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剧的力量:罗斯科

 悠然一笑. 2018-03-03

“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对我来说,艺术是孤独的。无所谓什么画廊,什么收藏家,也没有所谓的艺术评论,当然也不涉及金钱。然而那却是我的黄金时代,因为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失去,也没有什么东西期望去得到。”


很少有艺术家像罗斯科一样,一生专注一个哲学命题,深入生命本质,他的绘画让人感受到宇宙和宗教,其悲剧思想由古希腊悲剧到尼采的酒神精神一脉相承。



罗斯科


生前的困苦和身后的辉煌


橙、红、黄


No.21


No.10


2012年5月8日,在佳士得拍卖会上,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油画《橙、红、黄》以8688万美元(约5.47亿人民币)成交。2014年11月11日,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的作品《No.21》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成交,成交价为4500万美元。2015年5月13日,马克·罗斯科创作于1958年的《No.10》在佳士得以8192.5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5.08亿元。罗斯科的画作拍卖价格持续走高,对他不熟悉的人看到他的画很容易不屑一顾:就这些团团的色块,哪里好看了,要被炒得这么高。



罗斯科作于1953年的《无题(黄、红、蓝)》,被奢侈品之父、LVMH集团总裁伯纳德-阿诺特所藏。


然而,相比与罗斯科死后赢得的巨大声誉和财富,他生前的生活从经济和精神上都是困苦、焦虑和挣扎的,这便是时间对于艺术家的残酷之处。虽然好的作品总是被证明其价值,可是对艺术家本人而言却总是太迟。



1955年罗斯科在工作室对拜访者不无愤慨的倾诉:“我年轻时艺术是一条孤独的路,没有艺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也没有钱。但那却是一个黄金时期,因为我们都一无所有,反而能更肆无忌惮地追求理想。今天情况不同了,这是个累赘、蠢动、消费的年代,至于哪种情况对世界更好,我恐怕没资格评论。但我知道许多人身不由己地过着这种生活,迫切需要一方寂静的空间,让我们扎根、成长。我们得抱着一定能找到的希望活下去。我可以在一百个地方展出我的画。可是我一点钱也赚不到。我可以演讲。可是他们不付演讲费用。有人写我,我的作品在各地展出,可是我一年连1300美元都赚不到。”


罗斯科生平


罗斯科自画像,1936


1903 年,马克·罗斯科出生于立陶宛德文斯科镇的一个犹太家庭,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童年时代,罗斯科经受了俄国发生的针对犹太人,最为惨烈的聚众暴力,这让他一生都不可避免地回忆这种险恶环境。1913 年,10 岁的罗斯科跟随母亲、姐姐前去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与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团聚。7 个月后,先到美国创业的父亲去世,罗斯科也因而走上了为生计奔波的道路。


地铁出口,1938


1921 年,年轻的罗斯科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学习音乐、戏剧、文学、哲学,但因学校内排犹情绪的影响,他的奖学金6个月后被取消。通过在餐馆打工,罗斯科勉强度过了一年,此后,他不得已去纽约的一家服装厂当裁剪工。1923 年,罗斯科进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院上课,在马克斯·韦伯的指导下学习立体派、野兽派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的绘画,并在画廊老板诺伊曼的介绍下,开始了自己的绘画创作生涯。



The Ten,1908


与同时代的其他美国画家一样,罗斯科要凭着那点基本功,既要生存下来,还要摆脱欧洲现代派风格的影响。他先是为了生活,到百老汇的剧院做配角表演,画舞台背景和当灯光师;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科被迫以每周23.5 美元工资受雇于政府。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阿西尔·高尔基、德·库宁和杰克逊·波洛克,并成为了表现主义画家团体“十人”(Ten American Painters,也叫The Ten)的代表人物。


直到1945 年,罗斯科在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的个展才获得美国评论界好评。尽管罗斯科的名声增长很快,但仍然十分贫穷,这与他生性固执并且处世态度偏执僵硬有关。1952 年,惠特尼博物馆要购买他两幅画,他不仅拒绝出售,还把这个重要的艺术博物馆称为“废品店”。同年,应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邀,参加“美国画家15人”展,临展前,他送去的画与事先约定作品完全不同,让该馆的艺术总监大为恼火。同时,他与艺术家波洛克、纽曼的关系也十分紧张,曾声称是他教会了纽曼“怎样去画画”。这就是罗斯科作为一名固守己见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时所表现出来一种仅仅忠于自我的艺术态度。


