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这些已经消失的老行当, 都见过的说明你已经老了…

 汐钰文艺范 2018-03-05


说起天津的老行当,

不知道你还记得多少?

今天小编总结了

这些在天津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行当,

带你重回那个简单又充满乐趣的年代···



绞脸


七八十年以前,有一种行当叫做“绞脸”,绞脸师傅大多是已婚妇女,她们仅仅靠着一根棉线和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在天津民间,要出嫁的姑娘大都要请绞脸师上门提供服务。



她们手嘴配合,将棉线交叉如绳,在姑娘的脸上刮来刮去,绞去较长的汗毛,把眉毛修理整齐。绞过后,姑娘容光焕发,达到了美容的效果。


修钢笔


以前钢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知识的代表,随身带上一支钢笔,仿佛自己就是个学问人,无比光荣。时间久了钢笔出现了问题,就会找到修钢笔的师傅,维修中以换笔尖、笔杆、皮管等最为常见。大都是立等可取,几分钟的功夫就完事,而且价格低廉。



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使用钢笔,更加便捷的签字笔成为了人们的首选,修钢笔这个职业早已没有了生存下去的空间。



剃头匠


老天津的剃头匠都是挑着个担子穿梭在大街小巷,有活儿随时就停。“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他们,一头放工具,一头做热水,刀快水热。剃个板寸,刮个胡子,师傅动作麻利,技术还好,一秃噜一个。



弹棉花


弹棉花好像离现在并不遥远,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以前盖的被子都是师傅们用手一下下的弹出来的,棉花蓬松,透气性好,别提多舒服了。棉花匠都有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就是对这门手艺最好的诠释。



爆米花


说到爆米花,不知道这是多少天津人美好的童年回忆。手摇风箱吹着炉火,爆米锅骨碌碌的旋转,不一会儿,听见“砰”的一声巨响,孩子们乐开了花,赶紧撑开袋子,等着飘香四溢的大米花倒进去。抓起一大把塞进嘴里,脆脆的,甜甜的,真是香啊!



水铺儿


现在的家庭想喝热水随时都有,可在以前一般家庭只有在做饭的时候才生火,平时也不用炉子,想沏茶或是需要热水时怎么办?那时就有一个行当“卖开水”,也叫开水铺、水铺子或水炉铺子。每天凌晨就开门,随时保证满满的一锅开水,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



磨剪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一声声吆喝在大街小巷回荡,妇女、老人们纷纷拿出家里钝了的菜刀和剪刀,请师傅磨一下。



只见他佝偻着背,腿使劲蹬地,固定住长凳,然后一下下的在磨刀石上磨着,时不时在水里涮涮,发出“沙沙”的声响,磨过的刀具又锋利又亮,跟新的一样。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也很难再听到这样铿锵抑扬的吆喝声了,还挺怀念。



扎笤帚


用高粱糜子扎出的笤帚又好用又耐用,一圈圈的红绳都是制作者辛劳付出的见证。现在已被工业化生产的塑料笤帚代替,甚至是更为智能的扫地机器人,而这个行当正在逐渐的消失···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那有谁知道“拉大锯”也是一门行当呢?其实就是木匠学徒,因为每个木匠入门前都要拉三年的大锯,打好基础才能开始跟着师傅学手艺。



摆渡


天津卫九河下梢,有不少河流横穿在城市中,那时的桥梁又比较少,所以坐船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通方式,“摆渡”自然成为一种应运而生的职业。随着天津的经济不断发展,搭建的桥梁越来越多,摆渡人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排字工


没有网络的时代,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排报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步骤。



传统的铅字印刷先要用高温铸出一粒粒的铅字,放在字架上,再由排字工一粒粒挑拣需要的铅字排版印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新的激光照排印刷技术取代。排字工是一项既繁琐又艰苦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记忆,那时的待遇相当不错。



公交车售票员


没有投币的机器,没有支付宝,坐公交都是要买票的。售票员坐在一个专门的位置上,边卖票边维持着公交车上的秩序,要是敢逃票,嗓门大的整个车厢都听的清清楚楚。工作稳定,还不累,别提多让人羡慕了。



寻呼员


BB机刚出现的时候,风靡了整个天津,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已腰上挂个BB机为傲。寻呼员一时间成为热门职业,并且要求非常严格,他们要学习百家姓,熟悉天津市的大街小巷等等。



坐在办公桌前,也不用东奔西跑,工资还很高,一般人可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手机的出现,实现了非常便利的移动通信,寻呼员就此退出红极一时的历史舞台。


收头发


头发也能废物利用,那些又黑又粗又长的头发还可以卖个好价钱,收来的这些头发用来做假发假胡须,一些细碎的发渣更多用来提炼氨基酸,然后用于工业,例如美容美发用品市场上的氨基酸纯液等。



以前的小姑娘为了爱美大都留着长辫子,而现在表达时尚的方式有很多种,留长辫子的越来越少,“收头发”这个行当的生存愈加艰难。


手工上色照片


早在摄影术公布之初,照片手工上色,作为一种照片的后期处理工艺就已经存在,手工上色工艺复杂、严谨,拍摄完毕要先用铅笔修底片,照片印制出来后,再用毛笔修去一些瑕疵、黑白斑点。这种照片对技艺要求很高,而且具有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



这个职业可能已经不太需要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是对前人精湛技艺的感慨和悉心雕琢的工匠精神,怀念那个一去不返的光影时代···




这些天津的老行当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但它们给我们留下的是难以泯灭的记忆

你还知道哪些老行当

留言告诉我们吧

  

内容来自:卫天津(ID:WTJ-work)作者∣卫丫头,天津人(tianjinren88)

内容来自:卫天津(ID:WTJ-work)作者∣卫丫头,天津人(tianjinren88)经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