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文明的沙漠 ——公元5至10世纪的西欧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2-24

9.1法兰克与克洛维。马尔克:西 欧封建化之起点。“懒王”和宫相。查理·
马特采邑制改革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偌大一个帝国犹如一块巨大的盘 子,迅即被日耳曼人砸得四分五裂:帝国崩溃后的西欧大地上, 出现了十来个日耳曼人小王国。
西班牙半岛上,有西哥特王国、苏维汇王国。
北非沿岸,是汪达尔王国。
意大利半岛上,有东哥特王国,后来还有伦巴底王国。
高卢东南部,有勃艮底王国;高卢西北部,则是法兰克王国。
不列颠岛上,盎格鲁-萨克森人建立了众多小国。
这些小王国,大多数寿命不长。短的仅存在几十年,长的也 不过一二百年。它们有的被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所灭亡,有的败 在阿拉伯人手下,也有的成了法兰克王国的俎中食。
毫无疑问,法兰克王国是这些国家中力量最强大,存在时间 最长,对西欧社会影响也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而且,法兰克社 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也在西欧最具有典型意义。
法兰克人本来住在莱茵河的下游。公元4世纪时,他们迁入 到高卢的中北部。最初,他们同罗马人和平地相处,和帝国结成 同盟,为帝国提供辅助军队。451年,在罗马将领阿埃齐的指挥 下,法兰克人与西罗马军队一道,在巴黎郊外的卡塔洛尼平原将 匈奴人阿提拉打败。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法兰克人毫不犹豫地转入了进攻。481 年,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成为法兰克各部落的首领。在他的率领 下,法兰克人占领的地盘不断扩大。
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打败罗马军队,很快占领了高卢北 部,即塞纳河和卢瓦尔河河间地区。
克洛维对手下的人以威严而著称。苏瓦松战役之后,一个士 兵将教堂里的一个广口“圣杯”作为战利品据为己有。教会要求 克洛维归还,该士兵不予理睐,并且一斧子砍碎了瓶子。为了不 使战士们扫兴,克洛维当时没说什么。一年后,在检阅部队军容 时,克洛维借口这个士兵武器保养不善,将其战斧丢到地下。那 人弯腰拾取时,克洛维猛然抡起自己的斧子,劈向他的脑袋,还 说:“你在苏瓦松就是这样对待瓶子的。”众人目瞪口呆,只有死 心踏地地跟着克洛维干。
因此,法兰克军队当时不过几千人,可这几千人个个都是勇 敢而强恽的斗士,战斗力极强。当时高卢的一个罗马诗人这样描 述他们:
棕红色的头发披散着,往前垂到了额头上,而把后颈露 了出来。海蓝色的眼睛里,晶莹的瞳孔闪闪发亮;剃光的脸 上,几缕稀疏的汗毛权当胡须。瘦长的腿上裹着紧身长裤, 腰身上则捆束着宽宽的腰带。他们暴露后颈,只是不让自己 临阵逃跑。……他们的爱好就是打仗,万一寡不敌众,除非 死亡,否则是不会倒下的。
靠这样一支军队,克洛维几乎是战无不胜。496年,他东征 占领了阿拉曼地区,今天的德国西南部一带。这一年,克洛维率 领3000 士兵接受洗礼,皈依了基督教。与其他蛮族王国不同, 他接受的是正统的基督教。这一举动,使克洛维从此获得了教会 的支持。而教会也依靠上了一支强大的世俗力量。
10年后,克洛维便以征伐信奉阿里乌斯教派异端为名,出 兵西哥特。很快占领了阿奎丹,508年又攻占了西哥特人的首 都。不久,他被东罗马皇帝封为执政官。他戴起了王冠,穿起了 王袍,定都巴黎,俨然一副国王作派。
511年克洛维死去,他的后代继续其扩张事业。6世纪早期, 先后征服了图林根、勃艮底、普罗旺斯、加斯孔等地,而且强迫 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两支部落臣属于它。到6世纪中叶时,法兰克 王国成了西欧最强大的国家,长期处在墨洛温王朝(481〜751 年)统治之下。
伴随着版图的扩大,法兰克社会的内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 从法兰克人方面来说,他们在进人高卢之前还处在原始氏族公社 阶段;从高卢原有居民来说,高卢原为罗马奴隶社会的一部分。 而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后,将自己的社会组织升格为“马尔克”农 村公社;这种制度很快又在原有居民中流行起来。
是法兰克人在6世纪编纂的《萨利克法典》,为后人提供了 此时法兰克人的情况。从法典中,可知法兰克人以农业为主,种 植大小麦、豆类等粮食作物,也种植亚麻、葡萄等经济作物。马 尔克是法兰克人按地域关系组成的农村公社。耕地归公社全体成 员集体所有,分给各个成员使用,由男性亲属继承;若无男性继 承人,则转归邻人,或交给公社。粮食收割后,耕地全部开放为 公共牧场,休耕地也是公共牧场,森林、河流、道路、桥梁、池 塘等也都公有公用。实际上,马尔克公社是土地从公有向私有的 过渡,公社的农民都是自由农民。马尔克公社制度的出现,是西 欧封建化过程的起点。
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法兰克王国建立了完整的管理机构。 在中央,国王的权力髙于一切,王宫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另有王 室的许多家臣如宫相、大法官、传旨官和御马官等协助他。在地 方上,各部落的首领演变成了“伯爵”,管理“伯爵区”,替国王 征收赋税、处理案件。伯爵区之下有“百户区”,设百户长。再 往下的基层组织就是“马尔克”。