波洛克和他的行动绘画


对此,曾把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打造为艺术明星的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曾描述罗斯科为“冷静的妄想症患者……自负并愚蠢的”。在2004年出版的罗斯科理论著作——《艺术哲学:艺术家的真实》中,罗斯科如此阐述自己:“与过去艺术家的命运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我们有选择的权利,这是因为选择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良知是否负责,对于艺术家的良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真实性。”


1950年代,马克·罗斯科的声望稳定上升,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1958年被选为威尼斯国际博览会美国代表,并在马萨诸塞州艺术家聚居地普罗温斯镇拥有一间工作室。这时,他的抑郁症迸发,变得越来越神经过敏和消沉。他需要全神贯注全方能画出那些显得平稳安静的巨幅作品。对他来说,作画过程类似宗教祭典。他对作画过程严守秘密,作品完成前决不示人。他常常彻夜不眠,从下午5时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10时。他在剧院舞台那样强烈的灯光下作画,展览时,却把灯光安排得较暗,从而使他那些强烈的大色块从环境中凸现出来,仿佛悬浮在空中,给人造成强烈震撼。1961年,马克·罗斯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达到艺术事业顶峰。收藏家、经纪人、批评家蜂拥而至,甚至肯尼迪总统也来捧场,对其敬重三分。


伊丽莎白泰勒,安迪沃霍尔


戴发带的女孩,罗伊里斯滕斯


此后波普艺术崛起,对抽象表现主义构成挑战,加上逐渐紧张的婚姻关系,马克·罗斯科情绪恶化,开始酗酒,严重损害了神经和健康。1969年元旦,马克·罗斯科离家搬到画室居住,用整整一年时间画出最后一批作品。



为人愤世嫉俗、狂狷不驯的罗斯科本来就没有几个亲友,他身边就是与他共同经历二十年艺术生涯的朋友们和太太梅尔,而朋友们一个个死去了。1948年,与他共同经历二十年艺术生涯的朋友高尔基自杀;1953年5月,54岁的汤姆林去长岛波洛克的家里参加聚会,回家后第二天就进了医院,心脏病突发而逝世;1956年8月,42岁的波洛克驾驶着一辆奥兹莫比尔敞篷车发生事故去世;1962年,34岁的克莱因心脏病死于巴黎;1963年,51岁的巴齐奥特斯去世;1965年,大卫·史密斯死于车祸;1970年2月25日,他用剃刀割断手腕的血管和神经,以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当病痛和绝望时的这位艺术家于曼哈顿的工作室自杀之后,却也引发了20世纪最轰动的艺术丑闻案。他的经纪人劳埃德在三个月的时间,以远低于市场价获得了马克·罗斯科遗产中的800多幅画。后来经纪人成了被告,开始了艺术史上时间最长,耗资最大的法律斗争,经历了4年的诉讼和8个月的刑事审判。被告最终赔偿了920万美金的罚款,外加200小时社会服务处罚。遗产被重新分配,其中约一半给了马克·罗斯科的两个孩子。这事件充分暴露了优雅而体面的艺术交易领域中的黑幕。


《罗斯科传》


严格说来,罗斯科的大师地位的确立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情,可以说两个书写事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一是杰姆斯.B·布鲁斯林(Jemese.B.Breslin)《罗斯科传》(1993),这部近600页的传记,以翔实的个人资料、调查访问和评论性的叙述,呈现了罗斯科的艺术和生命;表现出他自由主义个性中复杂的紧张、矛盾和冲突;解释了他的生活和作品形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力量;显示生活如何影响作品,以及作品又如何影响生活;为艺术界提供了一种观看和思考罗斯科作品的高度专业的全景式阐释,有力超越了罗斯科以往那种反叛且自毁的天才象征。



