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好意思自称是书法家吗?

 林小霖 2018-03-05

帮主:”今天是肖邦诞辰208周年,今日宜赏肖邦18首夜曲~“

百度百科搜索”书法家“一词,云:

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是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

能写汉字,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称为书法家。只有前半句,是写字家,只有后半句,并非书法家。所以书法家是能把汉字艺术化的艺术家。

古代是没有书法家这个称谓的,孙过庭《书谱》中用”善书者“一词来形容能将汉字书写上升到艺术层面的书者。

在孙过庭眼里,善书者不过四位:锺张二王而已。那算是艺术评价,但就书法家来讲,上古就有,比如画卦的伏羲、造字的仓颉,《南淮子》上面说,仓颉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是“天雨粟,鬼夜哭”,那架势比当代人写字劈叉、吼叫更带劲!

再后来,汉字具有一定的规模后,出现了甲骨文,甲骨文的作者被民国的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称作”贞人“,据某硬笔书法社团称,这是硬笔书法家的祖师爷,比毛笔书法家早几千年,这辈分可以这么拎嘛?那结绳记事的人,岂不是天津麻花的祖师爷了?

在那个年代,“贞人”是一种官至,并非谁都能当的,古老的社会会写汉字,还要应用于最高规格的祭祀活动,那样级别的书法家现在估计没有了。

再后来,就是秦汉时期,史官一职是代表了书法家,据说汉代十分重视书法,书法写得好的可以被选为官吏,字迹不端正会受处罚,可见一斑。

到了魏晋时期,中华大地的文化艺术开始有了自觉意识,各个艺术门类开始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逐渐有了与实用性区别的思想萌芽。晋代就有了书法博士,如《晋书·荀勖传》载:“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

也因为如此,孙过庭评价的“四贤”都是魏晋人士。

其实在《书谱》中记载的书法家,不止四贤,还包括谢安、师宣官、邯鄣淳、崔瑗、杜度、萧子云、羊欣等人,但“古今特绝”的只有四人。

在孙过庭眼里,善书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品德高尚

“君子立身,务修其本”

国人论书最喜欢和人品联系在一起,让书法起到教化的作用,所谓“心正则笔正”,是最好的“洗脑”鸡汤了。

蔡京善书满身骂名,秦桧善书遗臭万年,活生生的例子嘛。但历史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比如品格不怎么高尚的董其昌。

董氏在政治上是个墙头草,东林党强势便和东林党亲近,宦官强势便和宦官亲近,以至于每次政治斗争的时候,东林党的朋友倒下的时候,董其昌没事,宦官倒下的时候,董其昌也没事,直到最后位极人臣。政治上只是精明,但并未“载道”。

他霸凌乡里也是有史记载,儿子霸占别人家丫鬟,丫鬟跑了,逼死涉事者,百姓怒而烧其院宅,董家人仓皇逃跑。后来事情闹大了,皇帝让高官处理此事,不过高官是董其昌的老朋友,最后也没什么事。

但最终,这些事情并没有影响董其昌在书法史上大师级的地位,我想,在政治上他虽无建树,但没有干违背民族大义的事情,霸凌乡里虽想来可气,但只是小面积的,相比蔡京、秦桧误国之流,老董也似乎没那么恶劣。

老董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人们崇尚享乐,文人奢靡堕落,社会对于文人的恶习虽然讨厌,但包容性还是很强的。就像今天,某些人犯了事儿,避避风头过一阵子“又是一条好汉”。

勤学苦练

“张芝精熟,池水尽墨”

勤学苦练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你下不下功夫,碑帖就在哪里。写得多自然会有机会写得好,从大概率来讲是这样的。

张芝写字,把池塘的水都写黑了,景区的管理员不说他吗?对书法达到痴迷的状态往往可以出现升华,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大概如此,就连王羲之面对池水尽墨的张芝也说:“吾弗及也。”

当然,古人的想像力是很夸张的,把大书法家传的都跟疯子一样,为了书法死去活来的,说锺繇为了向名家学书法十六年没回过家,我心说,那个名家过年也不回家嘛?后来再有个传说,锺繇盗墓的绝活,也是这个名家教的吧。

还有个绝的,说王献之问他爸,怎么才能将书法写的像父亲一样好呢,王羲之笑了笑,摸着小儿子的脑袋,指着院子里的水缸说,”把这十八缸水用完的时候,你就能像我一样了!“心想王献之写完第十二缸水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雨,缸又满了的时候,他什么表情?