历时270年的墨洛温王朝,先后有28名国王,平均每人在 位不到10年。而且,法兰克人还时兴土地分产制,国王死后, 诸子可平分国土。因此,在大部分时候,法兰克王国实际上处在 分裂状态。
克洛维死后,他的4个儿子对国家实行了分治。4人都想当 国王,展开了内战。到567年,王国最终分成了 3个独立王国: 西法兰克,又称纽斯特利亚;东法兰克,又称奥斯达拉西亚;勃 艮底。3个王国都有国王,但3个国王很快又都变成了傀儡。 629年以后,实权都操在宫相手中。国王们则不问政事,称之为 “懒王”,成日坐着牛车去乡间游玩。
3个宫相之间长期混战争霸。687年,奥斯达拉西亚的宫相 赫斯陶尔·丕平征服了西法兰克和勃艮底,再次统一了法兰克王 国,成为惟一的宫相。
715年,丕平的儿子查理·马恃继宫相位。此时,一方面有 外敌不断威胁,查理感到兵力不济,战斗力不强;另一方面国内 的大贵族们由于政治经济势力的膨胀,不把国王和宫相放在眼 里,更不听从国家号令。于是,他决定进行改革。
实行“采邑制”,是这次改革的基本内容。过去,大贵族们 往往是无偿地得到国王赐封的土地,不须承担任何义务。这些人 258
羽翼丰满后,反而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采邑制则不同,它是 一种有条件的土地占有制。这种条件,就是为国王服骑兵役。而 且,从国王那里领来的釆邑,还只能终身享用,不能世袭。由于 这种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采邑制更能保证国王的军事力量,所以 一些势力大的封建主也仿效起来。
封授土地的国王、大贵族,称之为“封主”,釆邑的领受者 一般称“封臣”。封主若死亡,或者封臣死亡,采邑就要归还给 封主。如果想继续享受釆邑的话,必须重新进行授封仪式,重新 履行这一程序,重申接受采邑的义务和条件。
采邑制的受封者,多为一些中小贵族。他们得到土地后,向 国王宣誓效忠。以他们为基本骨干,逐渐出现了一种骑士武装。 骑士武装比过去的自由农民武装大有不同。他们装备好,训练有 素,作战时也不受农时限制,这就大大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而原来的农民,却丧失了过去作为一个战士所应有的权利,对地 方贵族的依附性便越来越强。
9.2 丕平篡位:加洛林王朝开始。
♦ ■
查理大帝国。凡尔登条约:帝国三分。加 洛林文艺复兴?
741年,查理·马特去世。其宫相职位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 卡洛曼主要执掌奥斯达拉西亚的政务;矮子丕平负责其余地方。 747年,卡洛曼无意政事,退隐到一所修道院里。丕平成了惟一 的宫相,于是便生出当国王的非分之想来。
4年后,即751年,丕平如愿以偿,正式废黜墨洛温王朝的 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丕平这次篡位成功,借助了教皇的支 持。教皇当时正同占据着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人做斗争,曾经几 次求援于法兰克,均被查理·马特拒绝。丕平则很有心计,他先 是遣人询问教皇:真正的国王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是只有国王名 义和权力的人好呢,还是有国王权威和才能的人更好?教皇意外 地得到了这样一项权力,对丕平的用意心领神会,马上告知来 人,说现在的宫相应该当国王。
双方取得默契之后,丕平在苏瓦松召开了贵族会议,宣布废 黜墨洛温的末代国王西尔代里克,并将其囚禁于一个修道院里, 自己当上了国王,开始了加洛林王朝(751〜843年)。754年, 教皇史蒂芬三世亲临法兰克,为丕平涂油、加冕,确认其国王地 位。
丕平很快就以多种方式回报了教皇。他先是调整了与国内教 会的关系。对过去查理·马特所没收、并用作釆邑分封的教会土 地,丕平承认还是教会的财产,归教会所有,领受这些土地的封 臣应该向教会缴纳一定的贡物。不过他又规定,不经国王许可, 教会无权收回这些土地。这一做法消除了国王与教会之间的矛 盾,大大有利于王权加强。
丕平还特别注意同教皇建立和保持亲密的联盟关系。为了报 答教皇,丕平两次远征意大利,打败了威胁教皇安全的伦巴底 人,并把从意大利东北海岸的拉文那到罗马的一条狭长形地带献 给了教皇。在基督教历史上,此事被称为“丕平献土”。从此教 皇有了一块直接的统治领地,这是后来教皇国的前身。
丕平在统治法兰克的近30年时间里,对外征战的活动也屡 屡不断。他打退过占据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对法兰克的进攻,征服 了高卢西南部的阿奎丹地区,打败了萨克森人和巴伐利亚人,法 兰克王国进一步强大和繁盛起来。
768年,丕平死去,法兰克王国再一次分裂:丕平之子查理 和其弟加洛曼平分了国土。3年后,加洛曼病死,查理成了法兰 260
克惟一的国王。查理号称“査理曼”,意即查理大帝。查理大帝
统治之下的法兰克,进人了鼎盛时期。
完全可以说,查理是一个马背上的皇帝。他在位长达47年
(768〜814年),发动对外战争就有53次之多。
继位之初,查理即镇压了西南部阿奎丹人的反叛。
774年,查理远征意大利,征服了伦巴底王国,将意大利北
部并入了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查理出兵意大利的理由很简单,就
是要伦巴底国王交出在那里避难的他的弟媳和两个侄儿,也就是
死去的加洛曼的遗属。本来查理还是伦巴底国王的女婿,但是与
