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书法诠释国画

 明远小筑 2018-02-24

时风转变,许许多多过去不被人提起的技艺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的朋友也像我一样喜欢书画而日专研着。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当在美术馆朋友问到“这幅画怎么样?”“为什么这幅画这么有名?”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是一头雾水。如果说书法还有一套完善的体系,有关中国画的书籍在市面上都难以找到一套相对比较完备的。

有经验的朋友就能发现,大部分有关的书要么是画集,要么是杂志,更有甚者标榜出“零基础中国画30天精通”的教程,聪明点的小伙伴都会看出多荒唐。

总而言之,书籍也好视频也罢,学习都是一个个步骤,传达的意思就是“按着我教的画就能学会国画”。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别人希望你能分析一幅画的时候怎么就不会呢?明显不符合逻辑,这篇文章就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表象下的内部结构。

都说书画同源,指的是书法和国画都是由同一个祖先“甲骨文”衍生出来的,可是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已经面目全非,最明显的就是一幅画落款的那几个字跟书法基本挨不上什么边。大到形式,小到每一笔,除了材料还是文房四宝之外基本难以找到共同之处。

不过个人觉得相似的地方还是不少的,凡是能看懂书法的人大概也能看懂中国画的。

笔法

书法也好,国画也好,本质都是通过毛笔将墨落实到纸面,而整个使毛笔运动的方法就是笔法。可以说在笔法上书法和国画基本就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而有关笔法的理论在古代中也是最为主要的部分。因为难以解释,以至于往往被神化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形容索靖用笔“银钩虿尾”,想看懂这几个字还需要有些想象力才行了,并且还有不小的概率是猜错的。

想快速了解“笔法”倒是有一本好书推荐,邱振中先生的《笔法与章法》(过段时间公众号将推出有关这本书的拆解,打个硬广)主要研究毛笔的笔锋运动形式。

不夸张的说,画家的高低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笔法,在这里就简要解释一下以书入画的“三过其笔”。只要笔在纸上完成里一个点,一根线都最少有这三个动作,而运笔的基本动作就是“起承转合”完整的动作带来的是锋面的转换,和节奏的变化。相信只要练习半年临摹就能有个八九分像,却感觉总差上一分,这时候不妨解锁一个笔法的概念。

从外表来区分就是“立体”与“平面”的区别,在这里分享两张图片更加直观,只要在每张图片中抽出一根线或者一个对比就能发现用笔的高低。

图片来源 网络

图片来源 刘德水

点画

在书法中最小的元素就是点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笔画,在国画中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这个很多人就理解了,不少教程的设计都是一笔一笔的教。耳熟能详的就是兰花的教程了:一笔长二笔短…很多人都知道对吧。那这一类就是最表象的,你会说书上和视频里除了这样的教程找不到别的,或者这样那样的理由,今天就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书法理论中有极多对于点画的描述,除了基本的横竖撇捺更多的是对于线条本身描述。比如高质量的线条需要具备怎样的特性,比较公认的就是筋骨肉血的学说了。《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怎样做到筋骨肉血的统一一直是公认的审美标准。(以后的推文中详细解述,继续打硬广)

再者就是“形势合一”,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势生焉。用人话讲就是要有对比,并且对比要同时存在而统一。举个例子吧,国画中梅花基本有三个花托,那就要处理的大小有别、方向各异、外形丰富...前边写的关于兰花叶子“一笔长二笔短”不也一样遵循这样的对比。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比还原表象重要的多。

当然各种对比的数量远不止这些,接下来用“形势语言”表达这种对比与统一。依旧是这颗小树,可以好好分析里面的每一个小枝是如何做到与旁边的小枝有所区别的。

来源同上

结构

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包围结构这些都没有,再这提到的结构单单指点画的组合。就像一个字是一幅书法中稍微大一点的元素,国画中由几个小元素的组合形成的较大的元素,这种组合的方式就是结构。

一个字可能会有一个主笔,国画里是否有呢?可能

一个字的笔画中有收放关系,国画里是否有呢?可能

一个字中有朝辑关系,国画里是否有呢?

其实,只要是形势语言,书法中有的,国画统统都用得上,而且更加自由,比书法的狂草还自由。就说竹子吧,正常的组合竹叶叫真实,组合的脱离实际了叫艺术,而书法变形太夸张就不是字了。我一直认为提出“个字”“介字”这样的竹叶组合初衷可能是好的,却容易流于表象。试想一下一个小学生接触了这样的知识也知道画竹子了,然而光这样就行吗?

除了点画本身含有的形势语言:长短、大小、粗细、纵横、方圆...结构组合重要的在于点画之间的关系:相离、相交、相接,点画之间的距离。光这两点本身就能千变万化,在加上之前的形势语言便能发生一些化学反应。相信学过小学数学的朋友都能算出组合起来的不同形式有多少。有些能极大的影响画面,有些则只是炫技巧(以后有推送,记得关注公众号,重要的广告打三遍)

用一张图片验证上述观点,寥寥几笔用到多少“语言”。

图片来源 王渐鸣

章法

书法的章法就是由所有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主要是字组、行气、布白等理论。关于构图的分析国画还是有很多相关的理论的,不过不同的题材不同风格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常见的万金油“之字形”“三角形”也是有不小的参考意义。弊病在于只是提到使用并没有解释缘由,且各个小一些的区域的不知则没有详细的描述。所以总有些画远远望去构图还是平衡的,看到内容时则大跌眼镜。

章法两大主题,空间与虚实

《书筏》中: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出于布白。布白就是对空间的处理,大的布白有“之字形”,怎样安排各个部分也有一定的方式。

总结一下就是:

1、面积别一样大

2、外形不要一样

没错基本上就这两个,可是实际运用起来又十分艰难,尤其是面积,不是做不到区别,而是难以做到区别而统一。

还是用图解释好理解,让我们来看看布白到底能多精妙,这一幅图就是竖幅山水的经典构图,现在来分析前面的八颗半树和那条小路,可以发现用红色框出来的部位和青色的块面是切合上面两个要求。

图片来源 孔方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到的就是不能流俗,这里也拿一组图举例子,其中一个就是很明显是三排叶子而已,再没有别的看点。这就是强化了对比却没有做到统一的“俗气”,这个对比旁边的一张图片就可以发现

图片来源 网络

图片来源 顾安

另一个方面就简单一些“虚实关系”,这个与摄影有点类似,都有一个画面的中心,但又不尽相同,局部也有虚实的关系。如果是长卷画那就更是了脱离焦点的概念。

书法与国画,越距离本源,相似的地方就越多,能够互通的地方也就越多。本篇推文并不是为了提供什么干货,再者干货并非是什么太好的东西,容易形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用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国画,才能从低维度的投影中分析出本质,这篇提送只是提供一个分析的思路。

这里是一言帙

我们团队推出的读书平台

虽内容不能每条推送都精到

但是每条都是

原创

视角独特

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