《艺术哲学:艺术家的真实》


其二是罗斯科的理论著作《艺术哲学:艺术家的真实》于2004年在耶鲁大学出版,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罗斯科在该书序言中强调,它不是罗斯科作品的指南。然而此书无疑可以充当开启罗斯科艺术神秘之门的钥匙,这是由于罗斯科在抽象转向之前的1940年和1941年,完全停止了过去那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创作,他潜心研读神话、哲学和文学,并持续自己的理论写作,尽管本书不是他自身创作理念和作品意义的具体解释,但它深刻预表了其艺术理想,书中所批判的流行主义、物质主义也正是导致先锋艺术溃败的致命根源。


《艺术的终结》


正如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在《艺术的终结》所论断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已经消失。后历史的艺术氛围会让艺术转向人性的目的。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更稳定、更幸福的艺术努力时期,在这个时期。艺术永远对之回应的那些基本需要或许会再次相聚。可以说,罗斯科的艺术哲学思想“回应”的“基本需要”,也正是艺术永恒而充满悲剧性的精神所在。


创作历程和精神内涵

罗斯科的创作生涯大概有四十多年,他自己的风格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最知名的作品(所谓“色域画”)基本都集中在他最后的20年里,直到自杀身亡。罗斯科的作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的,早期也画过一些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后期作品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沿着抽象的路一直走了下去,最终形成了“色域”这种我们看到的样子。



No.1,1954


如果按照时间线来看罗斯科的作品,你会感觉到,他的作品在越来越抽象的同时,也越来越少色彩,越来越黑暗。现在的主流观点都认为,罗斯科的作品受到尼采的思想影响很大,尤其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所阐释的关于悲剧的内容。



尼采


尼采认为古希腊艺术并非产生于希腊人精神上的和谐与静穆,而是根植于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生苦难和冲突,但这种人生苦难绝不是人生来就是悲剧的悲剧人生论,更没有因为生命的悲剧性而消极厌世,而是艺术为媒介来对抗存在的荒诞,为苦难、悲剧性的人生寻找意义和存在的合理理由。他们感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在它面前安排奥林匹斯众神的光辉梦境之诞生。


马克·罗斯科的艺术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他力图通过有限的色彩和极少的形状来反映深刻的象征意义。他认为,今日西方文明根植于西方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罗斯科作品希腊悲剧精神中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正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写照。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艺术的核心。”



黄色和橙色,1956


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一般是由两三个排列着的矩形构成。这些矩形色彩微妙,边缘模糊不清。它们漂浮在整片的彩色底子上,营造出连绵不断的、模棱两可的效果。颜料是被稀释了的,很薄,半透明,相互笼罩和晕染,使得明与暗、灰与亮、冷与暖融为一体,产生某种幻觉的神秘之感。这种形与色的相互关系,象征了一切事物存在的状态,体现了人的感情的行为方式。画家借助于它到达了事物的核心。


罗斯科的画往往尺幅很大,这是为了能让人置身于体验之中。他在,1951年这样说,“我认识到历史上创作大型绘画的功能可能是为了描绘一些宏伟豪华的事物。然而,我之所以画它们的原因——我想它也适用于其他我所认识的画家——正是罗斯科作品因为我想变得极为友好亲切而又富有人性。画小幅绘画是把你自己置于体验之外,把体验作为一种投影放大器的景象或戴上缩小镜而加以考察。然而画较大的绘画时,你则是置身其中。它就不再是某种你所能指挥的事物了。”


1958年,他又说,“我画大幅画,因为我要创造一种亲切的气氛。一幅大画是一种直接的交流,它把你带进画中。”马克·罗斯科要求其作品挂得足够地高,并配以足够昏暗的光线和冥想的氛围,以便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当然,这种要求基本上得不到满足。



褐红色上的黑色,1959


他创造了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艺术形式,其作品是对色彩、形状、平衡、深度、构成、尺度等形式因素的关注。不过他不愿意人们仅从这些方面来理解他的绘画。



无题(站着的男人和女人),1938


“只要一个画家画得好,他画什么都无关紧要。好作品是纯粹的,它与任何东西都无关。”马克·罗斯科的目标是走出绘画,全身心地投入灵魂深处。他拒绝谈论他的技术,愤怒地否认自己是一个色彩画家,并极力地使观众看到潜藏在画布下面的悲剧。