政治斗争相比,亲情就变得无足轻重了,何况婚姻本身又是可以
改变的。最后,伦巴底不仅亡了国,而且连国壬都被査理抓获,
囚禁到修道院里至死。
778年,查理第一次远征西班牙。西班牙当时已在阿拉伯人 的占领之下。査理此次远征失败。据说在撤退途中,査理的一支 后卫队在通过比利牛斯山的一条峡谷时,遭到了当地土著巴斯克 人的袭击,几乎全军覆灭。而在这次战斗中战死的指挥官罗兰,
k
其事迹被后人编写成中世纪法国的著名英雄史诗《罗兰之歌^ 801年,查理又一次南征西班牙,占领巴塞罗纳城,并且在 西班牙的北部设立了一个边防区,名为“西班牙马克”。这样, 法兰克的势力伸展到了厄布罗河。
往东以及东南,查理吞并了巴伐利亚、卡林提亚,还有多瑙 河中游地区的阿瓦尔汗国。
查理对外扩张规模最大的活动是对萨克森的侵略。战争前后 拖了 30余年。萨克森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到易北河之间的地区, 他们以粗放的农牧业为生。早在矮子丕平当政的时候,他向萨克 森人征索300匹马以及一些母牛,萨克森人不予理睬,由此爆发 了战争。然而萨克森人勇猛而又顽强,打退了法兰克人的一次又
一次进攻。在位期间,查理共对萨克森发动过18次战争,直到 804年,萨克森才被最后征服。
由于这些征服和扩张,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拥有的国土几 乎和原来的西罗马帝国相当:西南至厄布罗河,北达北海,东到 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了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由于799年 查理曾帮助教皇恢复了权位,教皇立奥三世为了报答查理,在公 元800年的圣诞节那天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突然为查理加冕,称 其是“最虔诚的奥古斯都、伟大的创立和平的罗马人的皇帝”。 因此,査理大帝国被认为是古罗马帝国的恢复。
帝国以亚亨为首都,将全国分成98个郡,由皇帝任命伯爵 为各郡的行政长官进行治理。同时还派出两名巡按使到各地巡
视,实际上是监督伯爵们。
*
帝国内部的部族成分极其复杂,有法兰克人、勃艮底人、阿 勒曼尼人、巴斯克人、意大利人、萨克森人、伦巴底人、弗里西 亚人、巴伐利亚人、图林根人、斯拉夫人以及阿瓦尔人等。帝国 内各地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彼此之间缺乏经济上的有机联系。 这些都是造成帝国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帝国很快走向分裂是 不可避免的。
814年,查理大帝死去,由其子“虔诚者”路易继位,但路 易的几个儿子联合起来反对他。他们各据一方,相互混战。路易 一死,几个不肖之子便瓜分了查理大帝国。
843年,路易的3个儿子即长子罗退尔、日耳曼路易以及秃 头查理订立了《凡尔登条约》,正式瓜分了法兰克。条约把整个 帝国分成3份,3人各占一份。
曰耳曼路易得到的是日耳曼人居住的东部法兰克,以莱茵河 为界。这块地区后来形成和发展为德意志。
在些耳德河和缪斯河以西地区,以高卢为中心的西法兰克, 262
归了秃头查理,后来发展成为法兰西。
罗退尔继承了皇帝称号,所得的国土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 从意大利到莱茵河三角洲的一长条地方:北部称中法兰克,南部 是伦巴底,偏西有勃艮底。但到870年罗退尔死时,承袭了皇帝 称号的秃头查理又和路易签订了《墨尔森条约》,瓜分了中法兰 克。以往的中法兰克王国现在只剩下了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以 后发展为意大利。
最初这几个囯家都是由加洛林王朝的后裔所统治,但到10 世纪后都发生了改变。
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几乎被彻底 破坏。日耳曼蛮族的到来,将那些古老的城市和文化中心夷为平 地;而作为从古代到中世纪的惟一遗存物基督教,也对文化的毁 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会的僧侣们将古代羊皮纸上的字迹刮 掉,用来改写经文、教义。这样一来,罗马时代的各种藏书,到 5、6世纪以后逐渐散失。因此从5世纪起,西方文化进入了最 黑暗的时代。那个时候写下的文化典籍,更是微乎其微。据知, 除了一些宗教书外,只有法兰克都尔主教格里高利所撰的《法兰 克人史》流传后世。
加洛林王朝时,文化开始慢慢地恢复、发展。教会和修道院 兴办了一些学校,用拉丁语讲授“七艺”课程,培养宗教神学人 员。七艺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查理大帝设立了宫中学院,集中了一批有造诣的学者,最著 名者如专攻文法和修辞的阿尔琴,曾写作了《伦巴底人史》的保 罗,著下《查理大帝传》的艾因哈德。宫中学院设置后,许多世 俗贵族也开始读书写字。同时,随着宫殿的修建,绘画、雕刻等 艺术也有所发展。
《查理大帝传》特别值得一提。此书是当时人写当时事,而
且此人又深受查理大帝之宠信,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是一部为查理 大帝歌功颂德之作。但作者又明显地表现了作为一个历史家所应 有的优良品质,即讲求历史的真实性:对证之不实或无证可依的 史料,哪怕是原始的资料,他也宁可不用。在史学受到基督教神 学支配的时代,这种精神尤为可贵。因此,后人将其列为世界史 学名著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尽管查理时代有了一点文化气息,但远远没有达到可称之为 “文艺复兴”的地步。无论怎么说,比起同时代的世界其他文明 地区来,西欧只能说是一片“文明的沙漠”。
