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招商食品】调味品行业专家视角:升级和集中将成趋势

 zhangji13 2018-02-27


12月14日下午,招商食品团队邀请了调味品专家进行线下交流。专家认为调味品具有较强的风味属性、用户粘性较大;升级、集中将成为行业的主旋律;外资竞争力弱于本土企业;餐饮壁垒较高,龙头先发优势强,但后来者也有通过新兴业态弯道超车的机会;复合调味品风口仍需静候。行业专家见解深刻,推荐阅读。


  • 调味品专家发言要点:

调味品特性:风味差异化,用户粘性大:就酱油而言,北方酱油偏浓香、华东是咸鲜,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口味习惯和风格特点;醋的分类则更多,口感记忆更为明显。调味品用户粘性较大,新产品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周期,但一旦培育成功,又会形成很强的壁垒。

升级和集中度提升是两大趋势:升级是大趋势之一:高鲜酱油、零添加都是升级方向,升级的节奏要看市场的接受情况;醋的升级相对滞后,目前尚未找到与消费者合适的连接点。集中度提升是趋势之二:海天作为龙头,市占率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收割掉小酱油厂的空间还很大。目前来看小厂在加速退出,但整体格局还较为分散,集中度提升仍是大趋势。

外资对中国调味品理解力差,难以形成气候:中国调味品有独特风味属性,外资此前靠并购推动,但是都没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只是在一些舶来品上有所建树。调味品行业基于民生发展,与各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仅靠资本推动,很难做大做强,必须要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

餐饮渠道壁垒很高,新兴业态也有挑战龙头机会:调味品在个人消费和餐饮消费的比例大概是1:1.2。随着消费者烹饪水平变低,外卖快速增长,直接拉动调味品的消费量的增长。海天通过20年来义务为厨师学校提供调味品,建立了厨师使用的强粘性;李锦记、厨邦通过菜品研发切入餐饮,餐饮行业需要更多前期投入,先发优势构建的壁垒明显。但目前有部分企业通过为连锁机构提供复合配料的新兴业态也取得了区域性的成功,未来或有挑战龙头地位的机会。

复合调味料风口仍需静候:目前80-90后普遍烹饪能力降低,控制厨房的还是妈妈群体,她们将烹饪作为一种乐趣,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复合调味料的发展;同时,复合调味料在餐饮渠道由于没有品牌露出,难以形成高溢价、高毛利,技术壁垒较低,发展风口仍需静候。

风险提示:食品安全问题,需求不及预期

一、调味品全国情况综述


1.整体情况:调味品风味各异,消费者培养周期长


调味品是非常古老的行业,有2000年的历史,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在全球每个地区口味都不一样,都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在中国,外资企业只有番茄酱、咖喱这种本来就是舶来品、标准化的产品能做的好,而国内无论是酱油、醋还是料酒,都是有风味性的产品,这些只有中国自己人才能做的好。当年,日本味之素收购了淘大,淘大此前在中国都有40%以上的市占率,交给外资公司之后还是死掉了,今年上半年退出了市场,还有老蔡也退出了。外资(因为对中国调味品行业理解不够)虽然有规模化的生产,也很难做好。看上去我们全国都吃酱油,但是全国消费调味品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比如酱油,北方酱油偏浓香、华东是咸鲜(加糖、味精)、西南用豆瓣产品代替,对上色没什么需求。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口味习惯和风格特点,靠一个产品打天下是不存在的。醋比酱油分类更多,酱油还是鲜、咸两个主打口味,可以分为白醋、米醋、香醋等各种分类,而且醋是调味品中口感记忆最明显的一个,这就是因为醋的格局更为分散的原因,突破区域很难。料酒在中国分南北两方,北方以白酒作为基酒,以老才臣、王致和著名,南方以老恒和为主,纯酿黄酒是卖点,老恒和做出了价格空间之后,其他一些黄酒公司也都进来了,包括海天,所以现在货架上的料酒品牌多到放不下,可见料酒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总体来看,调味品中(规模)最大的是酱油,其次是醋,醋的销量是酱油的四分之一左右,然后是料酒。调味品从用户教育的周期角度讲,周期是很长的。


2.发展趋势:消费升级是行业风口


酱油这个分类每年都在调价,有一部分原因是原材料、物流、包材、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导致的,但行业真正的升级则是要靠品类升级推动的,不是靠成本上涨这些因素。中国最早的酱油是散装酱油,后来有外资公司包装了瓶装酱油,500ml平均单价3-5元之间;后来海天、李锦记发起了生抽、老抽的升级,这个分类至少开拓了市场200%以上的空间,家家户户家里不再只放一瓶酱油了,生抽、老抽都放一个;2010年左右又有一次高鲜酱油的升级,涌现了很多不错的酱油品牌,比如欣和、厨邦、加加,再后来就是千禾,主打零添加概念,这些企业都各自占有了自己的样板市场。这一波把此前的7-8元/500ml提升到10元以上,实际上给酱油厂商毛利率更好的提升空间。从发展趋势来讲,下一个风口引领就是“健康”,比如零添加酱油,当前的酱油里还有很多的添加剂、增鲜剂,零添加是希望去掉这些添加剂,又能保障口味。但任何升级都是消费者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周期让消费者逐渐接受。这一点就像吃辣,从一点点辣到很多辣,有个渐变的过程。

