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 二聚体临床应用认知调查结果及解析

 Wdjljjfj 2018-03-02

调查结果如下:


对D-二聚体临床应用各选项的解析如下:


  • 有助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的原因鉴别

       是。低纤维蛋白原伴D-二聚体显著升高,提示存在纤溶亢进;不伴D-二聚体升高,一般提示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遗传缺陷等。


  • 可用于初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评估

      不准确。VTE风险评估一般采用临床评分(如Caprini评分、Pudua评分),均不包含D-二聚体。D-二聚体有助于VTE患者抗凝治疗后复发风险的评估。在肿瘤、长期住院等VTE高风险患者中D-二聚体或有助于指导预防性抗凝,但尚缺指南推荐。


  • 可用于DIC的实验室诊断

      是。ISTH、JMHW等国际DIC指南及国内专家共识,均推荐D-二聚体结合其他指标用于DIC的实验室诊断和监测。D-二聚体正常一般可排除DIC。


  • 有助于房颤患者血栓风险评估

       不准确。房颤患者血栓(卒中)风险评估一般采用CHADS2评分等,将D-二聚体加入评分并不能提高预测能力。与D-二聚体相比,肌钙蛋白、NT-proBNP等心脏标志物与房颤血栓风险相关性更好。


  • 可用于中、低可能性患者中,VTE的排除

       是。指南推荐(高敏感度)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用于(WELLS)临床评分中、低可能性患者VTE的排除。在高可能性患者中,D-二聚体阳性率很高,因此排除效率低。


  • 对原发/继发纤溶亢进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不准确。理论上D-二聚体升高提示继发纤溶;而FDP升高、D-二聚体正常提示原发纤溶(即没有纤维蛋白的过度生成),一般见于抗纤溶物质遗传缺陷、肿瘤(包括白血病)、肝硬化。然而遗传性纤亢极为少见,肿瘤、肝硬化往往同时伴有凝血激活与继发纤溶,因此临床上FDP显著升高、D-二聚体正常的结果很少见,对于诊疗也没有明确指导意义,价值较小。


  • 可用于低可能性患者中,主动脉夹层的排除

      是。主动脉夹层有D-二聚体的显著升高,部分专家共识已推荐D-二聚体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排除,在低可能性患者中更可靠。不过低可能性患者的主动脉夹层发生率偏低(据报道仅6%),D-二聚体的实际排除价值不是太高。


  • 可用于溶栓治疗评估

     不准确。目前没有溶栓治疗相关指南推荐监测D-二聚体,溶栓一般监测的实验室指标主要是PT、APTT、血小板计数、血糖等,以评估出血风险和生命体征。溶栓效果的评估需依赖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 可用于VTE抗凝治疗评估

     是。2016年ACCP指南已推荐利用D-二聚体评估VTE抗凝治疗是否需要延长。在女性患者中,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高水平与正常水平之间复发率差异更显著,因此D-二聚体用于女性VTE患者抗凝治疗评估价值更大。


  • 大手术后D-二聚体水平越高,VTE风险越高

    不准确。VTE风险评估或可能性评估建议采用临床评分(如Caprini评分、Wells评分),根据患者病史、体征、手术类型等综合评价。切记D-二聚体不仅反映凝血激活,也反映纤溶亢进。例如在脑部、泌尿生殖系统、口腔等纤溶物质丰富部位的手术,D-二聚体显著升高往往提示出血风险;而在另一些术后患者中,D-二聚体升高不明显可能提示纤溶关闭,反而有更高的血栓风险。


更多想法或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