9.3西欧特色的封建制度:封建领 主制、等级制、庄园制、农奴制
9至10世纪,西欧的封建化过程基本完成,西欧封建制度 基本确立。在世界中古史上,西欧封建制是最有特点、最具典型 性的代表之一。尤其是西欧较早地实现了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 过渡,因而对其封建制特色的探讨就更具有意义。
封建领主制是西欧封建制的基础。所谓领主,就是领有土地 的人,按照査理·马特改革所确定,领主就是领受采邑的人。最 初,领主领有的都是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采邑,不能世袭和继
承。领受釆邑的同时也接受国王赐给的爵位封号。到了9世纪后
+
期,先是爵位可以世袭,随后采邑也开始继承,并在最后演变成 了封土和世袭领地。封建领地制最终形成,领有领地的封建主也 就被称为领主。
在领地形成的过程中,一些自耕农甚至于一些中小地主看到 自己的土地面临着被兼并的危险,因此常常把自己的土地以“委 身式”的方式献给大领主。然后再把它领回来耕种或经营。但这 264
领回来的土地已不属于自己,而只是终身使用和占有而已,要为 大领主负担一些义务,政治上则受到大领主的保护。这样一来, 封建领主的势力就更加强大了。
逐渐地,领地内的行政、司法、财政权甚至军事指挥权都集 中到领主手中。中央王权这时还不够强大,对这种现象无能为 力,因而被迫采取“特恩权”这种封赏的方式,批准和认可这种 既成的事实:就是由国王颁布专门的敕令,禁止地方政府官员和 行政人员进人领主领地内去执行司法、治安和行政事务,将这些 职能全部交给领主或其代理人。
表面上看,特恩权是国王赏赐的,是让领主变成国王在地方 的代表,但其实质是国王对领主经济政治权力的法律确认。因此 特恩权大大加强了领主对国家的政治独立性,促进了地方势力对 中央的对抗,导致了封建割据的产生。
由于层层封受土地,9至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 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
塔尖是国王。在名义上,他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国王之下,臣属于国王的,是从他手中领受封土的大领主, 世俗方面有公爵、侯爵、伯爵,教会方面有大主教、主教和修道 院长。这些大领主有极大的独立性,享有特恩权,可以对外宣战 媾和,铸造钱币,开设法庭等,实际上根本不把国王放在眼里, 不仅相互之间经常混战,有时还敢向国王开战。
再次等的领主,包括子爵、男爵等,他们从属于大领主,不 是从国王手里,而是从大领主那里领取土地;而在自己的领地上 他们又是全权的统治者。
再往下就是骑士,这是最小的领主,土地是从大中领主那里 领来的。
这样,公爵、侯爵、伯爵是国王的封臣,子爵、男爵是大领
265
主的封臣,骑士是大中领主的封臣。封主与封臣要进行受封仪 式,称之为臣服礼,通常是封臣免冠跪在封主面前,双手由封主 紧握,宣誓效忠于他,尔后封主则将树枝或泥土之类的象征物赐 予他。
封主和封臣的关系是领主和附庸的关系。每一个领主,都是 他的封主的附庸。附庸对领主有繁重的义务,必须效忠于领主。 领主如在战争中被俘,附庸必须出钱,为领主赎身。附庸必须为 领主打仗,必须出席领主的法庭;领主长子获骑士称号,或者长 女出嫁,附庸必须纳贡,如此等等。领主有时还用武力强迫附庸 履行义务。
但是附庸只效忠于自己直接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自己的 附庸,或者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附庸关 系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进一步加剧封建割据。
随着封建制的步步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西欧庄园制也逐渐 形成。9世纪以后,庄园已取代过去的马尔克农村公社而成为西 欧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庄园的所有者和统治者是领主。庄园有大 有小,一般一个村庄为一个庄园。土地被领主领有并演变成庄园 后,由自由农民组成的农村公社便演变成农奴公社。虽然公社的 组织形式还存在,它的公众活动也存在,但性质已完全变了,已 处在领主控制之下,领主派出庄官对庄园进行管理。
典型的庄园,从土地上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领主的直辖地,或称自营地、自领地。这是领主为保证 自己生活和奢侈需要的土地,有耕地、菜园、果园、宅地等。耕 地一般由农奴带工具耕种;但菜园、果园也有由奴仆耕种的,领 主提供工具。
二是农奴的份地。一般是每户有一块长条形的田,住地附近 还有菜地、果园。耕地之所以是长方形,是因为要照顾到土地的 266


远近和肥瘠。
三是公用地。包括森林、草地、牧场、荒地、河流、水源等 等,由庄园成员共同使用。庄园实行轮耕制,休耕的土地和已经 收割的土地可作为共同牧场,集体使用。这一制度被称为“敞地 制'
