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喻

 依然听雨依然闲 2018-02-26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札记之五

  周敏

 

比喻种类很多。曲喻是比喻的一种,不同于其他种类。它似无理而实有理。比喻是美的,曲喻是大美。

什么是比喻?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给比喻下的定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

人们把“思想的对象”叫做本体,“另外的事物”叫做喻体。把喻体称为“另外的事物”,说明它和本体不属同一类事物,即本体和喻体具有相异性。“类似点”,即本体和喻体具有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比喻就是把本体特征比作喻体特征。一句话本体和喻体是总体相异,特征相似。姑娘像花儿一样。人和植物总体相异;美丽是她们的共同特征。因此,不相同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只要有或多或少相似特征,便可以构成比喻。

比喻的种类很多。比喻按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借喻。它们的变化形式更多。

 

了解了比喻的基本情况,便于我们来探讨曲喻。

钱先生《谈艺录》有一个章节为“黄山谷诗补注 附论比喻”。其中有一段话:“夫二物相似,故以此喻彼;然彼此相似,只在一端,非为全体。苟全体相似,则物数虽二,物类则一;既属同根,无须比拟。长吉乃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这段话大部分说得是比喻的内涵;只有最后一句话,即“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说的才是曲喻。

曲喻有点难懂,为了便于探讨,兹摘录《谈艺录》一段原文,结合诗句来做具体了解:

英国玄学诗派之曲喻,多属此体。吾国昌黎门下颇喜为之。如昌黎《三星行》之“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东野《长安羁旅行》之“三旬九过饮,每食惟旧贫”;浪仙《客喜》之“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玉川《月蚀》之“吾恐天如人,好色即丧明”。而要以玉溪为最擅此,着墨无多,神韵特远。如《天涯》曰:“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认真“啼”字,双关出“泪湿”也;《病中游曲江》曰:“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坐实“渴”字,双关出沱江水竭也。《春光》曰:“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执着“绪”字,双关出“百尺长”丝也。【34页】

钱先生上面列出了成功运用曲喻的七句古诗,可以一览曲喻之妙。

1、“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韩愈诗)

一端相似:箕星以形似簸箕而得名,且箕星之箕和簸箕之箕为同字。

推想到不相似的他端:箕星像簸箕扬糠一样,不停地上下抖动。

2、“三旬九过饮,每食惟旧贫”(孟郊诗)

一旬十天,三旬一个月,喝九次酒,每次吃饭拿的都是那个旧酒瓶。瓶、贫同音不同字。

一端相似:九、酒字音相同,贫、瓶字音相似。

推想到不相似的他端:生活一如既往的贫困就像每次喝酒拿的还是那个旧酒瓶。

3、“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贾岛诗)

一端相似:鬓丝和蚕丝同字。

推想到不相似的他端:头上有鬓发,可惜不能用它来纺织冬衣。

4、“吾恐天如人,好色即丧明”(卢仝诗)

一端相似:人丧失明智和天丧失光明都可以说成是丧“明”。

推想到不相似的他端:人好色会丧失明智,天如果好色恐怕也会丧失光明(月蚀)。

5、“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李商隐诗)

一端相似:莺啼的啼(啼鸣)和啼哭的啼同字。

推想到不相似的他端:莺啼若哭,哭而有泪,淋湿了最高枝上的那朵花。

6、“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 (李商隐诗)

一端相似:相传司马相如有“消渴病”(糖尿病)。作为糖尿病的“消渴”和消除口渴的“消渴”字面相同。

推想到不相似的他端:如果相如真的需要“消渴”,沱江的水就会被他喝干,而不会放其流过锦城。

7、“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李商隐诗)

一端相似:思绪的“绪”和作为丝的开端的“绪”同字。

推想到不相似的他端:心闲无事,思绪当如百尺游丝绵延不绝。

 

新诗也不乏运用曲喻的例子。如洛夫《金龙禅寺》:“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台阶 一路嚼了下去------”。在此,羊齿植物——本体是形状像羊齿的植物,喻体是羊齿。洛夫的诗用喻体“羊齿”直接取代本体(植物)来发生作用,让它一路嚼下去。

 

以上是曲喻的例子。曲喻和其他的比喻有何不同呢?

通常的比喻,主语是本体,谓语是喻体。

曲喻则不同。

本体和喻体是同一个词,如“莺啼”的“啼”,原意应该是啼鸣,但通览整句诗,它的意思是啼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啼鸣是不能湿花的,只有啼哭才能够湿花。啼鸣是本体,啼哭是喻体。这里,本体和喻体是合二为一的。诗句中实际运用的是喻体的意思“啼哭”,而非本体的意思“啼鸣”。这个词一词双关,一头关涉本体“啼鸣”,一头关涉喻体“啼哭”;进而通过语境又将本体借代成了喻体,用喻体取代了本体。

这种转化和取代是如何实现的呢?

词汇的同字不同义或同音不同字的特性和功能提供了转化和取代的可能性,语境即这个词汇和后面谓语的搭配关系,把可能转变为现实。

啼字,可解成啼鸣,也可解成啼哭,这种双关提供了“莺啼”由“啼鸣”转化为“啼哭”的可能性,而诗句的语境即啼字和后面谓语湿花的搭配,实现了这一转化。

 

为何称“曲喻”呢?

初读,人们会感到奇怪,莺的“啼鸣”怎么能湿花呢?旋即人们会想到莺的“啼哭”,“啼哭”会落泪,当然是能够湿花的。于是,初不相似的东西巧妙地连接起来。换句话说,如果诗句根据本体意思“啼鸣”来用这个词就是直接的,不绕弯子的,这里却用喻体意思“啼哭”来用这个词。这里的思维有一个转弯子的曲折过程。这里只用一个词,看起来很直接,实际上,又有双关又有借代,相当复杂。因此,称为“曲”喻。

 

其余的6句诗都可以做类似的分析,兹不赘述。

兹将曲喻和一般比喻的几个区别要点分列出来:

1、一般比喻本体和喻体是分开的,本体一个词,喻体一个词;本体词在主语里,喻体词在谓语里。曲喻本体和喻体就一个词,这个词一词双关,一头关涉本体,一头关涉喻体,它通过语境关系,用喻体取代本体。

2、一般比喻本体和喻体是总体相异,特征相似;曲喻是本体和喻体并无相似特征,只是词汇相同或字音相同。

 

根据以上分析,我想给曲喻下一个定义:

曲喻就是利用词汇的双关即同字不同义或同音不同字的特性和功能,通过借代手段,用乙意取代甲意。这是一种内含的比喻或者叫浓缩的比喻,一词双关本体和喻体,并通过语境把本体转化为喻体,并且用喻体取代本体发生作用。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钱先生“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这句话。

钱先生之“一端相似”是指所用词汇的双关性钱先生之“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是指该词汇的借代过程和结果。

所谓“初不相似”,是指词汇的本体意思作为主语和谓语初看起来没有相似点,构不成因果关系。即:啼鸣和湿花构不成关系;啼鸣不能够湿花。后来想到用“啼哭”,取代“啼鸣”,即用喻体取代本体,才可以推而及之于他端——湿花。

我给曲喻下定义只是一个尝试,错谬之处有待纠正,不足之处有待补充。

我相信,通过曲喻这一修辞格的学习体会和讨论,会有助于古诗的解读、鉴赏以及写诗时的借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