醋还有很多机会,醋每年都在提价,但醋的提价没有功能属性增加,只是单纯的提价,换一个包装、年份,不像酱油还有很多次产品升级。醋也在做产品升级这个事情,但是并没有找到明确的和消费者连接的点。

目前空白市场已经很少了,没有一个市场是很好打的市场,都有一些核心产品。今天要打任何一个市场都要很大的投入,而且也不是投了钱就能做到。调味品的市场不是光依靠资本就能得到,行业还是有其独特属性的,要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

二、投资人问答


Q:调味品企业营销能力如何?

调味品整个行业是由原来老的区域性的小公司、小企业成长过来的,整体营销经验有一定欠缺。但是现在也有些企业开始找一些专业的团队,知道怎么刺激市场,给经销商支持来打开市场。

Q:怎么看待有机等健康概念的酱油?

有机食品已经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有机蔬菜卖到高出普通蔬菜价格的7-8倍都有人买。有机酱油也是如此,例如超市搞活动,有机酱油半价消费者会整箱整箱地买,这块空间很大。接下来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转化,这需要时间。但是一旦成功,客户群会非常稳定,客户粘性很大。

Q: 酱油的个人消费和餐饮消费渠道的对比?怎么看两个渠道的发展前景?

调味品在个人消费和餐饮消费的比例大概是1:1.2。随着消费者烹饪水平变低,外卖快速增长,直接拉动调味品的消费量的增长。外卖吃的就是重口味,用很多调味品。海天的成长有很大一块是来自外卖餐饮市场发展。餐饮这块市场比零售更难做,海天已经做了二十多年餐饮学校的酱油提供商了,都是义务提供调味品,厨师们一开始学习烧菜时都是用海天酱油培训的。李锦记、厨邦等企业的做法是成立很大的菜品研发团队,告诉厨师这个新菜品的做法。所以,现在其实都是调味品公司,而不是餐饮机构在设计餐饮新菜品,调味品公司告诉你怎么做,用我的酱油,按我的配料就可以烧出这样的味道。同时又因为厨师长可以带很多徒弟,通过传承粘性就出来了。

目前也涌现了一些新的产品形态,比如有企业针对老娘舅、真功夫等中式快餐连锁店去的,中式餐饮有20-50个菜,需要口味标准化,例如小炒肉/宫保鸡丁都规定放多少酱油,多少其他调味品,调味品公司给你配好一份复合调味料,保证口味稳定。这种方式只需要低端酱油,毛利比较高,食品安全也符合规定。现在,有企业已经在部分区域成功了,但是这种方式全国推比较难。

Q: 经销商整体水平如何,通过大经销商区域复制的难度?

调味品行业经销商很多都是一个地方的,老乡带老乡。他们很能吃苦耐劳,但是营销理念有一定欠缺。通过大经销商实现区域复制,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一个地方做好了,打法和经验是可以复制的。

Q: 如何看待集中度走势?

调味品是非常民生的,以前一个小村庄就有个调味品厂,行业原始份额非常分散。海天现有密集度还没有达到作为一家行业龙头应有的份额。现阶段,小厂还在关门,行业集中度还在上升。现在调味品起来的企业都是做中高端的,现有中低端市场未来就是海天的,小品牌要么关门,要么被海天收购、兼并。

Q: 对复合调味品未来的判断?

复合调味料在未来是个机会,但是现在的烧菜人群没怎么变,今天做决定的还是阿姨妈妈们。她们不买复合调味品,而是把烧菜当个人价值的实现,当成生活乐趣,所以复合调味品的机会还要再等等。在餐饮渠道的话,复合调味品可替代性太强了,毛利也不高,技术没有什么壁垒,因此还不算到发展风口。

作者风采

董广阳: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董事,大消费组长。食品专业本科,上海财经大学硕士,2008年加入招商证券,9年食品饮料研究经验。

杨勇胜:食品饮料资深分析师。武汉大学本科,厦门大学硕士,西方经济学专业,2011-2013在申万研究所产业研究部负责消费品研究,2014年加入招商证券。

李晓峥:数量经济学本科,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2015年加入招商证券。

欧阳予:浙江大学金融本科,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研究型硕士,2017年加入招商证券。

于佳琦:南开大学本科,上海交通大学硕士,CPA,2016 年就职安信证券,2017 年加入招商证券。

招商证券食品饮料研究团队以产业分析见长,逻辑框架独特、数据翔实,连续13年上榜《新财富》食品饮料行业最佳分析师排名,其中五年第一,2015-2017年连续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

附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