10至11世纪时候,庄园的土地要占整个西欧耕地的一半左 右。典型的庄园中,劳动者主要是农奴。由于耕作份地,农奴要 承担许多义务和负担。他们在司法上要受庄园法庭的管辖,要定 期交纳司法税。在土地关系上要为领主耕种直辖地,为领主服劳 役地租,一般每周到领主的自领地上劳动3〜4天。此外,还要 交纳部分实物地租,服杂役,交杂捐,名目繁多。农奴在人格上 也依附领主,向领主交纳一定的人头税、婚姻税、死手捐(继承 税);还要尽一些义务,如初夜权、乳母捐等。到了后来,领主 还获得了一种“独占权”,即庄园农奴必须到领主所设的作坊里 去磨面、榨油、酿酒、烤面包等,领主留下一部分粮食或产品作 为加工费用。
从性质上说,庄园经济是一个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 位。这包含有几重意思。首先,从整个庄园来说,庄园的一切生 产都是为了满足庄园领主的消费和奢侈需要,满足庄园生产者自 己最起码的生活与生产需要,手工业和农业是结合在一起的。只 有那些庄园无法生产的东西,如盐、铁、高级手工业消费品等, 才通过商人进行交换。
从领主自身经济来说,领主自领地所出,主要是为了满足领 主家庭的自身消费需要,一般不具备商品生产性质,只有少量的 剩余农产品才拿到市场上出卖。
农奴家庭经济也是自给自足性质,男耕女织,是农奴家庭经 济生活的主要基调。
庄园制和农奴制的最后确立,表明西欧封建化过程的最后完 成,同时也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地区很不相同的特点。
9.4 北欧海盗时代:造船与航海。
丹麦人入主英国。诺曼人进攻法兰克、意 大利。瓦兰几亚人骚扰东欧
9至11世纪的西欧,常常又被称为“北欧海盗时代”。
既然是海盗,必然以海洋为生,必然有极为高超的造船和航 海技术。据考证,北欧居民很早就建造了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 具。在丹麦,曾发现有青铜时代的船只图画,有的刻在岩石上, 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人的剃须刀上。画中的船只船体较长,船 首十分高大,类似天鹅颈状,船的中央还画着一竖立起来的树 木,颇似桅杆D
中世纪初,北欧船已显示了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船板塔 接法,即船板相叠而成,而欧洲南部地中海船只则是平接,船板 合缝拼平,表面光滑;其二是双头,即船首和船尾度高昂,造型 上没有什么区别;其三是无甲板,船底尖。
8世纪左右,北欧人的船发展成为帆船。从8世纪末开始, 他们驾驶着帆船向各个方向的海域推进。他们迁徙的范围很广, 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兰他们被称为丹麦人, 在法兰克、意大利他们被称为诺曼人,在古俄罗斯,在爱尔兰, 他们被称为瓦兰几亚人。他们还敢到远海去冒险,航迹往西到达 了冰岛、格陵兰岛。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甚至到了北美洲的 陆地上。
当然他们最主要的活动还是对欧洲各地的侵扰。这种侵扰, 对西欧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伴随有大规模 268
第九章文明的沙漢
4
的劫掠活动,这在西欧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骚扰和进攻英格兰的是丹麦人。公元793年,丹麦海盗袭击 英格兰的东北海岸,由此揭开了海盗时代的序幕。随后,丹麦人 展开了对英格兰的大规模侵入。英格兰北部、中部和东部的大部 分地区部被他们占领,组成了一个叫“丹麦区”的独立王国。 871年/他们还占领了伦敦。878年,英格兰的西撒克斯国王阿 尔弗雷德大帝阻止了丹麦人的进一步南侵,双方签约媾和,平分 了英格兰国土。
卡努特大帝统治之时(1016〜1035年),丹麦海盗王国发展 到了极盛。
卡努特的父亲斯威恩进攻英国时,于1014年死在那里。这 时卡努特还只有18岁,英国人乘机摆脱了丹麦人的统治,卡努 特只好回到丹麦,而此时他的兄弟哈拉尔德已在丹麦宣告继承王 位。他看到无继位希望,又打回英国。1015年,他率领一支由 200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在挪威海军的支持下,在英国登陆。由 于国内斗争的激化,一些英国贵族成了卡努特的同盟者。恰好这 时英国的老国王去世,其子绰号叫“铁汉”的爱德蒙登位。在埃 塞克斯附近,两个年轻气盛的国王进行了一场大决战,结果爱德 蒙战败求和。两人再一次瓜分了英国,自伦敦至英格兰西北切斯 特的瓦特林大道以北,归丹麦人,以南则属爱德蒙。1016年爱 德蒙突然死去,卡努特宣布为整个英格兰的国王,加冕登位。
这时,哈拉尔德也死去,卡努特又成为丹麦国王。后来他还 当上了挪威国王,并且染指瑞典。这样,卡努特治下的国家,成 了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挪威、丹麦以及瑞典一部分的“北海大 帝国”,他本人也被称为“卡努特大帝”。他的主要精力是治理英 格兰,同时也镇压了发生在丹麦国内的叛乱。
1027年复活节那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举行加冕典 礼,卡努特大帝作为贵宾和见证人出席,来到罗马的圣彼得大教 堂,其权势达到了顶点,这是北欧海盗最辉煌的时代。
1035年卡努特大帝突然死去,年仅37岁。由于他在英国实 行了比较开明的统治,所以他的儿子哈迪卡努特仍被英国人拥戴 为王,但却遭到了丹麦贵族的嫉妒。1042年,哈迪卡努特被人 谋杀,丹麦海盗帝国至此终结。
