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顶多算半个中医

 frelwy 2018-02-28







下雨的时候,

只能读点书和写点字。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下雨下雨

漳州终于下雨了

天气凉飕飕的

宿醉烦闷的心情也复归平静

排空体内残余

冲过澡

似乎一切又都清新起来了


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

听见窗外下雨

多次停下来

端着热茶到窗前细细赏雨

多次打开窗户

让带着雨的气息的风挤进来

感受大自然的洗礼


一个人如果厌倦了下雨

那么他一定是厌倦了生活

因为多变的天气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58. 阴热斑疾

王堉有一个外甥叫映昌,做业务的,四处奔走,居无定所,经常是饮食没有规律,某一年的四月,映昌忽然得一种疾病,叫斑。疾病开始,映昌是请了一董姓大夫看的,这是第三个生了病不先请王堉看的亲人了!

 

董大夫认为是流感兼有积食,开了五积散,五积散是一张相当好的方子,的确能够完美治疗寒湿兼积食引起的毛病,我在后面会专门聊一聊五积散。可是映昌同志也是任性,生病也不生个流感兼积食,弄个五积散证,多好,偏偏就不按教科书生病,就不给董大夫面子!

 

吃过五积散之后,病情越加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全身红彤彤,眼睛也红了。当时有一名很老的女大夫,按摩科的,就被映昌同志请过来治病了。请的第二个医生还不是王堉。按王堉的话讲,这个女大夫知道是斑,她怎么治呢?

 

我们来看看老女大夫怎么治疗的?用针刺映昌的舌头,这该有多痛呀,映昌您也受得了!“又刺其阴而吮之。”这个真是个离奇的治法。读到这里,让我想到了吴起和庄子。

 

在以前的文章我聊过吴起了,这个人亦正亦邪,母亲死了不回家奔丧,为了取得主子的信任,亲手把妻子咔嚓了。可是他的能耐之大是有史料记载的,他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战神。最了不起的是行军打战他都和士兵同甘共苦,有一个故事这么写的:

 

吴起做大将军,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抱头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战士,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这是史书记载的吴起吸吮毒疮的故事。

 


无独有偶,庄子也编了一个故事,我们来看:

 

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给他的多辆车子。秦王见了曹商同志,也是十分高兴,也赏了他车辆一百乘。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对庄子说:“我出身在边远山区,穷的只能自己编织麻鞋穿,面黄饥瘦,营养不良,这是我曹商不如别人的地方;但是只要有机会,我就能够游说于大国之间,因此而得到赏赐的车辆就有百乘之多,这又是我比其他人牛逼的地方。”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舔得次数越多,秦王越爽,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又是用什么下流方式治疗秦王的痔疮,怎么获得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快走吧!”这当然只是庄子编出来的故事而已。

 

用过针刺之后,映昌同志的病有没有好呢?我们继续看下去。“心稍清,气稍定,而热则如故。”精神好了一些,气息也顺了一丢丢,但是,仍然是热。经过两个大夫的手了,病却不见好,是该王堉隆重出场了!

 

王堉看映昌这小子面部的汗像油一样流淌下来,口唇既干焦又破裂,到这里王堉认为是阳明胃热。诊脉见其脉沉而数,而且小便黄赤,大便正常,腹肌柔软。脉证合参,王堉得出了病证是阴虚有热。这种热没有腑实,所以不用下法,应该滋阴清热。

 

知道了就好办,给患者吃知柏地黄汤,吃一剂就觉得热减了,三剂之后,热就全清了。只是人觉得疲倦,面黄肌瘦的,只想吃东西。王堉告诉他,病是去了,不需要继续吃药了,但,饮食也要注意,要清淡一点,不能吃多,否则有可能复发的,这样调养一个月,病也就痊愈了。王堉称这种证叫阴热症。

 

这个文献提到了两种治疗手段,一种是汤药口服,另一种是针刺。对于针刺,我不懂,我只懂汤药,所以不聊针只聊药。我觉得,能针会药才能称得上完整的中医,能针不会药或者能药不会针只能算半医,我就是半个中医!

 

这里提到了两张方子,五积散和知柏地黄汤。知柏地黄汤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就不再啰嗦,今天我要聊聊五积散。

 

五积散功效解表温里,与之相对应的防风通圣丸是解表攻里,两张方子能耐都很大,在临床上都很有作为,我很喜欢她们。防风通圣丸以前已经介绍过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前面的微文。


五积散最早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五积散主治气郁、血郁、痰郁、食积、饮郁五种病邪的郁积,所以叫五积散,是一张名噪一时的方子之一。我虽然知道,但,用的并不多,温习有关文献,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更觉过去对五积散认识的狭隘。

 


我们先复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原文:

 

五积散

 

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干姜(炮)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

 

右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后来的医生称这种炮制方法得出的五积散为熟料五积散,而不加炒至色黄称作生料五积散,两者还是有稍稍的不同的。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五积散,以发散风湿为主者用生料五积散。先做成散剂,再加水煎煮后服用。煮散的方法很值得推广。

