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方剂药量增减的变化与其药力作用

 real寿元调养 2018-02-22

药量加减变化是最大多数一种情况,平时临床上多用的一类,是主病、主证没有变化,你改变药量是改变方剂的药力。主病、主证不变,药物的结构、配伍关系,君臣佐使基本不变,原方它确定的量,甚至于有些量的比例,你给他改变了,增大了,或者减少了。那是为了什么?主病、主证不变,它病情的轻重和兼证程度不同。你再调整。这种情况,那我们改变原有选择方剂的用量常见的。所以在这里这种药量增减变化,不是作为讨论主要的。因为我们现在,像中医曾使用当中,都是因地因人因时制宜的在用量。极少就是完全按古方,它是多少就多少。仲景用三两,那我们现在就折合时代特点,大致三钱,就是十克左右。并非如此。很多所谓的量,要学生记的量,除了少数方以外,大多是它用量特点。特点就包括比例。常用方用量范围里,大剂量、中剂量、小剂量,这类的一个特点。不是死记的就是几克。因为中医它要结合,因人因地因时来确定。不像西医,西医你是东北的,海南岛的,按公斤体重一算就完了。这个用量一出来以后,美国的、中国的、英国的,因为大家都是公斤体重这样来计算,到了一段时间发现,中国用量应该适当怎么样?但是他总体是一样的。公斤体重,这类计算是一样的。那中医这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很突出,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后面各论,所要求记的用量特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比例,很多方中药物之间一个比例,而不是什么绝对用量。还有一些用量,历史上用方当中,大家都比较强调的,往往有啊,这类作为常识要知道。但起用量不见得是那么大。

中医方剂药量增减的变化与其药力作用

比如像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黄芪用四两,120克了,从当时,清代后期那个时候这个秤来讲,度量衡来讲,还不止120克,四两还要多一些。那我们起动、起用的时候,可以根据证、病情、身体状况,从60克开始。有的时候30克开始递增,逐渐增。但你要知道它可以到这个量。但是你不能记它是死的,就是这个量。中风后遗症来了,你不管他体质状况,年龄状况,性别状况,全是来120克就开始行吗?那个不行。

所以用量增减,我们在总体,它基本的病机,基本证候,这个前提下,就开这个针对性的变化。不但方子也要调整剂量。这个不是现代药量增减变化的重点讨论的范围。我们现在说讨论药量增减变化里的是什么呢?这实际上提醒中医注意,药量增减变化了,会影响功效主治。

药量增减变化的具体作用

1. 改变或者决定方中药力大小。这是我们刚才讲的,用得最普通的。小孩来了,原方药量要怎么变?要减少一些。或者说,基本病机、主证没有变,但是整个病情包括兼证,这一程度有变化。那我们调整药量。那决定方中药力的大小。

2. 药量变化,会改变配伍关系。指的改变这个药物在整个方中的地位,从而也改变了对方剂主病、主证会有影响。

中医方剂药量增减的变化与其药力作用

我们教材举的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本来是一个热实互结的一种轻证。是用轻下法。那从大承气汤变化来,大黄、厚朴、枳实,大黄用四两、厚朴用二两、枳实三枚,变成厚朴三物汤以后,胀满、痞满燥实,本来小承气汤痞满实而不燥,所以它是用这个厚朴相当于和大黄相配,厚朴量小,臣佐药的含义。那厚朴一下加了四倍。痞满的满就成为突出的。同样有大便秘结,病人痛苦反映,很重要的是满而不解。胀满很严重。它病机里面热实互结是一个原因,但气滞是证候的主要方面。所以这个引起了配伍关系的改变。厚朴三物汤,方名它把它变了,预示这个方君药、主病、主证,开始变化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就变化了。厚朴成为力量最大君药了。当然一看这个结构,大家想这个厚朴三物汤不就是大承气汤去芒硝吗?其他用量一模一样。那是不是热实互结很重呀?它和大承气汤一个很大的区别,第一个 气滞很重。也就是说,它以胀满、满而不减,这个作为一个主证。第二个 从泻下力量上来看,行气力量是很大,但攻下整体力量来说,不如大承气汤。别看这三个药一样量,不如大承气汤。第一,它把芒硝没有用,这个方里没有芒硝,说明热实互结的程度,没有大承气汤重。第二个服用来讲,服用下去药力,厚朴三物汤不如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熬了以后,分两次服用。厚朴三物汤煎熬以后,分三次服用。这要注意的。你不是光是写在上面的量一样,这两个就一样了。都给你一斤饭,叫你分三顿吃,你每顿吃了以后,这个作用差不多,一定合适,一定喊你分两顿吃,这个作用不一样。所以药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所以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药味是没有变,药量变了。君臣配伍关系开始变了。也就病机和主治的主要方面,开始变化了。治法就不同了。方名都变了。这类的细微变化,在东汉仲景时代,都用到这样了,那是很了不起的。

中医方剂药量增减的变化与其药力作用

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人们常用这个例子。用这类例子比较典型。四逆汤是治疗心肾阳虚的一个基础方。如果心肾阳虚重了,严重了,开始到阴盛格阳,那说明阳虚程度重。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我们现在急需要做两个工作。一个工作增加温阳力量。第二个固摄外越的浮阳。到这个时候,你看通脉四逆汤配得很好,它用这个附子增加用量,变为大者,那增加的用量程度,并不是很大。仅仅是一枚附子,还是变成大的。没有用那么多。附子实际用太大了以后,并不是温阳了。太大了可以散了,有散的作用了。散寒,可以温里。治痺证这类。你看附子用在大黄附子汤里,是用得很大的,三枚。张仲景很少用到这么大的。大黄附子汤,你看功效和细辛相配,温散。在这里呢,附子干姜相配的,四逆汤里附子干姜相配,它是一种既是脾肾阳气同温,又是走而不守,守而不走的结合。那我们现在要增加它温阳,附子干姜量都增加,但侧重有温阳要固摄。固摄使阳气不外越。使阳气不外越,增加附子,它是量越大,越走向温散,增加干姜,干姜一两半变三两,加倍。这种增加的比例,绝对比附子一枚,变成大者要多。所以重在加强守而不走,这两个药相当于一个打运动战,一个打阵地战。干姜善于打阵地战,固守,那使阳气不外越。所以你看他选用药物,在量变化的时候,是考虑到阳气外越的因素。不仅仅是增加温阳力量,而且还要固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