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险信号“小中风”,不容忽视早治疗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8-02-27

小编导读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推广,中风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的警惕性却还远远不够。TIA是指伴有局部症状的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临床类型,临床上以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运动或感觉障碍为其特点,因其反复发作后症状逐渐加重,若不及时控制,就有约1/3(14%~25%)的病例可演变为完全性梗死,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虽无此名,但远在金元时期,中医学有关“小中风”的记载和论述就与“TIA”酷似。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中风的这些事儿——


中医学中的“小中风”

《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指出:“又有小中,小中者何,其风之中人,不至如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是也,切不可用正风药深切之,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需平和之剂调理,虽未必为完人,亦不至有伤性命也,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庶乎可安。”这段记载说明:

中医学早有“小中风”之名,其表现与“TIA”所具有的临床特点基本相同,近年来亦有学者称“TIA”为“小中风”的。

“小中风”的病因病机也是“风之中人”,因而有手足麻木、短暂偏瘫等感觉、运动障碍,不过“止及手足”,表现轻微,时间短暂,并能自行恢复。因而“不至如脏腑、血脉之甚”,应与完全性中风昏厥、偏瘫等严重的神志、运动功能丧失相鉴别。

既然“小中风”的病情表现较完全性中风为轻,所以采用“平和之剂调理”就可起到治疗作用,因而告诫勿用治疗完全性中风的方药,否则“反引而向里”,加重病情。

“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表明“小中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反复发作病情“必加重”,甚至能演变成完全性中风,预后不佳,乃至“丧命”。⑤强调“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等预防措施,随时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机体阴阳脏腑气血平衡,对于防治“小中风”,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上述比较正确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他如《症因脉治》《寿世保元》《辨证录》《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的“中风”“麻木”“眩晕”门中均有类似“TIA”发作症的详尽论述和证治记录,对认识和防治“TIA”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早就论及发作是完全性中风的先兆表现,如朱丹溪云“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证治汇补》指出“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其他如《沈氏尊生》《寿世保元》《东医宝鉴》也认为“大指次指忽然麻木不仁”“非时足胫上忽酸重顽痹”“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瞤动”等发作表现为“中风之候”,判断“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或“三年内有中风之患”。这与近代医学所说“TIA”是完全性中风的早期警报是一致的。

预防措施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反复、大量的实践观察,发现七情六欲、风寒外袭、起居失常、饮食不节、肥甘厚味以及色欲过度等因素与发作或演变成完全性中风有一定关系。《续名医类案》选录龚子才治桑环川、刘前溪一案即可说明这一问题:“年近五十,而桑多欲,刘嗜酒,时常手足酸麻,肌肉瞤动。此气血虚而风痰盛也,谓三年内具有瘫痪之患,因劝其服药谨慎,以防未然。桑然其言,后果无恙,刘不信,纵欲无忌,未及三年,果中风卒倒,瘫痪语涩。”因此,强调“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证治汇补》),“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杂病源流犀烛》),“急摒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火之物……远色戒性,清虚静摄”(《医学准绳六要》),避免和消除上述不良因素的刺激,保障机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是杜绝“TIA”和预防完全性中风的重要措施。目前,“TIA”发作与不良因素的关系问题已为国内学者所注视,韩中岩在报告中就曾指出精神刺激、疲劳或用力过度,以及冬春季节因气候突变而受寒着凉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可诱发“TIA”[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7(1): 19,1963],可见中医学所论之预防措施,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治疗方药

《寿世保元·预防中风》云:“朝服六味地黄丸或八味丸,暮服竹沥枳术丸与搜风顺气丸,二药间服,久而久之,诸病可除,何风之有,是以圣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可见积极治疗不仅能消除或减少发作,而且对完全性中风的预防也起到良好作用。

综观历代医学家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经验,不外两个方面:

一为补气疏风化痰活血,常用方药有人参、黄芪、炙甘草、桂枝、肉桂、天麻、僵蚕、独活、桑寄生、防风、桑枝、橘红、半夏、制南星、当归、川芎、丹参、红花、桃仁、赤芍等,以入竹沥枳术丸、搜风顺气丸(《寿世保元》),人参汤加竹沥煎膏(《医学准绳六要》),愈风汤、天麻丸(《东医宝鉴》),白金丸(《张聿青医案》),六君加柴胡、逍遥散加槐角、秦艽(《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等方。

二是滋补肝肾育阴潜阳,常用方药有生地黄、白芍、山药、枸杞、阿胶、女贞子、沙苑蒺藜、山茱萸、黑豆、杜仲、怀牛膝、丹皮、菊花、钩藤、石决明、牡蛎、地龙、龟板、精羊肉胶、磁朱丸等,以入六味地黄丸、八味丸(《寿世保元》)及延龄固本丹(《续名医类案》)等方。上述治法和方药大有借鉴之必要,可在临床上针对病情选择应用。

总之,中医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论述,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分析研究掌握其精神实质,无疑是认识、防治TIA和预防完全性中风的重要内容之一。


好 · 书 · 推 · 荐


《老医治难病》

薛芳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之一。从事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以善治心血管病为主的内科疑难重危病症而著称。 本书即较完整地收录、整理了薛老临证50多年治疗内科疑难危重病症的思路、方法及经验体会,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风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肺心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等疑难病症,内容丰富,经验独到,方法具体,体会深刻,切合临床,真实反映了一位名老中医以人为本、扎实临床、不懈探索的大医精神,颇具实用及参考价值。  

扫描二维码,下载电子书,随时读书

END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