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律的原理须明了

 飓风居主人 2018-03-05

 

日前贴出的小文《填词合律很容易》,并非全面地讲词律,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填词要达到合律其实并不困难。所谓合律,当然既包含着必须合乎每一个词牌中所有句子的平仄,又包含着必须合乎它的押韵规律。由于我前文所举小艾《蝶恋花》的例子,其失误突出表现在押韵,所以我对用韵的问题就多讲了一些。现在还得把词的平仄及其基本原理,作一点补充说明。不必逐一地去谈每一种词,只须略举一二例,把词的平仄规律作一个概括性的说明,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了。

现在有些讲解词律的书上所列词谱,往往把可平可仄的字词忽略不标,或标成一种“中性”的符号。那样看起来好像更简单明了,实际上容易把人搞糊涂,也不容易让人记住。所以我在举例标识平仄时,一律按应有的平仄来标。这样,掌握起来反倒规范易懂,再拿它去对照古人同一个词牌的不同作品,也很容易看出哪些地方可以通融更改,哪些地方是不能变动的。而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必须借以弄明白为什么有些地方可以通融,有些就不能变,其道理何在?

我现在以欧阳修的《蝶恋花》和韦庄的《菩萨蛮》作为例子。一方面在词句的下面用符号(平声字用○,仄声字用●)来标明应有的声调,同时也在旁边用文字注出它的平仄格式,便于背诵记忆。

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仄仄平平平仄仄

●●○○○●●

杨柳堆烟,       仄仄平平

●●○○

帘幕无重数。      仄仄平平仄

●●○○●

玉勒雕鞍游冶处。    仄仄平平平仄仄

●●○○○●●

楼高不见章台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下片全同)

雨横风狂三月暮。    仄仄平平平仄仄

●●○○○●●

掩黄昏,       仄仄平平

●●○○

无计留春住。      仄仄平平仄

●●○○●

泪眼问花花不语。    仄仄平平平仄仄

●●○○○●●

乱红飞过秋千去。    平平仄仄平平仄

○○●●○○●

 

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    平平仄仄平平仄

○○●●○○●

游人只合江南老。    平平仄仄平平仄

○○●●○○●

春水碧于天。      仄仄仄平平

●●●○○

画船听雨眠。      平平仄仄平

○○●●○

 

垆边人似月。       平平平仄仄

○○○●●

皓腕凝霜雪。       仄仄平平仄

●●○○●

未老莫还乡,        仄仄仄平平

●●●○○

还乡须断肠。       平平仄仄平

○○●●○

经过这样标识之后,你就会发现:欧阳修词上片(或称上阕)开头几句的“庭院”、“杨柳”、“帘幕”,和下片(亦称下阕)的“门掩”、“无计”等,本来应该是“仄仄”,他实际用的却是“平仄”。为什么可以如此?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词这种格律形态,若以句子为单位来看它的平仄规律,其实和律诗的句子是一样的,都允许“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是说,每逢一三五这样单数的字,一般都可以不拘平仄,允许灵活运用;而逢二四六这样双数的字,平仄就得坚持不变。除了这个基本规则,还有其它一些规则,如不要犯“孤平”,不要出现“三平”、“三仄”等,以这些规则和第一条规则相互制约,就比较容易把握了。明白了一两种词牌的规律和原理,千百种词牌都能以此类推,一通百通了。那么,什么叫“孤平”呢?就是遇到五字或七字句时,除了结尾押韵的字不算,其余四至六字当中,不能只有一个孤单的平声字。如果你吟出的句子出现了这样的“孤平”现象,解决起来也简单,就是把“一三五”当中你曾经通融改变成仄声的某一个平声字的位置,又恢复成平声就是了——那个“孤单的平声”不就有“伴儿”了嘛!什么又叫“三平”、“三仄”呢?即指每个句子末尾的三个字(包括押韵的字在内),不要全作平声或全作仄声;解决的办法,也和遇到“孤平”时一样。把这几条规则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经过一定的实践之后,就可以慢慢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上举韦庄的《菩萨蛮》,在唐宋词中也是用得最广泛的一个词牌。这个词牌的特点,是并无一般词中常有的一言、二言、三言、四言句,全是五七言的律句,而且句句押韵;押韵的方式又很特别,两句一韵,平仄韵交替,通常还不用重复的韵。也就是说,短短八句的一首词,竟有四种不同的韵脚。而句式上,词律本来不像诗律那样讲究粘对,往往有一些重复的句式并列在一起;但《菩萨蛮》的律句组合不单调,显得变换多姿,除了上片的头两句用了同样格式的律句,后面句句都在变化,与律诗讲粘对的效果无异。

韦庄这首词,上片第二句的“合”字,在现代普通话中读平声,可能会让人感到有点不合律。但在古汉语和目前南方的许多方言中,“合”却是入声字,与古往今来主要读平声的“和”字有着明显的区别。欧阳修的《蝶恋花》下片第一句“雨横风狂三月暮”,也有这个问题,容易让人觉得似乎是 “仄平平平仄仄平”,即把第二字的“横”字读成了平声,觉得好像违反了“二四六分明”的法则。其实这里的“横”就是仄声,读如“恨”。因为它是“蛮横(hèng)”的“横”,不是“横(héng)平竖直”的“横”。

我以上讲的都是词律的大原则。但任何事情都有个特殊情况,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偶尔违反一下,出点格,只要你的文字确实不可替代,意境独特新奇,也是可以不必处处拘泥的。在这方面,可以举出一些古人的名篇佳作偶有破格的事例来作证的。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的“浪淘尽”,按词律应该是“仄平平”,他却硬弄成“仄平仄”。古代有些好心的印书人,就把它擅改为“浪深沉”,反倒怎么读怎么不带劲儿。最后还是不合律的“浪淘尽”流传千古。

不过,我们现在学习填词,还是严格遵照词谱,力争不要出格为好,更不必抓住古人的某些特殊事例,来为不讲规则开脱。等你操到东坡词霸那样的范儿,再来“大胆突破”不迟(开个玩笑)。

在明白了以上道理之后,最应该注意的,就是我前面那篇博文所郑重提出的:如何做到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字词的平仄和遵守用韵规范。如前所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一本韵书,或复印一份词韵简表来备用。

2010126日晚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