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枕着月亮前行(原创)

 冬天惠铃 2018-02-21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迎合不畏惧——挣脱人性的枷锁,追寻心中的“月亮”,哪怕生活只有“六便士”,潦倒不堪,也要寻找精神的故乡保持内心的自由彰显生命的价值!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

然而喜欢这本书的同时内心隐隐地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追寻理想心无旁骛本无可厚非,可是斯特里克兰为了自己的梦想抛家弃子远离伦敦,到了巴黎得到斯特洛夫的帮助而自己却以怨报德将对方置于精神的绝境而毫无愧疚之心,这样的自私到超越道德底线的人即便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难道值得我们赞赏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又重读了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跟随毛姆的剖析解开我心中的疑问。

一、信仰让人忘却生活的困境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前行

最初,斯特里克兰在伦敦过着较为优越的生活,作为一个证券经纪人,他算得上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可是突然有一天他抛弃了温馨舒适的一切,来到了巴黎。没有理由,似乎是突然的心血来潮,也似乎是酝酿太久,在巴黎的一个阴暗逼仄昏暗污浊的小旅馆安身,过得邋遢潦倒、穷困不堪,可他却安之若素神态自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怎样的信念可以让一个过着富足体面生活的人可以抛开一切安于困境呢?不由得想起明代大文豪宋濂对后辈马君则的教诲“以中有足乐者,不觉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心中最快乐的事便是读书,有了这样的理想这样的信念他便成了生活的远视眼,他看不见饮食的粗陋看不见衣服的破旧,眼中只有读书以及读书带给他的功成名就。相比古今生活中许多的励志者,此时的斯特里克兰还算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画作并不被多数人欣赏,因此他的生活更加潦倒落魄。幸好他遇见了他的伯乐斯特洛夫。

可是他却勾引了斯特洛夫的妻子布兰奇,斯特洛夫因为深爱自己的妻子可又无力挽回妻子的心,他不想让妻子跟着斯特里克兰受苦便将自己的家自己的画室让给了他们,自己忍痛离开家离开妻子。当妻子因为斯特里克兰的冷酷无情而自杀后,斯特洛夫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画室——那个已经被斯特里克夫占据一段时间的画室。但是,当他扫视了一眼这曾经让他感到无比幸福的房间却发现一切还是原样,除了墙上多出的那幅画,那副让斯特洛夫近乎疯狂得想捣碎又几乎卑微得丧失自尊的斯特里克兰的作品,那是一种真正的美,融入了斯特里克兰崭新的拥有无尽力量的灵魂。原来,斯特里克兰在斯特洛夫的画室从未注意画室的装饰画室的品味,他只有自己的远方,所以他在画室住着,从未挪动那里的任何东西,可是他却创作了让斯特洛夫如此震撼的艺术,这样的震撼竟能神奇地让斯特洛夫仁慈地丧失自尊甚至忘却仇恨。

几年的巴黎生活并没有让他找到心中的圣地,巴黎于他,仍然只是异乡,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于是斯特里克兰友一路找寻,找寻属于自己的永恒居所,正如梭罗栖居瓦尔登湖才发现找回了灵魂的宁静,斯特里克兰也一直在找寻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于是,他到了马赛,落魄到几天都没东西吃,他可以寄宿在马赛的夜间收容所,为了躲避传教士的布道,他可以在寒风刺骨的清晨在维克多耶鲁广场的一座雕像下面打盹。斯特里克兰已经完全做到了超越周围的环境,饥寒交迫于他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只要有画笔有颜料,他可以活得很开心。

斯特里克兰是一个永远跋涉的朝圣者,直到他来到了塔希堤,他才停止了自己的脚步。因为这里才是他心中的圣地。“塔希堤,一片高高耸立的绿色岛屿,黛青色的深深的山褶,让你还以为这是一片神圣而又寂静的峡谷。这里到处幽暗神秘,清凉的溪水潺潺而过,你会感觉,在这荫翳蔽日的沟壑里,生活自远古时代就如此古朴,一直绵延至今”毛姆笔下的塔希堤远离文明远离世俗,读到这里才明白斯特里克兰为何与世俗那么的格格不入,只因他是塔希堤的孩子,塔希堤才是他的故乡,在这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岛屿,斯特里克兰的灵魂不再流浪,他与这里的一切竟是那么的协调,那个冷酷无情的画家像个回到母亲怀抱的孩子般蜕去了坚硬的外壳恢复了内心的柔软善良。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完成了旷世杰作,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生活中,我们多数人比斯特里克兰幸运,不用忍受饥寒交迫的折磨;然而,我们多数人也无法像他一样幸运,能最大限度地彰显生命的价值。究其原因,可能是更多人已经活成了生活的近视眼,只盯住眼前的利益,难以挣脱物质环境的束缚难以摆脱心中的欲望。其实,我们只要坚定心中的月亮,努力地让自己成为生活的远视眼,淡泊名利,想寻找恋人般,执着于心中的远方,我们即便不能抵达自己的理想的王国,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活得洒脱在朝圣之路上走得更远。