侵扰法兰克和意大利的北欧海盗统称“诺曼人”,意即“北 方人”。起初,他们在法国是小规模的劫掠行为,以抢夺财富为 主要目的。9世纪中叶以后,则发展成了大规模的武装入侵。除 了危害沿海地区外,他们还沿着一些河流如塞纳河、加隆河、些 耳德河、卢瓦尔河等深入内陆。从9世纪至10世纪,诺曼人侵 入法兰克内陆达40多次,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842年,诺曼人乘船上溯塞纳河,占领了法兰克西北部重镇 鲁昂。三年之后,又继续沿着这一河流上移,围攻巴黎有日,迫 使当时的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以重金赎其退兵。在此前后,诺 曼人还先后洗劫了南特、波尔多、奥尔良、图尔、图卢兹、亚眠 等重要城市。
10世纪时,诺曼人不愿再回到寒冷的北方,而强行在法国
等地定居下来。911年,西法兰克国王天真汉查理同意了他们的 要求,允许诺曼人定居在塞纳河下游及其以西地区,.这就是后来 著名的诺曼底。
在反抗诺曼人侵扰的斗争中,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领 导不力,威信大降,因而很快就衰亡了。
诺曼人对意大利的人侵亦开始于9世纪。11世纪初,他们 在意大利南部建立了居民点。11世纪中叶,夺取了巴里等意大 利南部城市,1072年占领巴勒莫,开始了对西西里的征服。12 世纪初,建立了包括西西里、阿普利亚、卡普亚在内的西西里王 270



国,直到这个世纪末被南下的德国皇帝打败。
瑞典海盗主要以东南欧洲为骚扰目标。9世纪初,瑞典海盗 到达了俄罗斯,随后又沿着第聂伯河向黑海和君士坦丁堡推进。 第聂伯河中段有一些湍流,不便船只行驶,他们就在岸边拉纤, 拖着船只越过湍流地带。古俄罗斯的许多地名如诺夫哥罗德、基 辅最初都是来源于瑞典人的命名。以这些地方为基地,海盗们与 拜占廷人、阿拉伯人以及中亚商人做起了生意,用北方所产的兽 皮,去交换东方的银币和香料。
9.5 十世纪以后西欧城市的广泛兴 起。城市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生产不 足。西欧城市的最基本特征。城市兴起的 一般过程:时间与空间。城市的大小。城 市的类型。城市的经济生活。城市的政治 生活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 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 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 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铛锤声,也看不 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 的基本情调。然而,在这个异常沉寂的历史表象背后,社会内部 却正在蓄积起推动变革的巨大力量。故而,从10世纪以后,大 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 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 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 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人一个新的时代。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 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 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 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 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 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 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迸行了深入探讨。中世纪 城市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一些工商业的中 心,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因此,只要了解西欧工商业兴起 的原因,就不难理解城市的产生。
可以这样说,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不同层次的大小经济系 统在物质生产上难以满足自我需要,因而必须寻求系统以外的经 济养分来填补需求缺口,利用外部经济因素来满足内部需要,工 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便是这种寻求展开的必然产物。
农业生产力水平尤其是生产技术水平的相对低下,是西欧各 层次经济系统不能实现自足的根本原因。比起其他生产部门来, 农业尤其是种植农业与自然界有着更多的联系,各种自然条件和 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规定着农业生产发展的类型、规模 及其水平,即使是现代化的商品农业也无法完全摆脱自然界的摆 布,更何况中世纪那种自然经济性质极强的低水平农业了。从总 体上看,在中世纪的生产力条件下,西欧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 不很有利。
西欧地处中高纬度,北部偏冷;南部地中海式气候则是夏季 高温但却干燥。雨热不同期,是西欧气候的典型特点,很不利于 需要高温高湿的高产淀粉作物如水稻、薯类等作物的生长。因此
