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江山携手 2018-02-23
2012年8月15日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从晋祠公园的南门出来,商量了一辆车去龙山石窟和天龙山石窟,司机是晋祠东边村庄的一位武姓师傅,他对本地古迹和历史的了解深度让我很吃惊。从晋祠西边的山路上去,龙山石窟直线距离较近,但却要上下好几次,山路颠簸弯转很不好走。在一处寺观工地停车,再往东走些就到,这里的平台也是俯瞰古晋阳城的好位置。龙山石窟开凿在一处凸出山体的岩石中,共有九个洞窟,可以用下面山体图片上的编号来表示。第八窟只有清代添加的泥塑和题记,第九窟为空龛,其余七窟都有石刻造像,若主副造像都计入的话,大概有六十多身。第一窟的造像数量最多,但因为太高,又没有能登上的地方,很难看到,其余的均能在窟口看到。元代石窟造像已不流行,道教石窟造像也历来稀少,加之与金元之际全真道在北方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使得龙山石窟在近现代的研究中颇受关注。二十年代初,日人常盘大定对龙山石窟进行了调查。在他的文字中记载到,有八个石屋,里面有雕刻完整的道教造像,同时还回顾了主要的雕凿主持人披云子宋德方的事迹,对洞窟内的石刻遗存作了介绍,并记录了相应的题记。他的计数中大概忽略了那个空窟。让人愤怒的是,随后这处石窟内大多数造像头部被盗掘了。当代的国内学者也对此开展了很深的研究,相关文章陆续发表,一些著述中也频频提及,甚至还有专著出版。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资料显示第一窟正壁雕主尊一身,两侧雕侍者二十身,有题记为《玄纲论》上篇的一部分,最末“自甲午春至乙未东,三洞功毕,东莱披云命工泐石”,可知雕凿年代为公元1234至1235年。历代文献多称之为“虚皇龛”,题记内容也与“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灵”的虚皇相关,雕像则应是虚皇及其属下仙班,但仙班的详细身份并不清楚。常盘大定及后来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应是邱处机和随之西行的弟子像。第二窟是“三清龛”,需要爬上岩体才能看到。正面刻三清像,身后均有浮雕的背光和头光。两侧各有三仙人坐像和三侍者立像,都只有浮刻的头光。窟顶浮雕了双龙游于彩云之间,有些残损,但还是比较清晰,相比于造像的端正拘谨,这游龙图案却是此窟的精彩之处。窟顶还有一方孔与第一窟相通,透过去只能看到顶部的一点浮雕,应该也是游龙。窟内有两侧金元之际的题记,纪年都是丙申(1236年),是宋德方的两个弟子秦志安和李志全的祝文。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第三窟与第一、二窟竖向相列,在最低层。其内雕刻一卧道人像,两旁立了两个侍者,大概模仿了释迦涅磐像,残损得都比较严重。窟内没有题记,一般都叫“卧如洞”。在元代的一些碑记中,均言到宋德方在甲午年(1234年)来到龙山,得古昊天观故址,见二石洞皆道家像,遂留此修葺三年,使之恍然如一洞天。常盘据此猜测此窟便是二石洞之一,卧像可能为老子。但观其造像风格与其他有元代纪年的造像十分相似,常盘的猜测并未被接受,此窟只能是开凿于金元时期。明清文献中传此卧像为披云子宋德方的卧化像。刘江依前三窟的一体性,其内造像都应该与全真教的至高尊位相关,按造像在各窟中的配置以及第三窟内卧像衣着的朴素性,认为此卧像应为表示王重阳卧化。在龙山石窟中,几乎全部元初有造像的洞窟内都有元初相关题记,唯第三窟没有。张明远注意到该窟中央留下的一长方形深槽,推测此似应为立碑之处,碑已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窟为元窟。第一窟的题记中有“三洞功毕”的字样,按其一体性看这三窟可能就是所谓的“三洞”,为披云子首期开凿的洞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第四窟内三壁都雕刻一主二侍的造像,左侧壁上的造像尚未最后打磨,不知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放弃了收尾。第五窟内只有正壁雕刻了一主二侍的造像。这两窟的造像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窟龛,应为披云子游龙山时发现的两个“早期”石洞。因为里面没有题记,修造年代无法确定。常盘大定比较草率地认为此二窟为秦志安和李志全的肖像窟,已不足为凭。窟内的说明牌上按明代的《太原县志》中记录的名称,定之为“玄真龛”和“三天大法师龛”。两窟的雕凿年代历有争议,有距元窟不久和宋代、唐代的不同说法,说明牌上则标示为“唐窟”。张明远大致认为开于盛唐时期。李凇则认为开于中唐时期,在其文章中将龙山石窟纳入到北朝至元代中国宗教雕塑史的发展背景下,对雕凿风格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分析。在雕刻技法上,四、五两窟造像更贴近壁面,特别是其头部,这也是这两窟造像头部保存相对完整的原因,而宋元造像的头部与壁面的接触面积相对缩小,而使之更容易被盗掘。两窟造像的衣着纹样比较生硬,多呈现圆柱形的泥条状,符合北朝末至唐代的风格,而后期宋元时期的则显得自然写实。侍者的体态长而圆挺,轮廓有收分变化,身躯有微微的扭动,显示出一定的唐代风格,而龙山石窟的其他造像侍立者自手臂往下多无变化,呈十分端正的站立方式。主像的胡须虽多有磨损,但依然能看到比较明显的宽大络腮胡,比较符合唐代道教的老君或天尊像样式。主像的头光和背光与天龙山唐代佛教造像的十分相似,其身后大龛的尖拱外形,底部带壶门的方形座,以及侍立者脚下的单层仰莲座也都是唐代比较流行的形式。如此等等。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第六窟正壁雕一坐像,两侧各一侍立像,头部皆不存。在主尊的右侧有一道人掩门的图像,在宋代的一些佛教石刻中已常常使用此类图像,此处寓意为何似乎不是很清楚,道人是否有特定身份或究竟是谁,也没有定论。排除这些细节不究,此方图案确能给该窟平添一些趣味来。窟内有“披云自赞”和秦志安敬赞两则题记,纪年为戊戌春至己亥秋(1238至1239年),题记也暗示主尊就是披云子宋德方本人,因此该窟就被称为“披云窟”。窟顶有浮雕双凤,构图细致饱满,华彩非凡。第七窟为“玄门列祖洞”,有外廊,雕像已毁,窟内则雕刻了全真七子坐像及两尊侍立像,还有“祖堂赞”和“三载洞府功毕铭”两则题记,纪年为1236年,常盘氏已认为题记应为尹志平给与宋德方功绩的赞词。在窟口内侧还能看到一些浮雕残迹和仙鹤图案等。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河朔记·龙城旧迹】龙山石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