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人骂孬官

 江柳101 2018-03-05
                                                               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却往往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辨得忠奸善恶,却仕途崚嶒,命途多舛。当此境地,古代文人就会骂人——他们多数时候骂小人,骂没有节操的文人,骂不仁的富人;但有时候也骂一下贪官、庸官和不顾百姓死活的孬官。当然,与没文化的普通人相比,古代文人骂得幽默蕴藉,骂得有文化。

  啥是古代的官?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夜叉国》里,就借一个人猿混血的后代之口作此一问,回答是:“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蒲老先生作为一生不得志的穷文人,拿手的是写狐写鬼、刺贪刺虐,一般不直接谈论现实之“官”。不过,仅这几句,就把手握权力、作威作福、令人不敢直视的“官”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当然,老先生除了做过几年知县幕宾,一辈子也就是个穷教书匠。

  有了一官半职的文人,要是改不掉眼里不揉沙子的毛病,还是要骂:骂那些德不配位的官。“初唐四杰”中的杨炯就对“朝官”有过很辛辣的“骂”。据《朝野签载》记载:“唐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无德而朱紫,何以异是?”他把那些无德而“衣朱紫”的“朝官”骂作身披麒麟皮的驴子。哈哈,够狠,够尖刻!杨炯诗文俱佳,凭才学十一岁就做了弘文馆待制的官,绝对牛人。他最后也是命途淹蹇,兜兜转转,到死才是个知县。

  青衣秀才骂知县,知县骂朝官,朝官也有可骂的官。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官做得已经够大,已不方便骂比自己更大的官了,便骂“庸官”。《阅微草堂笔记》里讲了一个故事:话说阎王爷那里,有一官穿着公服气势昂昂来报到,自称为官时到哪儿巡查只饮一杯水,今天死了也无愧鬼神。阎王就讥笑他说:不要钱即为好官的话,立个木偶在大堂上,连水也不用喝,不比你更强吗?官又辩解说:某虽无功亦无罪。阎王说:“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身为官员却不作为、是非不分,白白拿俸禄,不如木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负民负国,此种庸官死了后连阎王爷都不待见。对照现实,纪老大人讲的故事还是很有批判意义的。

  古今中外,贪官最招人恨。中国古代的贪官多有,最著名的当是清代的巨贪和珅,比较知名的还有南朝梁国的“四尽太守”鱼弘。这个鱼太守最坦白,他发誓到哪儿当官,都要把当地搜剥到“四尽”,即水中鱼蟹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百姓尽。所以,有文人把贪官称为“纱帽下之窃贼”。

  上面称呼的发明者是清代的沈起凤。他在著作《谐铎》里,讲了个真事:一个书生在书肆里看到人家掉了一文钱,就用脚踩住,打算等失主走后据为己有。这一幕恰被旁边一个老翁看见了。后来,书生选得常熟县尉一职,去拜谒巡抚汤公,却“十谒不得一见”,且被巡抚手下告知不必再去赴任了,因为汤巡抚已上奏章,以“贪”罪弹劾他。书生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尚未履任,何来贪赃?汤巡抚命手下提醒他当年书肆隐匿他人一文钱之事,并斥责他: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要是做了地方官,能不为“纱帽下之窃贼”乎?赶紧把大印归还,别让当地百姓因你的贪婪而“一路哭”!原来,当年那个旁观的老翁就是后来的巡抚汤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