A
中世纪的西欧农民,主要种植黑麦、大麦、燕麦等低产量的粗劣
n
粮食作物,以及虽有较高营养价值、但产量很低的小麦。产量低 到什么程度呢? 10世纪前后,一般年成时播种量与收获量之比 为1:4至1:6左右,较差年成只有1:2,甚至有1:1.1的。
农奴家庭经济和领主庄园经济,是最基本的经济系统。由于 农奴份地不能增加,所以农奴家庭在生产能力上不能维持不断增 加着的人口的基本生活,便分离出多余的劳动力;而领主庄园经 济则在生产结构上不能满足自身的较高需求,如一些高档手工业 品和奢侈品,故而为工商业的专门化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也使 工商业有了存在的前提。而领主庄园输出的多余农产品,又为专 门的工商业者的存在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品保障。因此,由那些多 余的农村劳动力去从事专门的工商业便成为可能。工商业者聚居 在一个交通便利的地点,城市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城镇便因此兴 起。
而在西欧的各个大小地区,谁都无法依靠自身的生产来满足 本地区内的全部消费需要,因而各地区间就要进行交换,于是就 有负担交换功能的商业城市出现;要能和别的地区交换,就必须 发挥本地区的经济优势,生产有特色的手工业产品,于是就有专 业的手工业城市出现。大多数地区性城市就起这个作用。
尽管内部有交换,但西欧作为一个特大的经济社会系统,仍 然不能实现自给自足,需要外界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来予以补 充。这些东西主要依靠地中海贸易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来从东方 和东欧取得,因而11世纪以后,这两大贸易区的商业便十分发 达,由此而兴起了许多国际性的大商业城市;由这些东方商品的 分配,又产生了一些国际性的大集市;要和东方维持稳定的国际 贸易,西欧就必须提供可供交换的物质产品,于是就出现了国际 性的大手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的职能是为整个西欧服务的,因此 它们的规模也是最大的。可是,西欧商品实在是太少了,无法和 东方维持贸易平衡,于是西欧人就通过十字军东征、条顿骑士团
东侵等活动掠夺东方的物质财富,或者掠夺金银来换取东方的物
氏立口
風广卩0。
城市当然不只是西欧有,东方有,中国更多。与中国或东方 的城市比,西欧城市有不少相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最基本 的不同点有三个。
其一,城市的概念有所不同。从地理意义上说,西欧城市是 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同时,西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种 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一个市民阶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 市主要就地理空间意义上说,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它 包括了各类人等,有官员,有地主,也有工商业者,有农民,但 不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没有一个有共同利益的市民阶级。
其二,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 心发展起来的,尔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 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 治中心出现的,是官员的驻地,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有些城 市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
其三,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 领主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 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 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 农村。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最早从9世纪就开始了; 10世纪 时是大规模地、普遍地开始,12、13世纪达到了高潮。
与国际贸易相联系,城市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 依次有影响的城市有阿莫菲、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热那亚 以及伦巴底城市,同时有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塞维利亚、科尔多 瓦、格拉纳达,法国的马赛等。
274