在他的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有边缘的几何形体,但感觉到的却是由微妙罗斯科作品色彩对比所辐射出的情绪,他是在通过几何本身来挣脱几何的控制,如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命运中摆脱命运。在他成熟期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两三个色彩明亮、边缘柔和、微微发光的矩形色块,它们毫无重量感地排列在一起,如同一种自由的思想漂浮于画布上空。简练、单纯,但却磁力般地将人深深吸引,马克·罗斯科在绘画中注入了强烈的精神成分, 以一种让人萦绕心头而不能忘怀的朴素闻名,欣赏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会让人感觉置身于他所营造的精神空间而不是陈列其作品的现实空间里,马克·罗斯科独特的风格奠定了他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宗师的地位,在美国起著承先启後的作用,影响了后世不少的建筑与平面设计师。



弗洛伊德和荣格


马克·罗斯科可说是自学成才,罗斯科对哲学和心理学有浓厚兴趣。这喜好启发他阅读大量有关神话和精神分析的书籍,加上一生热衷戏剧和音乐,皆为他带来不少创作灵感。


海中缓慢的晕眩,1944



胡安·米罗 加泰隆风景,1923-1924



安德烈·马松  死



罗斯科,1940年代


马克·罗斯科早年受希腊神话、原始艺术和宗教悲剧等传统题材对描绘人类深层的情感元素所吸引,复又受胡安·米罗 (1893-1983) 及安德烈·马松 (1896-1987) 等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创作手法所影响,使他创作出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黄,樱桃红,橘色,1947


1947年以后,他趋向以更纯粹的形式和技巧去创作。


No.5/No.22,1949-1950


白色中心,1950


到了1950年他已完全抛开了具体形象,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常见巨大的彩色方块,配以朦胧柔和的边缘,简洁单纯地悬浮在画布上,找不到有深度的空间,而这种很浅的空间忽远忽近,不可捉摸。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长方形空间而起作用,造成一种温和而又有节奏的脉动感,不清晰的交界处隐隐地藏住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以此唤起人类潜藏的热情、恐惧、悲哀、以及对永恒和神秘的追求。他旨在超越一切理智跟感官认知,追寻人生的终极哲学—赤裸又神圣的宗教体验与感情。



No.61 铁红色和蓝色,1953


在描述罗斯科的油画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染色(dyeing)”这个术语,这个词强调的是油画的触感品质,同时它也有暗示艺术家的工作方法的好处:与简单地用颜料覆盖画布相反,他倾向于浸透画布。他会从在面部画布上置放一层单色开始,然后上釉,换言之,在强烈稀释的油之上的透明的颜料层。画家会用布来摩擦这层色彩,这样颜料就会逐渐地渗透到画布细微的网眼之中。一种色彩与另一种色彩之间的微妙的过渡是用画刷来完成的那道程序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颜料的物质精致地为画布所吸收,以至于变得与画布密不可分。



罗斯科教堂,1964-1967


马克·罗斯科已将绘画减化至体积、色调与色彩,很多他的绘画的尺幅都很大,当中不少画作的高度约达10呎,阔度有时达至15呎,适合在公共场所摆设。以巨大颜色方块画作而闻名于世的罗斯科,后期画作(1958年以后) 由经常喜用大红、大橙、大蓝、大绿等斑斓色彩,转而使用深红、褐紫红、啡和黑色等较深沉的颜色。他的经典作品大多以两至四个长形方块为主体,方块以垂直形式排列在色彩鲜艳的底色之上,有些配以朦胧色块。罗斯科的抽象画全创作于其人生最后二十年。马克·罗斯科认为自己不是抽象画家,他更注重精神的表达。



无题,1969


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它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



无题,1970


“我之所以成为一名画家,是因为我希望能够给绘画赋予音乐和诗歌般的痛感。”对于罗斯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哲学目标,也不是技术挑战—而是一种需求。他需要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去诉说。艺术应该带我们去体验后背的凉意、长时间的胃痛、喜悦一扫而空之后的窒息。


Mark Rothko 马克·罗斯科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生于俄国的犹太人,1910 移民美国。年青时以兼职赚取费用求学,当过演员、场记、画家、待者、挨过饿。1929年成为一所犹太教会的兼职教师,亦是表现主义 (Ten) 十的创始成员。因患病、沮丧、忧郁、酗酒及服用过量镇定剂和抗忧郁药物, 马克·罗斯科于1970年切断静脉自杀身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