 

五积散的功效:1,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2,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3,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4,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经闭不通,难产及胎死腹中,并宜服之。

 

明代龚信、龚廷贤父子编写、王肯堂修订的《古今医鉴》认为五积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阴经等证”,用于治疗伤寒阴证。五积散气味辛温,既能发表散邪又可以温中散寒湿,开郁顺气,能耐超级强大,是去除寒湿的猛方。《古今医鉴》推崇五积散及防风通圣散为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之对方。他讲寒湿阴邪也,用五积散以散其阴;燥热阳邪也,用防风通圣散以泄其阳。还讲了人生病不外阴阳二方面,善用药者,对阳邪则用防风通圣散以治燥热,对阴邪则用五积散以散寒湿,故春夏多宜防风通圣散,秋冬多宜五积散。龚信讲“余常以防风通圣散治热燥之药,生料五积散治寒湿之药。”

 

五积散适用于阴证、寒证、实证、表里同病,包括痰、饮、湿、食、气、血诸病邪郁积。她的适应症包括:1,胃内停滞寒饮宿食,出现胃痛,腹满,呕吐,畏冷。2,腕腹急痛,病气上冲,出现呕吐,吃不能下,上热下寒。3,月经不调,痛经,白带下,畏冷,脉沉迟者。4,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有寒证、实证色脉者。5,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闷痞塞, 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者。6,风寒湿痹,筋骨痛,跌打宿伤,畏冷。7,咸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 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现阶段的流感,如果表现为五积散证,用她非常合适。

 

五积散方组方


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平胃散

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二陈汤

麻黄,桂枝,炙甘草…麻黄汤减杏

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炙甘草…桂枝汤

茯苓,肉桂(桂枝),苍术,炙甘草苓桂术甘汤

炙甘草,干姜,茯苓,苍术…甘姜苓术汤

当归,白芍,川芎…四物汤去地黄

枳壳,桔梗…桔梗枳壳汤

麻黄,桂枝,干姜,川芎,当归,甘草…续命汤的关键

白芷


五积散总的有15味药,太多了,看似很庞杂,再加上药引子,有的用生姜大枣,有的用生姜葱白,那就17味药了。老前辈们告诉我们学习方证的一个好方法,以方测证。五积散以二陈汤为底,主治一切痰饮;再有平胃散运脾化湿;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证,辛温发表驱散表寒;苓桂术甘汤、小半夏茯苓汤也是治疗痰饮;甘姜苓术汤治疗腰以下痛的肾着病;四物汤行气血通经脉;枳实厚朴行气开滞;陈皮半夏麻黄桔梗宣肺化痰;麻黄,桂枝,干姜,川芎,当归,甘草,这些药看上去又有点续命汤的味道。根据这些方子的作用,可以理解五积散的作用不仅仅主治气、血、痰、饮、食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都能治,她的治疗范围,是很广的广。

 


学习中医,应当从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着手,一个病一个病、一个方证一个方证地总结中医的疗效。在众多的医学古籍中,蕴藏着太多太多历经反复实践疗效非凡的方子,这是我们先辈医家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是我终生学习的对象。通过临床,总结她的疗效,肯定她的适应范围,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说明,这不仅可以阐明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也便于推广应用,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让自己更近良医一步。

 

看似简单的中医,治病有方证、有针推,理论有阴阳五行,却要用一生去参悟,越成长,越觉得参不透。探索《伤寒》《金匮》的廿年间,我看过多少一剂效二剂已的个案,听过多少蓬间雀对方证的非议,也看过了多少缄默不语的大师襟怀,始知摸索中医的哲理,比庖丁认清一头牛的骨骼肌理难得太多。唯有敬畏,以一生的时光浸润在中医川流之中,愿年华渐长,可以渐次接近参而通之的境界。

 

我性情愚昧而且鲁莽,学术更是荒疏,所做的事,都在别人之下。唯独对于中医,心有所爱,从开始工作到老,嗜好不倦。我天性拙笨,只求点滴之水和微粒之尘,以增加大海的深和大山的高。

 


原文

58. 阴热斑疾

余甥名映昌,以服贾奔走,兼不节饮食,四月忽得斑疾。初斑未清,请董医视之,董以时症兼食,用五积散,病益重,浑身如丹,目睛皆赤。有老女医为人按摩,延视之,知为斑,乃以针刺其舌,又刺其阴而吮之。心稍清,气稍定,而热则如故。余知而省之。见面汗如流,口唇焦破,以为阳明胃热。诊其脉则沉而数。问二便,则小便赤,大便如常。腹亦绵软。知为阴热无可下,宜清之。乃以知柏地黄汤进之。初服而热减,三服而热清。困卧不起,面目黄瘦矣。惟急索食。告之曰,病已去,不必服药,惟饮食宜清淡减少,否则恐复发也,调养一月而安。此亦阴热症也。


中医内科学精读

第10讲 喘证(一) 来自经方才叔 15:47



▎高源明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