在西北欧如法国北部有一些罗马时期的城市复兴,如图尔、 鲁昂、兰斯、阿腊斯等,同时在佛兰德尔出现了一大批新城市: 杜埃、伊普雷、里尔、布鲁日、根特以及不拉奔的布鲁塞尔、列
日等。
11世纪后,中欧主要是德国的城市开始发展,那些大城市 如累根斯堡、斯特拉斯堡、沃姆斯、美因兹、科隆等出现。
英国城市的发展一般是在1066年诺曼征服以后,在12、13 世纪时达到了高潮。
在发展的最盛期,西欧的大小城镇、城市大约达到了1万个
左右。
不过,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中世纪的西欧城市,要知 道,那时的城市是非常之小的。
从人口看,超过5万人的城市常被称为“巨大城市”。到中 世纪盛期,整个西欧只有不到10个城市够上了这一层次,如佛 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热那亚、巴黎、根特、布鲁日等。
2至5万人口的就可称为特大城市,整个西欧也只有15〜20 个。如意大利的罗马、巴勒莫、那不勒斯,西班牙的巴塞罗那、 瓦伦西亚,法国的图鲁兹、波尔多、鲁昂、里昂,德国的科隆、 卢卑克、纽伦堡,英国的伦敦。
1至2万人口的可称为大城市,整个欧洲大约有80个左右。 2000至1万人的是中等城镇,2000人以下的是小城镇。这 样的中小城镇在西欧到处都是,大约平均每隔40公里就有一个。
按照其经济职能,中小城镇最初大多是作为乡村的工商业活 动中心地出现的,手工业是为地方市场的需要而生产,为城镇附 近的农村居民生产和提供最基本的手工业消费品。商业的特征有 二:一是周围农村的居民相互交换剩余农产品的市场地;二是城 镇手工业品与周围农村的农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不少城镇还有第
275
三种商业职能,即作为国际贸易商品向农村地区分发的据点。
由于城市的兴起主要是周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 城市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带有浓厚的农业气息,特别是 在初期。居民住宅后面一般都有菜地,大多数居民养猪,城内还 有公共牧场,经常看到猪在大街上跑。另外,每到春耕夏忙季 节,居民们都要停下自己的工作,到农村去替亲友们干农活。
城内的地理布局明显按经济活动划分。手工业者住一块,商 人住一块,集居在市场地的周围。另外还有以封建主城堡为中心 的居住区,以教堂为中心的居住区。封建主可以算城内的居民, 但不是城市共同体的成员。
大多数中小城镇只有一条街道,稍大一点的也不过横竖两条 街道,街道的十字交叉处便是市场地。
城市市民的职业一般有三大类,即手工制造业、日常服务性 行业、商业。在中世纪城市里,手工业者最初一般是亦工亦商, 前店铺后作坊。商人多为批发商,最初没有专门的零售店主,没 有日常经营的商店,城市的商业活动都是在市场地进行,每周开 市一二次。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后,都掀起了争取自治的斗争。但是, 无论取得自治权与否,城市都有比较完整的市政机构,即主管市 政的市长、掌管财政的大总管、市政会、市法庭等。掌管市政的 基本上是富商、房地产主等城市贵族阶层,实行寡头统治,有的 还是家族统治。
城市产生后,手工业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按照行业 联合起来,组成行会。行会调节生产,调节市场和原料,成员之 间实行互助。在城市兴起的初期,行会对保护手工业、传授生产 技术、团结手工业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它产生的那一天 起,行会就有消极的一面,即保守性、排他性和浓厚的封建关


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消极面越来越严重,结果就成了阻碍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共同体,与外部势力势必要发生较多的交 往,特别是与外部的封建势力有相当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城市兴 起的初期,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统治,争取自治。大多数城市 都取得了自治权,也有少数城市没有获得自治。然而,不管取得 与否,或者自治权程度不同,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些基本相似的方 面。城市市民都是自由人,进人城市的农奴只要满了一年零一 天,就可以取得自由,原有的领主不能再抓他。所以,西欧中世 纪早就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一说。
城市内部也有矛盾和斗争。一是普通市民特别是手工业者与 城市统治者即城市贵族之间,争夺城市领导权的斗争。这种斗争 常被称为“行会革命”,双方各有胜负。二是行会内部行东(即 师傅)与学徒、帮工之间的矛盾,以及行会成员之间在生产和市 场等方面的竞争。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加快了西欧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孕育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培育了市民阶级这一新的社 会力量,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