,直至最终定稿。  

  第六步:评审。总纂完成以后,便形成一本评议稿,并进入修志的修改、评审阶段。志书出版前的修改、评审一般需经过一评、二审、三验收3个阶段。评议阶段一般需召开3~4次评稿会。  

  第七步,出版。 

  第三部分 

  编纂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志书内容包括方方面面,编纂难度较大。要确保志书整体质量,力求实现科学性、资料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使全志成为一个严谨和谐的有机整体,还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即交叉重复问题、粗细详略问题和体例文风问题。 

  一、交叉重复问题。志书内容的交叉重复,是志书编纂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交叉,是指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带有强烈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所谓重复,是指同一人同一事在志书中多处记载反复出现,它带有明显的连贯性和主观随意性。志书记述内容浩繁,必然出现大量的交叉现象,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各部分内容绝然分离、孤立记述、完全斩断其相互联系。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以及志书为现实服务角度看,为保持对某一事物作完整的、连续的记载,以使人们应用方便,重复记述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较多的重复记述往往不仅浪费大量的社会劳动,而且严重损及志书质量,臃肿拉杂,重叠冗长,使人读来乏味。因而,志书中内容交叉势为必然,记述的重复也难以完全避免,但整章、整节、整段的重复必须尽可能消除。在一部志书内部,有篇目、内容、文表的交叉重复,有大事记、人物、专业记述的交叉重复,有总述、概述与分项记述的交叉重复等。史志界公认“事以类从,专题贵专”是解决志书交叉重复问题的基本原则。实践中要注意抓好四个具体环节:设计中科学分类是避免重复的基本前提;撰稿中详主略次是避免重复的重要方法;编纂中合理归口是消除重复的关键环节,定稿前删节注引是消除重复的补救措施。  

  二、粗细详略问题。志稿记述的粗细详略并不容易把握,因为它是一个相对问题,详不是什么都收,略不是一点不记。但不注意把握详略,该详不详,该略不略,则会削弱志书的存史价值,大大降低其可读性,严重影响志书质量。解决粗细详略问题一般遵循“详近略远,详主略次,详干略枝,详特略同,详结果略过程,详史实略背景,详转折略一般”等等原则。在这方面常见的问题有:解释多、议论多、开头详、细枝末节详、共性内容详、常规工作详、一般性过程详,记事少、数据少、下限年现状略、重大转折略、主干内容略、重要事件略、本省独有或独具特色的事物略等等。主要原因一是主次详略意识淡薄,对志书详略原则了解不多;二是一般性资料容易搜集,对资料的挖掘、提炼、概括、升华还没有下到功夫。  

  三、体例文风问题。志书体例一般指志书的编纂法则,也即结构方式和编写格式,包括志书名称、时空断限、基本体裁(述、记、志、录)、编排体式(章节体、条目体、编年体)、框架结构(依据:科学分类原理、现实社会分工;原则:横排竖写,横分纵述,横不缺主项;逻辑:暗隐排列规则)、编写章法(开门见山,以时为序,以时间线索为形式主线、事物发展为内容主线,纵不断主线。用事实说话,以数据作支撑,隐观点于史实记述之中)等等。文风指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表现为著作、文章的行文风格,包括语言体式(现代白话记述性语体文。语体也叫文体,如记述体、议论体、说明体、总结体等,志书只用记述体、白话文,不用文言文、半文半白。不能用教科书式、总结报告式、宣传广告式、史论结合体边叙边议、文学笔法、倒叙插叙等等)、撰写笔法(原则是述而不论,可有画龙点睛式点评)、文字规范(数字、称谓、标点、符号、计量等规定)、真实可信(志属信史,准确、客观、可读、可用。用是目的。在准确性上,常见的问题是时间、人物、地点、称谓、数据不准,前后不一致)等等。志书作为传世之作,其权威性、经典性要求,体例必须严谨,文风必须朴实。志书的体例文风问题,最重要的是在一部书内必须统一,不统一则会大大降低志书的学术科学价值。  

  (摘自唐慧君在《汉中电影志》编纂工作业务培训会上的讲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