智永禅师为了写好字几十年不下楼,真不知道这几十年智永禅师在楼上怎么过的,吃喝拉撒都在一个包间里吗?

另外励志的鸡汤还有太多,都在劝人勤奋,当然比不上今人无处不在的鸡汤。话说回来,其实勤奋是基础,动脑子是关键吧。

继承创新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没有继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源之水就是现在的江湖书家,他们虽然没有传统的源流,但是却成为自己的源头,创造出来鼻孔、双手、反字、倒立、针管、脚趾、飞刀、生殖器等等各类具有杂技功底和观赏性的汉字书写技巧。

曾记否,90年代鄙人小学时期,还在练习《庞中华:谈谈写钢笔字》的时候,我省卫视《书画名家》栏目便报道了”针管书法艺术家XXX“的事迹,至今记忆犹新,20多年过去了,想必那位名家也有”退针管冢“了吧。

糟粕式的创新还在进行着,并且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传统书法的发展,影响到的只有老百姓的审美品位。

现在看古代名家,为什么是名家大师,都是有自家面目,二王以下,明清之前,创变者都有不同的变法,最有实践性的,便是米芾的集古成家,就是大量深入的传统书法学习内化,形成的复古性的创新。也有类似颜真卿、苏轼这样的完全出新者,颜字直追上古,开一代新风,苏轼更是“臆造”和“无法”,此二位杰作开“师心”先河。

明清之后的创新,除了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与工具的变化密切相关,写大字技巧需要直接突破二王范式,成功者如王铎,失败者如包世臣。

试想如果没有大纸大笔和研墨技术的创新,明清古人则如何面对书法创新?

越走越窄肯定是不利于创新的,所以当代的创新,就是在工具已经无法提供创新的可能性之下,开始对书法史重新定义,书法史不再是名家的书法史,非名家留下的古代碑刻、墨迹,也成为书法史中重要一脉。

这么看,从清代碑学的崛起,直至当今民间书风的探索,其实是书法创新的必然,走在前面的必然背负各种压力,但百年之后,自有评定。

专精博涉

“专工小劣,博涉多优”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专和博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些时候,时间会告诉你,见什么都临,有一日才会领会到“专精”的作用,“专精”到死胡同里,你才会领悟到“博涉”是多么的“解渴”。

而有些时候,我们还要重新认识”专精“这个词,或许它根本说的不是”专精“某一帖,而或许是能精某一体吧,比如张旭狂草狂上天,但楷书却可以静如水。各体专精才能博涉出新,各体稀松,那样的博涉就是无头苍蝇。

方法和原理是具有相通的,而博涉其实是比“专精”难得多,高级的多。

博涉涉什么?不仅仅是其他字帖那么简单了。

你看近世大家,其创新不少来自于绘画,从徐渭到吴昌硕再到林散之。其实何止绘画,文学、历史以及西方文化,其实都是可以拿来滋养自己的。

有一日你悟得虚实之境时,或许是从古诗的意境中得到的启示,也或许是从音乐的律动中得到灵感,也或许是从西方的平面构成得到的顿悟的。

别以为每天写一个小时三张毛边纸就足以慰藉你写一手好字的焦虑感,而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处斑斓或许更能走得久远。

个性与真情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艺术都可以达情性、形哀乐的。

走钢丝能表达走钢丝者艺术诉求或者审美品位吗?似乎没有,有的只是挑战技术极限,展现人类生存能力的技巧吧。如果走钢丝的人走到一半,脱掉裤子,静坐钢丝上对着观众哭泣,并跳下悬崖,倒是有些行为艺术的意思。

不说哀乐,单说情性,表情者,如鲁公、东坡,情感爆发的那一刻,写下了千古名篇,汉字就那样的,让观者体会到鲁公的悲愤和东坡的哀愁。这两件作品,对情感的表达,足以让书法能够自信的站在艺术之林。

所以,即便你看不懂徐渭的草书,那种宣泄感至少你应该体会得到的,那就是感染力。

再说性,听起来是书者自身的修养。让我理解,就是文人趣味、文人风骨吧。写字,至少要有些趣味的,而这些趣味,全来自书家的修养。高级趣味就会写得不一样,黄庭坚的趣味是长枪大戟,赵孟頫的趣味是温润典雅,倪瓒的趣味是隐者风骨,每一家的审美理想都是不同的,而审美理想是需要对书法和历史的洞见的。(有人问我田楷的趣味是什么,我反问有趣味嘛?)

祝枝山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这是我常常爱给临帖帮书友说的话,能关注临帖帮的人,谁能没点性情和品味呢?所以更要把功夫做足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