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约瑟研究所简讯 |《古代希腊与中国比较》研读会

 龚人书斋 2018-02-24

2018年1月24日,李约瑟研究所举办了两周一次的“非西方科学史方法论”(non-western science historiography)研读会,主题为古代希腊与中国比较研究的方法论。研读会由李约瑟研究所、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研究员赵静一博士主持,李约瑟研究所的各位学者和剑桥大学科学史系的师生参加了研读会。


《Ancient Greece and China Compared》(《古代希腊与中国比较研究》)封面

 

研读会围绕杰佛里·劳埃德教授(Prof. Sir Geoffrey Lloyd)为《Ancient Greece and China Compared》(《古代希腊与中国比较研究》)一书所写的 “引言:方法、问题与前景”(Introduction:Methods, Problems and Prospects)展开。该书由劳埃德教授和赵静一博士主编,收录了不同学者的相关论文16篇,2018年1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赵静一博士首先对论文集做了简要介绍,包括其起因、结构组成及编辑的整个过程。她说,与其它相同主题的论文集相比,《古代希腊与中国比较研究》涉及的领域更广泛,内容更丰富。随后,赵静一对劳埃德教授的“引言”进行了介绍,指出该文探讨了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在多方面的异同,包括哲学、数学、医学、农业、法律和政治机构、宗教、音乐、教育与艺术等,同时就比较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文章中,劳埃德教授指出,开展比较研究前,学者们要认真思考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就所选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2)应该采取什么标准进行有价值的比较;3)如何检验研究结果的合理性。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因研究领域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难点之一是不同文化间的概念对比。由于没有完全中性的词汇,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使用自己的母语概念范畴,由此会造成对其它文化概念的扭曲。因此,在比较时需要不断审视和调整所比较的概念,以避免两个错误:一方面把自己熟知的概念强加于其它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假定文明之间不可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体制结构,深入理解其思想,充分考虑每一种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总结劳埃德教授文章的同时,赵静一还以论文集所收录的其它文章为例,简要总结了不同研究领域所采取的比较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劳埃德教授也出席研读会并做了补充发言。他强调,比较研究可以提供给学者独特的视角,在当下学术研究重视“全球化”视角的语境下,开展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紧迫性。由于跨文化比较并不局限于古代研究,研究古代世界的学者应和人类学学者相互借鉴,以推动比较研究的深入开展。

 

之后,与会者积极参与讨论,从多方面探讨文化比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讨论环节中,李约瑟研究所博士后吴惠仪指出,比较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研究独立发展而没有直接接触的文明,如古代中国与希腊,也可用于研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而这两类研究所采取的比较方法是不同的。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馆的访问学者杨欢分享了她的研究题目——古代中国与希腊战车的比较,大家也围绕她的研究课题展开了讨论。

 

研读会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从跨学科角度探讨研究方法的平台,大家畅所欲言,进行了充分的学术探讨和交流。


为推动古代丝绸之路科技与文化交流研究的创新化和国际化,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合作设立了“发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科技与文化交流专项奖学金”


该奖学金由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资金,设立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指定用于资助华语国家和地区的年轻学者,开展与古代丝绸之路科技和文化交流相关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