二、信仰让人不在意世俗的情感,挣脱人性的枷锁,在理想的世界里坚定前行。

当斯特里克兰突然离家出走没有任何牵挂的时候,我对他是嗤之以鼻,这样的人没有丝毫责任感:对妻子,他认为自己养活了她十七年,现在可以变一变,妻子有能力养活自己;对孩子,他认为他们十几年已经生活得很舒坦,以后总有人养活他们……更让我对他恨之入骨的是他勾引了恩人的妻子然后抛弃她导致他自杀,并且毫无悔意,对恩人斯特洛夫也毫无愧疚之心。可是,当我读到他在塔希堤与他的第二任妻子阿塔的生活时,我竟莫名地有些感动。回过头来再读之前的篇章,我对他的埋怨愤恨减轻了许多。

四十岁的斯特里克兰离家的那一刻就是他梦醒的那一刻,他不想过按部就班、平庸乏味的生活,他想寻找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抛弃了自己的舒适的过去。一个人想要与自己的过去决裂,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割舍一段维系了近二十年的亲情,这得需要怎样的煎熬。世俗中,我们难以做到,于是,很多时候,这些情感便成了自己生活的羁绊,我们无法自由前行,有时又不得不改变生活的轨迹。斯特里克兰,他清楚地看到他现状的平庸乏味,又清晰地看到诗意的远方正在向他召唤,自我被他放大,他需要的只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彰显自己的价值,于是,他走得毅然决然。

那年的弘一法师不也如此吗?他深爱过自己的日本妻子,可是国难当头,他痛苦难当,最后他毅然选择了放弃世俗抛妻弃子皈依佛门,他深知只有佛教才能安放他那在世俗中已经痛苦迷茫的灵魂,他放下了个人的爱恨,用佛来普渡众生的痛苦。正如他的学生丰子恺所说“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我想斯特里克兰和弘一便是这样的宗教徒,他们努力寻找心中的圣地,正是这份信仰才让他们放弃了世俗的情感抛开了世俗的责任,这份信仰像夜晚的月亮一直指引着他们在理想的道路自由前行。

斯特里克兰遇见布兰奇,他只是把她作为模特或者是作为取乐的工具,不能说他们没有灵魂的应答,或许斯特里克兰本他被攫住的无限向往在爱情中能获得解脱,可是最终他发现自己疲惫的灵魂并没有得到最好的休憩,于是这样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这个生命中的女人又心生厌恶。布兰奇越疯狂地想抓住他,斯特里克兰越是讨厌甚至不寒而栗,于是,才有了相处三个月后布兰奇的自杀。斯特里克兰的灵魂又重新上路,他一心一意,为了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甚至他人,我想如果布兰奇能够看清这一点,应该会对他多一份理解,放手让他走天涯,自己再作另一种选择吧。

当找到心中的伊甸园时,那个恶俗冷酷自私的斯特里克兰变得柔软善良,与阿塔和他们的一双儿女过了几年幸福安稳的生活。布吕诺船长拜访他时他能热情接待;蒂阿瑞询问他的生活时他很满意阿塔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自己得麻风病时别人都远离,面对自己的妻子执意陪伴竟然涌出泪水并从脸颊滚落……至此,我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热情善良柔软的斯特里克兰。

只因他抵达心中的圣地,一切都风平浪静,他又恢复了人性最美好的状态。

再一次读完这本书,对主人公已经没有了第一次读完的那种特别的憎恶——尽管从人性、道德的角度仍然无法对他心生喜欢,但是他的那种为了心中的圣地不顾一切冲淡了我对他的厌恶,多了份对他的理解甚至也多了份对他满怀勇气追寻梦想的敬仰!

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带着信徒般的狂热去寻找心中的圣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